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不同尺度的差异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我国30 881个镇域单元为例
引用本文:王 涛,,岳 波,孟棒棒,袁续胜,高 红,刘 博,.基于不同尺度的差异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我国30 881个镇域单元为例[J].延边大学理工学报,2023,0(1):104-117.
作者姓名:王 涛    岳 波  孟棒棒  袁续胜  高 红  刘 博  
作者单位:(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12; 2. 昆明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农村地区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分区分级处理,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30 881个镇域单元的8项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垃圾收集密度、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乡镇距市县中心距离、公路路网密度、地形起伏度、土地面积)数据分析,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乡镇类型识别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差异性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讨论了我国镇域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类型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结果表明:①从乡镇类型划分来看,我国乡镇可分为城乡一体化型、密集型、村庄农户分散型,并且东部、中部地区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总体优于西部、东北地区; ②从空间分异性来看,东部、中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整体较小,可建议推广同一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东北、西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较大,建议推广不同类型相组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③从空间关联性来看,不同尺度下的乡镇指数空间聚集效应明显,特别是东部地区产生了“近朱者赤”的空间关联效应。最后,根据乡镇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总结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建议。

关 键 词:农村生活垃圾  无害化  处理模式  数据分析  空间差异  聚集效应  乡镇指数  美丽乡村建设
点击此处可从《延边大学理工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延边大学理工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