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隰县马铃薯发展现状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隰县立足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隰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干旱地区,干旱少雨和土壤瘠薄,是隰县人民发展农业的最大限制因素,但是种植马铃薯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0.67万hm2,总产量达500万t.分别占全市的37.8%与2.5%;全县马铃薯产值达14.3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纯收益40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7%.  相似文献   

2.
广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利用冬闲田(地)种植马铃薯近年发展很快,在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要求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产业的产量和收益。从地块选择、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总结喀斯特地貌区冬种马铃薯高产增收关键技术,以期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马铃薯成为景东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分析了景东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武山县政府对马铃薯产业的高度重视,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保鲜贮藏和加工能力不断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经济效益日趋明显。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武山县种植业中仅次于蔬菜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为全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1.77万hm2,成为保障我县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产量高、效益好,营养丰富均衡,粮、蔬、饲兼用,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大同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种植马铃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同县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先进的马铃薯生产作业机械,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建设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就是把先进的农艺高产技术,通过机械化这一载体,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节省劳动力和生产费用,从而提升马铃薯种植的生产水平。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大面积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可改变目前农户生产粗放、效率低下的状况,有效地提高种薯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董越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118-119+122
文章根据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水分、光照条件,分析了呼伦贝尔市境内常见的高温干旱、冰雹、连阴雨、低温霜冻发生特征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提出气象防御对策及科学种植建议,确保马铃薯种植获取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8.
王庆华 《农机导购》2010,(Z3):51-51
<正>云南省马铃薯种植90%集中在山区半山区,并且80%以上马铃薯种植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是我国无公害马铃薯主要生产基地。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涉及农民人口1000万人以上,占农业人口的1/3,近200万贫困人口依靠马铃薯维持生计,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云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1.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实践 (1)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是稳定马铃薯生产,增农业收入的重要措施马铃薯是定西市的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1%,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达4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是全球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据统计,201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达到520.53万hm2和8154万t,在世界均居领先地位.随着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约5 000家,其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约150家,全国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00万t左右、全粉年加工能力10多万t,薯片薯条年加工能力25万t左右.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缺乏,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下降,粮食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日趋减弱.随着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将可能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马铃薯作为一种粮菜兼用型农作物,凭借较高的水分利用率、较长的产业链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等优势,种植面积仍有增加趋势.由此可见,马铃薯以其增产潜力大、营养丰富、加工的食品类型多等特点,将对解决中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是一种抗灾作物.但我国的马铃薯产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国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到20%,特别是占生产总用工70%以上的马铃薯收获作业,至今在大部分地区还沿用传统的人工割秧、镐头刨薯、人工捡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