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6,(2):84-87
以大屯矿区孔庄煤矿743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其工作面参数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开切眼位置和区段煤柱的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前后工作面回风巷侧垂直应力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工作面布置参数优化后在回采初期可以很好的降低工作面的应力集中程度,可以很好地起到冲击矿压区域防范效果。研究结论为孔庄煤矿其他工作面、大屯矿区其他矿井以及其他深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冲击矿压矿井的冲击矿压区域防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动静载叠加诱发冲击矿压机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冲击矿压监测预警的几种方法,及其预测预报冲击矿压的优缺点,因此,在分析各矿井冲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冲击矿压多参量耦合监测预警,并建立了冲击危险的多参量综合预警体系,采取多参量耦合监测,研究针对冲击主控因素的合理防治方法,可提高矿井对冲击矿压的预测预报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星村煤矿深部冲击矿压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威胁天安矿业有限公司星村煤矿深部E3103工作面的冲击矿压问题,分析了深部开采矿井冲击矿压危险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冲击矿压防治方案:采用电磁辐射局部危险性监测法和钻屑法进行冲击矿压危险性监测,依据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采用煤层注水、钻孔卸压和煤体爆破等软化煤体手段解除冲击矿压危险。实践证明,通过预测预报和冲击矿压解危技术的综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深部矿井开采中的冲击矿压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河尖煤矿92206工作面冲击矿压的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及控制,采用大直径钻孔多轮卸压和顶板深孔预裂爆破实践,系统掌握92206工作面冲击矿压类型及特征,建立了冲击矿压监测及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矿井识别和控制冲击危险的能力,为该工作面回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李建文 《陕西煤炭》2020,39(2):92-94,164
结合镇城底煤矿22605工作面的地质情况和矿压情况,提出了煤炭生产中冲击矿压的预测和防治措施。通过对22605工作面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并探究了该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为其设计了一套适合本工作面的冲击矿压监测和防治体系。防治体系有预防和临时解危双重防治措施,从这两方面考虑可以做到全面防治冲击矿压。该体系可以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另通过分析冲击矿压发生的基本原理和监测到的数据,建立煤矿冲击矿压防治体系,能够及时有效地将蕴含在煤体中的冲击矿压释放和消除,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三河尖煤矿近十年来采用微震监测方法进行冲击矿压危险程度的分析和预测,使该矿冲击矿压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微震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矿井包括冲击矿压在内的矿震信号进行远距离(最大10km)、实时、动态、自动监测,得出冲击矿压等矿震信号的完全波形,为冲击矿压预测预报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7.
煤柱区域冲击矿压的预报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河尖煤矿是国内最为严重的冲击矿压矿井之一,矿井主采煤层的煤柱区域在开采中先后发生过11次冲击矿压。近年来,通过冲击矿压的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系统总结了冲击矿压的区域煤柱典型类型,介绍了该矿9202工作面电磁辐射监测、钻屑法预测预报冲击矿压的方法,以及采用卸压爆破技术的动态防治方法。该矿使用该方法成功地防治了具有冲击倾向的高应力煤柱区域冲击矿压的发生,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冲击矿压危险越来越大.以孔庄煤矿为例,论述了孔庄矿7433综采放顶煤单侧采空工作面防治冲击矿压技术,通过对工作面及两巷矿压观测及记录,分析了单侧采空工作面煤柱应力分布特点,确定了孔庄矿7433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较高.制定了冲击矿压监测方法及解危措施,利用三种监测方法和三种解危措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监测-卸压-再监测-再卸压”,解除了孔庄矿冲击矿压的威胁,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高了矿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微震监测技术预报冲击矿压在三河尖煤矿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强  李德喜 《煤矿开采》2005,10(1):74-75
三河尖煤矿是我国有严重冲击矿压的矿井,主采煤层开采中先后发生严重冲击矿压30余起。近年来,该矿通过建立运行微震监测系统,预报冲击矿压,使冲击矿压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系统总结了微震监测系统预报冲击矿压方法在9202工作面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沈玉坤 《煤矿开采》2007,12(5):68-69,98
通过对矿井多年来发生冲击矿压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发生冲击矿压的基本规律,加强对冲击矿压的预测预报,降低了矿井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