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景德镇仿古瓷器的烧制,其根本在于柴窑的"烧成气氛",在一定的氛围中并能根据古陶瓷的胎体原料的配制与陶瓷器物釉料装饰烧成特点,才能有更大程度上的仿古陶瓷之接近的机会。但是不论是现代窑的烧制,还是仿古瓷的柴窑烧制还是要追寻本质的特征与特点,并不断的探究两者的内在关系,才能"仿古"而不"泥古"。  相似文献   

2.
方航 《陶瓷研究》2010,(1):105-106
青花瓷是景德镇“叫大名瓷”之一,有“如轻云宿墨,似春茨泛幽”的艺术魅力和“瓷国明珠”的赞语。青花肇始于唐代巩县窑,成熟于元代景德镇窑,盛行于明、清迄今,是享有“国之瑰宝”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3.
景德镇柴窑火焰外形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柴窑本体结构出发,研究了其火焰外形,建立了柴窑火焰外形数学模型,并将其与实际柴窑外形相拟合,从而在理论上证明了柴窑外形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作瓷心语     
《景德镇陶瓷》2009,(4):I0032-I0033
小时候的我,在景德镇建国瓷厂柴窑边长大,对高温颜色釉情有独钟,充满着神奇的梦幻、想象…… 刚接触颜色釉时,做的比想的多;而如今,想的比做的多。思生存,思艺术,思精神意蕴以致文化本身。而由于每个人“思”与“所思”不同,于是,产生了各种表现形式、内容和陶艺语汇。  相似文献   

5.
章正民 《陶瓷研究》1997,12(1):27-29,32
新型燃气节能抽屉窑章正民(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333001)1前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相继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了一定数量的燃气梭式窑,国内一些工厂也进行了仿制,但此类窑的窑墙和窑顶及喷嘴结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窑内温差大,影响产品...  相似文献   

6.
宋代景德镇是青白瓷的代表,生产青白瓷的景德镇窑已被大家所熟知。但在其它地区还有诸如吉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也生产青白瓷。本文选取宋代这些青白瓷窑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应的出土实物详细阐述了各窑的青白瓷的烧造特点,并与景德镇青白瓷对应比较。  相似文献   

7.
陆琳  冯青  汪和平  江丽  潘小勇 《中国陶瓷》2008,44(2):51-53,56
著名的景德镇窑综合了龙窑、阶级窑和葫芦窑的优点,在我国陶瓷窑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到景德镇各个古窑炉遗址的实地考察,从炉窑内火焰在窑内的走向上来研究景德镇古代窑炉发展的历史,并据此提出了景德镇窑外形演变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闻名遐迩的景德镇窑,在世界的古典陶瓷窑炉中有着显要的地位,本文旨在建立含旋流的窑内稳态三维湍流的数学物理模型,并运用大型计算流体软件FLUENT对景德镇柴窑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出来的流场和温度场信息进行结果分析,与实测值进行比较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由此探讨柴窑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窑工中都昌籍人士占大多数,且对景德镇制瓷业、经济和社会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历史事件的梳理,结合田野考察,认为:历史上的"军窑"与都昌籍人士介入景德镇窑业有直接的关联;元明"鄱阳湖之战"后,大批明军中的都昌籍军人参与到繁重的御窑烧造中,从以体力为主的原料制备——"白土行"起步;进入清代早中期,逐渐掌握了窑户坯房的技术关键,成长为景德镇窑工匠中的主力军,进而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0.
余仰贤 《陶瓷研究》2005,20(3):11-13
在景德镇,陶工们把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和釉里红瓷统称为“窑彩”,意即这些都是作釉下装饰,通过窑温一次性烧制而成的彩瓷。其中釉里红瓷尤为难得,连《景德镇陶录》也有“釉里红,窑彩也,千窑一宝”之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逐渐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为了能够对我国陶瓷非遗项目和陶瓷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本文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陶瓷非遗项目现状在保护、利用、传承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近年来各省市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的热度持续上升,主要是以古窑址遗址为申报项目,未有以烧制技...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陶瓷从业人员众多,特别是当下景德镇成为了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更好地将陶瓷非遗传承下来已经成为景德镇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为陶瓷非遗传承提供一些新思路,从而将陶瓷非遗传承打造成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范式,意义重大、时间紧迫.本文在剖析陶瓷非遗传承保护迫切性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而黑釉瓷器在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建窑烧制的建盏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厉史的巅峰.而建盏的发展又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饮茶的习俗使建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建盏又把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的潮流.本文从建盏的文化渊源、宋代茶文化的内涵、宋代建盏的“器”对“道”的文化承载这三方面探讨宋代建盏与茶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浅议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以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而著称国内外。本文在介绍了景德镇陶瓷发展历程与陶瓷文化遗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陶瓷文化保护和利用中的困境,并探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余个年头,但对于"非遗"的研究依然重要。当前我们并不缺少一些宏大的有关人类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保护的理论,我们缺少的是对真正对生活和实践的近距离直接观察和剖析。本文采用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法,进入田野,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提供一幅鲜活的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图景,在此基础之上主要分析了景德镇传承人的知识结构和传承模式,并对景德镇的"非遗"传承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景德镇陶瓷历代窑址景观中的典型代表─南河流域窑址景观格局演变为研究对象,用元胞自动机理论对南河流域窑址中湖田窑址和银坑坞窑址的景观格局演变构建模型,并在FlashCS3.0软件环境下利用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编程实现此模型。通过此模型验证了南河流域窑址中湖田窑址、银坑坞窑址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得出以下这些推论:1)南河流域窑址景观格局的演变取决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个要素;2)被观察到的窑址景观状态改变会影响该景观所在区域周边林地的相应变化;3)演变结果跟目前窑址遗存信息基本吻合。为窑址景观格局的演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景德镇建镇千余年来,留下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大生产以及现代社会追求速食经济的双重影响之下,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迫在眉睫.经过多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景德镇地区高校对于保护和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日用瓷历史悠久,但是相比艺术瓷和陈设瓷,日用瓷的发展是曲折和困难的。本文分析景德镇日用瓷与国内外其它产区日用瓷的差距,说明制约景德镇日用瓷的因素,并提出了振兴景德镇日用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的机会,它还应该起到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景德镇作为“瓷都”,千余年来留下了丰富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我们应深入探索英语教学的陶瓷文化导入,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与相对应的陶瓷英语的相关研究,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0.
以多元耦合理论为基础,从环境艺术视角发掘景德镇工业遗产文化景观保护与再生设计中多方面的耦合机制,从景德镇工业遗产文化景观中文化、美学、生态、景观要素之间的耦合机制呈现不同的特点,设定生态修复、景观重塑和功能再生等多个目标。在借鉴国内外一线城市成功案例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研究景德镇工业遗产文化景观保护与再生设计中多元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提出适合景德镇工业遗产文化景观保护与再生设计的策略,构建景德镇工业遗产文化景观保护与再生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