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筑技艺》2013,(4):78-85
项目地点:贵州赤水丙安镇项目背景:丙安古镇系"中国红色旅游经典地"、"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处于川黔古道上,距赤水市区12公里。三面濒临赤水河,河边建有许多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赭色岩石上的吊脚楼,蔚为壮观。古镇只有一条狭窄的石板街,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及军团长林彪曾在丙安扎营,并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邱盼  李为之 《安徽建筑》2009,16(6):22-23
传统的农耕文化促成了我国场镇发展,集市贸易使场镇成为地域内经济中心,集中了极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并因为经济条件较好而保留下来,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的“古镇”。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古镇都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然而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对此,作者以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为例,分析古镇如何正确把握自身特色,并在合理适度开发的同时做好古镇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曾经的古盐道上重要的货运码头、凶险如狼的赤水河畔险滩、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如今,记载这些繁荣兴旺、战火纷飞历史的除了川流不息的赤水河外,还有坐落在险滩上几百年却依然坚固的丙安古镇。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大风大浪、甚至洪水滔天的日月沧桑后,这些木质结构为主体的吊脚楼依然坚固如初。走进丙安,让我们领略这座充满灵性的活化石般的古老名镇。  相似文献   

4.
邱盼  李为之 《四川建筑》2010,30(3):13-14
传统的农耕文化促成了四川场镇发展,集市贸易使场镇成为地域内经济中心,集中了极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并因为经济条件较好而保留下来,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的"古镇"。然而近些年来,古镇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日益明显,探索四川古镇未来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沿岸拥有数量众多的水乡古镇,拥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其中大部分古镇经过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和建设性破坏之后只剩下了部分古镇街区,也使这些古镇街区中普遍出现了历史记忆缺失和文化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对水乡古镇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文章以嘉兴市月河古街区为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月河古街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提出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同地区其他商业化古镇在文化传承和与城市共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海燕 《规划师》2005,21(Z1):36-38
佛堂古镇因佛而生,因水而商,因商而镇,因镇而名,因此对它进行保护与旅游开发时必须突出其"水道商市"的特征.应重点开发古镇"古"商业文化游览,古镇乡土建筑、地方历史与民俗文化游览,古镇宗教文化游览,古镇古韵怀古游览等项目;在进行历史建筑维修与新建筑控制时,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在资金的筹措上,古镇保护开发应走滚动式开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朱瑞 《华中建筑》2006,24(10):140-142
该文从调研实例引出乡土建筑保护和新房建设问题,指出应该辨证地看待传统问题,并以上海新天地和古镇周庄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将历史纳入到现代生活中才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荡口古镇的建设重点是恢复北仓河沿岸民居,疏浚古镇水系,展现荡口古镇明清时期的繁华风貌。北仓河临水民居是以砖水结构为主的临水建筑,本文重点介绍荡口古镇临水建筑的历史和地方特色,荡口古镇修复修缮遵循古建和古桥"修旧如旧"原则。古桥修复修缮内容包括古桥、古码头、古驳岸,在对现有古桥进行勘察和考证基础上,进行古桥方案设  相似文献   

9.
吴海燕 《规划师》2005,21(8):36-42
佛堂古镇因佛而生,因水而商,因商而镇,因镇而名,因此对它进行保护与旅游开发时必须突出其“水道商市”的特征。应重点开发古镇“古”商业文化游览,古镇乡土建筑,地方历史与民俗文化游览,古镇宗教文化游览,古镇古韵怀古游览等项目;在进行历史建筑维修与新建筑控制时,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在资金的筹措上,古镇保护开发应走滚动式开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朱怡  刘杰 《华中建筑》2007,25(4):79-82
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拥有两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木栱廊桥和一些优秀的乡土建筑.近年来,面对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古镇正逐渐丧失其历史的风貌.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方面在保护古廊桥和其他乡土建筑的基础上,对业已形成的新镇区一条街进行风貌整治;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有效地发展当地旅游业,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春季的陕南旬阳县蜀河镇,山清水秀,春韵如画。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投资者、业主齐聚于此,共论蜀河古镇的旅游发展大计。这是蜀河古镇在完成业态规划之后,为开门迎客准备的最后一次大讨论。此刻,一场“寻梦蜀河”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蜀河古镇,这座昔日的繁华重镇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惠州市秋长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探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乡土建筑,期许为当今的乡土建筑保护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客体,基于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原真营造技艺的指导需求,探讨了该地域传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研究成果,为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闫杰  王军 《华中建筑》2012,30(6):144-146,132
目前,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就乡土建筑研究的区域来说,还缺少完整性。特别是对于缺少有显著特征的小流域文化圈的乡土建筑,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基于此,该文以陕南的乡土建筑作为研究背景,从功能的角度系统地进行了分类,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不同类别乡土建筑的特点。希望通过对比分类的研究方式,使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陕南乡土建筑的特征,拓展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范畴,为小流域的乡土建筑研究提供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孔素美 《华中建筑》2010,28(12):67-68
乡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各地的传统建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乡土建筑也各有特色。该文从整体建筑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以傣族竹楼为例,分析了我国乡土建筑特征与价值把握的几个方面,并对当前乡土建筑价值认定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探讨,以期为乡土建筑价值的认定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具有九百年历史的古镇周庄,一度是江南水乡小镇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南北市河、后巷河、油中漾河、中市河、四条井字形的河道把古镇分割开形成八条大街,古宅庭靠河而建,历代居民依河而生。全镇近千户民居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很多为历史名人的故居,其中最具代表性,古风犹存的当数沈厅、张厅、迮厅、章厅和叶楚伧故居。  相似文献   

17.
以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文化特征为切入点,从地缘、交通、价值取向等3方面系统揭示该区域内乡土建筑形成的文化基因和特征,并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典型元素符号,揭示了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多元共存,南北分异的地理格局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余昉 《华中建筑》2020,38(1):110-113
该文分析了当下乡土建筑更新中的记忆危机问题,从跨学科角度将集体记忆理论与乡土建筑研究相关联;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以集体记忆的引发因素阐述乡土建筑的多元时间、地域叙事中集体记忆的表达机制;意图在于引起对乡村记忆的重视,为当代乡土建筑重构寻求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和乡土建筑都对当前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针对地域文化和乡土建筑之间的融合性和共通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实际的柿子村为例进行说明能够有效促进新时期环境下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相关情况和乡土建筑的相关情况入手,针对柿子村的地域文化和乡土建筑,对地域文化和乡土建筑的融合进行全面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以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和传统大木工匠为研究对象,对课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主体——传统乡土建筑和传统大木工匠为研究出发点,应用类型学和人类学等方法,尝试对该地域传统乡土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解析,并将其与《营造法式》、《鲁般营造正式》和《营造法原》等文献作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历史渊源,加深对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