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述了非共沸混合工质R22/R142代替R142的优点。以最高温度70℃、压力不超过1.9MPa为目标的试验表明:其制冷量提高55~75%,应用于高温空调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非共沸混合工质通过毛细管时亚稳态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对非共混沸混合制冷剂R22/R142b在毛细管内流动过程中亚稳态流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测取了在不同的流动工况和不同的工质混合比下的温度和压力沿毛细管长度的分布,通过工质混合则求取了各测点的热物性参数,再由图示法确定亚稳态流的定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非共混合工时,毛细管内仍然存在着亚稳态流现象,同时,指出了对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毛细管内汽化过程中的亚稳态流现象进理论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种高温热泵工质的理论与试验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寻求适宜工作在冷凝温度范围为80~110℃的高温热泵环保工质为目的,对臭氧层破坏势(Ozone deplete potential,ODP)为零的非共沸混合工质M进行循环性能理论和试验研究。理论循环性能分析结果表明,M的单位容积制热量qv和循环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均优于传统工质CFC114;试验结果表明,M系统的制热量Q和循环性能系数Cop随工况温度的升高而提高。试验中,M的最高平均冷凝温度达到104.5℃,相应热输出温度达到103.0℃,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分别为1.951MPa和120.8℃,均在安全应用的限制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以典型干工质R245fa和典型湿工质R152a为组元的按不同质量比例组成的M1、M2和M3这三种典型的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设定工况下对其应用于螺杆膨胀机双循环低温余热回收系统性能进行理论研究。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时发生温度滑移以及螺杆膨胀机压降小,出口参数高的特性,系统中引入内部回热器。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混合工质可拓宽螺杆膨胀机双循环系统的工质选择范围并且混合工质换热过程与变温热源能很好的匹配,从而可以减少传热温差带来的不可逆损失,同时使用混合工质可降低系统工质质量流量;非共沸混合等墒工质在设定工况下循环效率不是最高,但膨胀比最小,可减少膨胀机体积,降低设备制造成本;非共沸混合工质应用于螺杆膨胀机双循环系统时,引入内部回热器能够使循环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高温工质HTR02的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高温工质HTR02在工质热物性、材料相容性、油溶性、环保指标等方面的综合性能优越,为适用于中高温热泵的新型工质。本文介绍了使用该工质的小型水源热泵实验机组以及大型水源热泵机组的热工性能试验,并进行了误差和机组性能分析,并对比了试验热泵机组和现场大型水源热泵机组的性能,结果表明机组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能够稳定产生70℃左右的热水,实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工质特性提高热泵制热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采用T—S图中饱和蒸气线具有右倾特性工质作为热泵工质的新思路。可使工质在压缩过程中始终接近饱和蒸气状态,压缩机排气温度约等于工质的冷凝温度,从而可较好地解决排气温度过热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螺旋隔板和花瓣管在冷凝过程中的强化传热性能 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由螺旋隔板与花瓣管配搭形成的冷凝器可有效地强化非共沸混合物蒸 汽的冷凝传热。  相似文献   

8.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替代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制冷剂R22的替代工质R407C的研究现状,指出新工质的替代应以实验研究为主,并从安全性、热力学性能、传热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新工质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现有的制冷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9.
高温工质用于木材干燥除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史琳  朱秋兰  张璧光 《流体机械》2006,34(3):62-64,69
对新混合工质HTR01用于木材除湿干燥系统进行了理论循环分析和灌注式替代R22的循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TR01的制热量虽低于R22,但性能系数、压缩机排气温度和功耗等循环性能指标以及除湿能耗比均优于R22,用于木材除湿干燥可以明显提高干燥速度,干燥质量好。  相似文献   

10.
高温热泵机组以30~60 ℃的工业废水为低温热源,为客户提供80 ℃以上高温热水,相较于电热锅炉,其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现针对客户需求,设计了一台以环保制冷剂R245fa为工质的高温热泵机组,测试了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冷凝温度的上升,高温热泵机组COP由5.46降至3.10;在各运行工况下,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正常,能够保证机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高温热泵室内模拟试验及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些工业企业(如石油、化工、动力和钢铁等)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低温余热且很少利用的情况,在研制的高温热泵试验台上进行了余热回收模拟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回归了以R142b为工质、热源温度在35~45℃、供热温度在60~85℃及压缩机耗功在2.3~3.7 kW之间变化时,各性能指标的经验关联式,并分析了参数变化对系统指标的影响关系。随后利用引进的工业用热泵,结合石油生产企业情况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热泵装置回收石油生产过程中的低温余热,节能效益显著。实际运行过程中热泵回收系统运行成本与燃气加热炉系统相差不大,限制了热泵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赵力 《机械工程学报》2005,41(5):225-229
在某些特殊场合需要一种以维生为目的的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热泵技术因其既能制冷又能制热,且高效节能的特点而被选用。这种小型的海水淡化热泵装置以3.6kg/h的淡水产出率为设计参数。针对不同的运行工况(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发生变化),计算了系统中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适宜的换热器的面积和毛细管的长度。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冷凝、蒸发温度和这些参数的关系,为完成小型海水淡化热泵系统的实际加工、装配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热热泵系统负荷调节的理论与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地热热泵系统输出能量和用户需求能量之间的平衡问题,就必须选择出适宜的能量调节方式并加以研究。首先,对现有的几种能量调节方式进行了比较,发现了适宜的调控方式;然后,在小型地热热泵系统上进行了变频试验研究,频率变化范围为30~55Hz;最后,得出了系统各主要参数随频率的变化规律。此结论可以在制定地热热泵系统能量输出的调节策略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高速铣削温度研究中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温度对刀具磨损、工件加工表面完整性及加工精度有极大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法对高速铣削铝合金薄壁件过程中工件与刀具接触面温度、工件内部的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过程中考虑了切削速度、进给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通过红外热像仪对不同主轴转速下工件表面温度的测量,验证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得出在高速切削铝合金过程中,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刀具与工件接触区的温度变化存在二次效应。该结论对铝合金薄壁件加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温结构应力松驰和蠕变损伤分析的实用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讨论了包含持续阶段的循环载荷作用下高温结构的应力-应变历史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决定多轴应力松弛过程的简化方法进行了评述,并着重介绍了其简化方法。本文对该简化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用此改进形式对典型结构进行了应力松弛和蠕变损伤分析,与详细非弹性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证实所采用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HIGH THROUGHPUT DRILLING OF TITANIUM ALLOY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xperiments of high throughput drilling of Ti-6Al-4V at 183 m/min cutting speed and 156 mm3/s material removal rate using a 4 mm diameter WC-Co spiral point drill are conducted. At this material removal rate, it took only 0.57 s to drill a hole in a 6.35 mm thick Ti plate. Supplying the cutting fluid via through-the-drill holes and the balance of cutting speed and feed have proven to be critical for drill life. An inverse heat transfer model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heat flux and the dril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drilling.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drilling is con-ducted to predict the thrust force and torque. Experimental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using proper machining process parameters, tool geometry, and fine-grained WC-Co tool material, the high throughput machining of Ti alloy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