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城市与城市之间,有着许多的联系,有着许多的牵连。爱人,亲人,梦想,奋斗,城市与城市之间,是一种文化与性格的穿梭与跨越。城市华丽了人们的生活,充实了人们的梦想。常常在想着那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故事,常常遐想着自己不曾到过的陌生城市,或许这就是一种美好憧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那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在世博会迄今159年的历史上,这既是首次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2,(12):218-218
城市是由一个个建筑分子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建筑穿插在城市当中,像城市鲜活跳跃、变幻莫测的微表情,时而优雅浪漫,时而刚劲肃穆,时而活泼轻松。一定程度上,建筑就是建筑师的语言,城市亦然。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冲击,最后被城市所包容,由此,城市便烙印上了不同建筑师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篇首语     
《新建筑》2005,(1):1-1
当人们置身一座城市的时候,或被其淳朴的民风所感动,或被其现代化的纷繁景象所吸引。可当夜幕降临,人们洗却白日的尘嚣,品茗静思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并试图对其进行记述或解释的时候,却常常发现脑海中一幅幅清晰的城市空间意象忽然间模糊起来,依稀可辨的只有那些与城市空间和场所始终交织在一起的鲜活的人、标志性的建筑和生动的事件。再当人们回忆起白天所走过的无端无尽、宛如迷宫似的街道时,又会体验到城市的空间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又不单纯是空间形态的变化,它与城市的日常生活世界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空间形态的变化也就难以构成丰富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没有城市生活的变化也不可能造就如此丰富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正>初见张万桑是在第二届中国医院节能大会上。低沉浑厚的嗓音,慢条斯理的话语,时而静静地思考,时而生动幽默,让人对这位专注于医疗建筑领域的设计师印象深刻。节能应从利用土地开始中国沿海地区与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相差无几,而临近的日本,其中心城市人口密度更远超我国沿海地区。因此,用地紧张是每一个城市中心区都会面临的难题。从土地利用角度,将医院建筑的下部空间留给市民,挂接与医疗生活相关的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做法,其能将城市融入生活,并使医疗体验从属于城市。而目前,土地利用却存在着大量浪费。例如,一块土地的容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世博会后续利用 1.1 世博精神 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发展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其最重要的影响在观念上即促使人们去思考城市的未来、城市的本源人和城市的关系.毕竟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把城市作为主题.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城市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借助这样一个平台来进行沟通和交流落实在人的生活中,这就是一种理念的碰撞和交融也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野趣·野去     
《城市环境设计》2014,(8):242-247
“雨花湿地人归晚,烟草迷川马去遥.”每一个在城市里忙忙碌碌穿梭于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中的人都有一个身在郊野的梦,而郊野潮湿氤氲的微风像情人的手轻轻安抚着一颗颗藏匿于面具之下躁动的心灵.匠人用匠心还原着一代人的儿时记忆,并为另一代人编织着新的美好.与此同时,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在缔造风景之余也实现着城市绿肺和生态有机循环的功能轻描淡写,素面朝天,留白的处理给了身处其中韵人们无限的想象与可能.让景观融于城市,让城市延展自然,让自然赞美生命.  相似文献   

7.
沈瑶  谢畅 《人类居住》2021,(1):18-21
儿童与城市的矛盾 快速的城镇化,不停的淘汰着传统的、宽宽窄窄的街巷,一座座高楼矗立起来,就像是一层层屏障横亘在人们中间;人与人的交流变少了,人与人的淡漠变多了,即使住房邻近,心也变远了,我们连住在对面的邻居都不了解是谁,又何谈放心让孩子们在家以外的地方自由的奔跑与游戏.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街道既是道路又是场所,既是构成城市空间的自然元素,又是一种体现城市生活的社会元素。城市街道承载着多重功能,丰富了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那些作为历史典范的充满人气的老街道空间,而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却因对交通运输的推崇忽视了人性化而饱受诟病。我们可以将传统与现代城市空间理解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前者是一种紧密的空间构成,街道和公共广场对于城市空间密不可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人     
《Planning》2016,(3)
<正>第一次看见他,是在旌湖岸边,一群人围着他,在听他讲什么。他笑容可掬,和霭亲切。真像是邻家的老大爷。听众们时而问问他,他时而问问听众,圈子里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其乐融融。这情景,常常吸引过路人停下脚步。第二次看见他,是在一张照片上,我惊讶地发现,曾任中共总书记的江泽民都站在他的身后。这时我才知道,他,参加过八年抗战,新中国工业奠基者之一,第一个扛起德阳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大旗的人。他叫李干。  相似文献   

10.
透明性景观:来自另一面的城市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薛滨夏 《规划师》2011,27(3):108-111
1引言城市的历史延续和空间变化造就了绚丽的城市景观,犹如艺术化的时空组曲,时而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人们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赏析时,在大脑中形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意象,汇入自身的记忆与审美图式之中。习惯上,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过程,无论是伫立  相似文献   

11.
张瑞鼎 《中州建设》2009,(19):77-7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建筑色彩的合理运用则表达着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实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色彩是建筑与人交流最直接的语言,它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和历史文脉,体现着城市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文明水准,表达着城市人群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康伟 《福建建筑》2010,(5):38-40,58
迷宫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近年来迷宫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造景形式在欧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断出现。在我国,对于迷宫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中的研究甚少,它的艺术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讨。本文立足于迷宫的共性研究,对迷宫的含义与构成要素进行梳理,解析迷宫的形式与功能,并揭示了其深层的美学价值,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拓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流火的夏日,带一顶帐篷去寻找21℃的山野,正在成为时尚。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这种时尚变成信仰的时候,帐篷不再仅仅是游牧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寄托,它还是城市人们回归自然,写意山水的心灵居所。帐篷在文化方面的这种拓展,给户外活动带来了灵感,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帐篷节。它时而绽放在青山绿水间,时而空降于滩涂郊野中,这种流动着的文化吸引着  相似文献   

14.
项琳斐 《世界建筑》2007,(11):80-83
上纽约州的科罗顿水库.小山与湖水相接。湖滨的地形时而柔和时而刚硬.时而圆滑时而参差,陡峭的岩石掺杂着片片绿色。住宅就建在山.水与树木交映的景观之中。住宅的一层建造在基地坚固的岩石上.部分嵌入山体。石头基础之上是悬挑出来的二层。钢.木与玻璃构成的盒子扭转了一个角度.以直接面对湖面景观并获得最大的日照。设计的主要概念是创造一个智能的结构.“由内而外地”设计住宅。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也在不断追求着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表现在城市中,就是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建设,突出表现在对于一些风景园林的设计。而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平面构成关系密切,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与平面构成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平面构成理论进行分析,探究风景园林设计与平面构成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已成为现代都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城市的核心区域里,商业、办公、居住等高层建筑比肩并置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希望和活力,也使人们得到了建筑底部不同功能的交流空间。  相似文献   

17.
总述篇·设计构思 海洋是神秘而迷人的天堂,那如此梦幻的色彩和开阔的视野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未来星场”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海洋中的一个动物——章鱼。让人们感受到与海洋动物的交流和神奇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形式建筑的立面被广告牌切割成了若干个碎片,看似杂乱,但大多数广告牌都由品牌名称和主打菜构成,让这一切又蕴藏着某种秩序。立面很好地反映了建筑的个性,特别是夜晚灯光亮起的时候,强化了形式的统一感。空间美食城堡上形形色色的广告牌挡住了建筑的窗户,让这个空间充满着神秘感,吸引着人们的进入。当你要进入这个空间时,门口有一个一寨吃遍大长沙的牌匾。城市的空间与美食空间在此交汇。  相似文献   

19.
远行     
在我生命的潜意识里常常涌动着远行的渴望,在这些渴望一时难以实现的情境下,我只有一次次地在我心爱的地图面前纵横驰骋地神游。的确,远方的美丽与陌生,每次都带给我诸多新鲜的感受,就像凝结的生命中撷来片片流云缕缕清风。今夜,我又一次远行在塞北高原充满纯真与质朴的土地上。月亮已悄悄升起来,场院上的篝火也已架设停当,一群从城市的门槛里跳出来的人,显然想在这塞北高原度过一个狂欢之夜。然而,当那熊熊的篝火正燃烧得起劲,人们的舞姿也日渐陶醉的时候,缤纷的雨点随着燃放的七彩焰火不期而至,劈劈啪啪浇熄了篝火,赶跑了人…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4,(2)
在如今体验至上、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时代,城市景观设计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心目中建立起场所感。现代化的环境代表着一种进步的同时,城市景观风貌也日渐趋向个性、特色的缺乏,渐渐丧失场所精神。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使人感受到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精神不仅仅是良好的场所环境应该具备的特性和氛围,同时也是城市景观设计不断追求、努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