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上电沉积金纳米颗粒,再用十八硫醇进行二次修饰,得到硫醇修饰的ITO镀金材料.随后对此材料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接触角测定、紫外扫描等表征.根据XRD结果显示金粒子已成功沉积在ITO玻璃上且分布均匀;考察电沉积圈数(20~200段)对样品接触角的...  相似文献   

2.
铜锌锡硫(Cu2ZnSnS4)在可见光范围内光吸收系数高且具有良好的载流子迁移率,使其在光催化领域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其光催化活性及催化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以氯化锌、氯化锡、氯化铜、硫脲为水热反应前驱体,添加 PEG400、OP10 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反应制备 Cu2ZnSnS4 (CZTS)纳米粉体;使用 X 射线衍射、Raman 光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表征所制备铜锌锡硫材料微观结构,并研究在水热法制备过程中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所制备 Cu2ZnSnS4纳米粉体的光学带隙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铜锌锡硫材料均具有锌黄锡矿相结构;水热法制备铜锌锡硫纳米粉体反应前驱体中添加 PEG400 和 OP10 可有效调控铜锌锡硫纳米粉体的微观结构、化学元素计量比及光学带隙,进而改变纳米粉体的光催化性能。添加 PEG400 后制备得到 Cu2ZnSnS4  相似文献   

3.
纳米铟锡氧化物粉体的制备及表面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水介质中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铟锡氧化物(ITO)粉体,利用表面处理剂对ITO颗粒进行表面包裹。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分析仪、差热分析仪等分析了该ITO的物相结构及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该ITO为锡掺杂的三氧化二铟晶体,经表面包裹后,成为粒径均匀、大小约为50nm、无团聚的纳米粒子。经静态沉淀法分析,该纳米粒子在有机物(MMA)中有良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以4N铟、锡锭为原料,以25%氨水为沉淀剂,采用点滴法滴加氨水的方式来制备铟锡氧化物(ITD)纳米粉体的化学液相共沉淀法.考察了反应初始铟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终点pH值和前驱体老化时间对ITO粉体粒径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XRD)、差热-热重分析(DTA-TG)、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检测手段对粉体进行了表征.在液相中加入1%的硅酸钠,反应温度为60℃,反应终点pH值为8,老化时间为2 h,煅烧条件为4 h、800℃的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ITO粉体具有立方晶系结构,粉体粒径在20~40 nm之间,呈球形,颗粒均匀,且分散性能良好.该方法与以前的方法相比,原料来源简单,共沉淀工艺改善,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工艺设备简单,污染小,成本低,产品质量高,为ITO纳米粉体合成开辟了一条新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5.
采用金属铝粉和掺锡氧化铟粉末作为红外吸收剂,按照一定的配比,与聚丙烯进行熔融混合,制备具有性能优异的红外伪装材料。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对材料的红外结构进行表征,用实验室搭建的红外模拟装置对材料的伪装性能进行表征,用DSC对材料的热学性能进行表征,用万能力学仪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材料中金属铝粉与ITO粉末的加入,材料的熔点、结晶度下降且拉伸力学性能下降。从红外波谱图与红外模拟测试结果分析可得,红外吸收剂的加入能吸收红外辐射能量,从而达到伪装效果。随着金属与ITO粉末的加入,红外线的透过率减少,且不同含量对此影响各不相同,当ITO与铝粉的比例为2:1时,透过率最小,伪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李会 《玻璃》2014,41(8):49-51
锡掺杂氧化铟(InO2-SnO2,ITO)薄膜因具有良好的电学及透过性能而被广泛应用。本文以化学钢化玻璃为基体,采用磁控溅射对玻璃基体进行锡掺杂氧化铟(InO2-SnO2,ITO)薄膜的制备。研究了镀膜工艺对玻璃基体力学及透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镀膜对玻璃强度有一定影响,随着镀膜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玻璃的强度和表面应力逐渐下降。ITO薄膜的制备也对玻璃的透过性能有所影响,从92%降低至85%。虽然镀膜工艺降低了玻璃强度及透过性,但是总体影响不大。镀膜温度小于320℃,镀膜时间为1 h,对玻璃性能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分散体系中采用机械分散加超声波分散的方法对纳米氧化铟锡(ITO)粒子进行表面处 理,并采用TG-DSC,TEM对改性前后的ITO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醇为分散介质,加入偶 联剂(摩尔分数)KH570 1%或十八醇0.5%后,球磨15h和超声波处理30min可以使纳米ITO得到很好的 分散,纳米ITO表面改性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杨绍群 《玻璃》1991,(1):1-6
用直流磁控反应溅射技术,在玻璃表面淀积掺锡氧化铟透明导电薄膜(简称ITO膜),成功地应用到飞机、机车、船舶等电热玻璃上.该技术的研究成功,为我国电热玻璃的更新换代闯出了新的途径.本文介绍了ITO薄膜的特性、导电原理及其制备方法,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较详细地讨论.实验结果表明,以ITO膜为导电材料制备的电热玻璃,克服了以往电热玻璃所有缺点.并且,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既可节省能源,又对驾驶员的身心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ITO纳米粉制备及表面修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InCl3·4H2O和SnCl4·5H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ITO纳米粉,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辅助TG-DSC、FT-IR、XRD、SEM、EDS和TEM等测试方法,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制备和表面修饰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所制ITO纳米粉具有立方晶系结构、颗粒均匀、分散性良好、与基体相容、平均粒径为20nm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一步水热法制备核壳型纳米粉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纳米微粒表面修饰的重要性以及修饰方法,并指出制备核壳型纳米材料是一种重要的表面修饰方法。液相法制备核壳纳米粉体具有反应温度低、设备简单、能耗低的优点。而一步水热法在液相法中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重点讨论了一步水热法制备核壳纳米粉体的工艺流程和机理,并对一步水热法制备核壳型纳米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柠檬酸作为螯合剂,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富锂层状氧化物Li1.2Ni0.16Co0.12Mn0.52O2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尺寸在100~300 nm的产物具有良好的六方层状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在0.1C电流密度和2.0~4.7 V电压区间,Li1.2Ni0.16Co0.12Mn0.52O2电极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45.9 mAh·g-1;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6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97.3%;同时在5C这样高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也能稳定在115.8 mAh·g-1。  相似文献   

12.
一种侧链型液晶高分子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霞 《化工时刊》2010,24(2):25-27
通过合成的4-(4′-辛氧基-苯甲酰氧基-4-苯甲酰氧基)-苯基丙烯酸酯与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聚合得到一种聚合物。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计表征了合成聚合物的结构及热性能。该液晶聚合物为固定液制成色谱柱,对几组混和物进行分离,效果良好。该液晶聚合物固定液使用温度为100~220℃。  相似文献   

13.
万谦  陈浩  肖国光 《江西化工》2008,(2):117-119
以正硅酸乙酯(TEOS)、结晶氯化铝(AlCl3,·6H2O)为主要原料制备纳米莫来石前驱体溶胶,然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处理(SCDF)技术制备了Al2O3-SiO2体系纳米超细粉体,经1100℃热处理后全部转化为针状纳米莫来石。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物理吸附仪等仪器对纳米莫来石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混合熔融盐法成功地合成了以PAN基高模量碳纤维作宿主,FeCl3作插层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采用XRD技术对其层间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所得产物内部已经形成混阶的阶结构。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其形貌的变化,同时利用X射线能谱仪(EDS)测定了各元素的相对含量。同时对插层碳纤维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HgCl2与1-(苯并三氮唑-1-甲基)-1-(2-丙基咪唑)(bpmi)在甲醇中反应,合成了一种双核配合物[Hg(bpmi)Cl2]2。采用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且测定了配合物[Hg(bpmi)Cl2]2和配体bpmi在甲醇溶液中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配体均在397 nm处有较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16.
碳纤维结构的常用表征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报道,归纳了决定碳纤维性能及应用的两个方面内部体结构和表面结构的一些常用表征技术。碳纤维聚集态的表征主要通过X-射线衍射(广角、小角)、电子衍射;碳纤维形态结构特征常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碳纤维表面结构的表征方法有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r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以及扫描力显微镜(SFM)。其中,SEM能够看到整个纤维的表面形貌,而AFM、STM、SFM用于表面几个纳米到几百个纳米范围的形貌分析。此外,表面化学状态(表面成分、表面官能团)表征主要依靠X光电子能谱。  相似文献   

17.
EVA/ITO透明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基质,以透明并具有红外反射功能的纳米氧化铟锡(ITO)为添加剂,通过挤出共混法制备EVA/ITO透明隔热材料。探讨了纳米ITO含量对这一材料的光学性能、隔热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了材料与玻璃的黏合强度。结果表明,添加少量(质量分数为1%~5%)纳米ITO的EVA/ITO材料对光的透过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光谱选择性,能有效地阻隔红外光区的热能,并在可见光区具有相对较高的透光率;随纳米ITO含量的增加,EVA/ITO材料的隔热性能不断提高。当红外灯照射一个用透明隔热片材做盖板的木盒时,与未添加ITO的EVA相比,用含3%ITO的EVA/ITO片材制作的盖板能够使木盒内的空气温度降低9.1℃。在所考察的ITO含量范围内,所制备的EVA/ITO透明隔热材料与玻璃的黏合强度均大于30N/cm。  相似文献   

18.
史晋宜  丁元生 《山东化工》2012,41(11):18-20
锰镍酸锂(LiNi0.5Mn1.5O4)作为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较高的容量、高而单一的放电平台.因此,近年来成为电池研究的热点。不同的合成方法以及合成条件对镍锰酸锂的形貌及其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溶剂凝胶法、固相法、熔融盐法方法合成LiNi0.5Mn1.5O4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电池性能测试对合成产物的组成、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进而研究影响产品的性能及形貌的诸多因素,并筛选出较为合适的合成条件以提高锂电池正极材料LiNi0.5Mn1.5O4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硼酸镁(Mg2B2O5)晶须的扩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硼酸镁晶须的发展及应用,并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扩试。应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晶须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XRD和XPS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产品为单一相硼酸镁,无杂质存在;SEM显微图像分析表明制备的晶须形貌规整,长径比大于10;增强尼龙-6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研究范围内,KH550是最佳偶联剂,经过KH550修饰的硼酸镁晶须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随着硼酸镁晶须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上述研究为硼酸镁晶须的产业化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Robust and transparent electrodes with good flexibility and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are required for preparing next‐generation electronic devices. Indium tin oxide (ITO) nanolayers have been grown by radio‐frequency sputtering process on reactive surface of transparent and thermostable biopolyimide, derived from an exotic aromatic amino acid, 4‐aminocinnamic acid (4ACA). It is observed that greater surface hydrophilicity of the biopolyimide induces stronger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with ITO nanolayer resulting in smoother surface of the bionanohybrids. Spectroscopy,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reveal the successful deposition of the ultra‐thin ITO nanolayer onto the surface‐engineered biopolyimide. The process provides transparent bionanohybrid films with robustness against mechanical deformation. © 2018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8 , 135, 467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