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激发极化法是以低阻高极化为特征的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中的一种常用的物探方法。银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区的激电异常大、范围广,且存在高极化岩性等干扰因素,给找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对矿区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区的中等电阻率中等极化率异常为有效的找矿标志异常,而非通常的低阻高极化异常,据此设计了三个钻孔对矿致激电异常进行了验证,见到较厚的银铅锌矿体,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功率激电测深在内蒙古某铅锌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内蒙古某铅锌矿矿区地质构造,以及大功率激电测深在该地区的应用。通过对构造带的矿(化)体的激电异常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矿区低阻高极化的激电异常是一个有效的找矿标志。区内矿(化)体的激电异常较明显,推断此铅锌矿床仍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激发极化法在某铅锌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激发极化法是在以低阻高极化为特征的铅锌矿找矿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对某地铅锌矿的激电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了当地铅锌矿的直流激电异常特征,探讨了应用直流激电法探测铅锌矿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结合物性资料研究了该区铅锌矿与其它矿种的区分,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为激电极化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大功率激电中梯扫面和激电对称四极测深在广西某铅锌矿区的综合应用。在简要阐述矿区地质构造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大功率激电在该矿区的工作方法与技术原理,绘制了激电η_s、ρ_s平面异常图,结合已知地质及钻孔资料对激电异常进行了推断解释。在测区平面上圈定了5个主要的高极化率异常区带,分别编号为M1、M2、M3、M4、M5,其中M1和M5钻探揭露少,仍是有利的找矿靶区;在7号线0~500m范围内探明一条自北往南向深部倾斜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带。这些异常对该矿区深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5.
开展了激电中梯法对找矿靶区进行研究,在测区发现了几条较为明显的激电异常带,结合地面露头,反映了埋藏的极化体的存在。同时结合该区区域化探异常成果,认为该激电异常将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为该区后续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缩小了找矿靶区,预示了埋藏的金多金属矿化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激发极化法在西藏某地铜矿区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激发极化法作为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已经在矿产勘察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了激发极化法在西藏某地铜矿矿区的应用,通过在测区进行直流激电中梯和直流激电测深工作,圈定了铜矿区三个激电异常,结合工区的岩矿石的电性和激电特性,对其场源性质和极化体特征进行了推断和解释,从物探勘测角度对测区作出评价,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激发极化法在寻找内蒙某隐伏金属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内蒙古某金属矿勘探区地质构造,以及激发极化法在该地区的应用.通过对构造带的矿(化)体的激电异常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矿区高极化中低阻和高阻中极化的激电异常是一个有效的找矿标志.区内矿(化)体的激电异常较明显,推断此矿床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旨在通过研究内蒙古阿拉善矿区激电异常特征,建立含矿标志物与激电异常的对应关系。内蒙古阿拉善特拜矿区重点研究对象是沉积变质性石墨、沉积变质-热液充填型锌矿,由于区域褶皱伴随着层间断裂也较发育。后期又经多次构造运动形成大致平行地层走向,与地层倾向平行或斜交的压扭性断裂构造带。断裂构造为成矿提供了成矿通道和容矿场所。研究区炭质板岩和金属硫化物呈相对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电性特征组合。作为金矿载体的炭质板岩和金属硫化物,与其他岩性在极化率、电阻率等参数上均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利用激电方法寻找矿体及含矿标志物具有物性前提。主要是通过研究特拜矿区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参数,结合地质资料对研究区成矿构造的走向、长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成矿构造与矿体赋存关系初步推断筛选出了一处靶区,该解释成果有待进一步钻孔验证。  相似文献   

9.
电阻率测深法装置多,对称四级测深法是经典、常用的。但在工作区场地不具备四极跑极的条件下,开展三极测深也很普遍。为了在勘查区寻找地下水源,利用激电三极测深装置对其进行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际勘查工作资料的数据反演和物理模拟得出,对激电三极测深获得的陡立低阻、高极化异常带,钻孔不应定在异常中心部位,而应定在低阻、高极化梯度带上。钻探结果表明,在110m左右打到了陡立含水破碎带,在含水的贫困地区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相似文献   

10.
以电法勘探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功率激电方法在内蒙古某矿调中的应用,介绍了激电中梯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通过激电中梯工作,圈定了3处激电异常,反映了埋藏极化体的存在,并结合该区化探异常成果,认为激电异常是寻找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大致确定了隐伏矿化异常区的范围和走向,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双湖地区石墨矿体赋存于东海岩群班庄组大理岩段,通过开展大功率激电工作,圈定激电异常,并对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石墨矿的激电异常特征,确定矿体的位置及空间赋存状态。经槽探与钻探验证,低阻高极化的激电异常与石墨矿(化)体无论在平面及空间位置都高度吻合,说明激发极化法在该区石墨矿勘査中合理有效。结合石墨矿的激电异常特征,通过开展井中激电推测盲矿体的位置、规模及其延伸情况,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双频激电法中,异常解释是工作的重点。在以往的工作中,一般直接采用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进行地质推断解释,对异常有时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视激电率综合了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两种评价参数的信息,可以很好地压制与电子导体不相关的激电异常,为异常解释工作带来准确性。将视激电率应用于尼日利亚某矿区的激电异常评价,提取了剖面数据的二次信息,很好地区分了矿致与非矿致异常,圈定了几处异常区域。结果表明,视激电率对异常的定性及定量解释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Cole- Cole模型作为IP效应极化模型,研究了CSAMT中存在两层极化层时IP效应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并与一层极化层时IP效应产生的影响作了对比.IP效应对视电阻率幅值和相位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中低频段;两层极化层和一层极化层对视电阻率曲线形态的影响十分相似,其主要差异在于影响程度的大小上;指出在Cole-Cole模型参数的某些取值范围内,难以区分IP效应是一层还是两层极化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实际工作中,一种物探方法往往难以确定异常的物质成因,而达不到更确切的应用效果.单一的物探方法虽各有所长,但趋于片面.多种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既相互印证,又互相补充,提高了推断准确率和可信度.本文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成矿有利部位探查到了低阻目标体,并划分出了岩性;但工区地质构造、物质成分复杂,难以确定低阻异常成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地一井方式激电的模型实验,了解井中激发极化场的分布特点,确定极化体与井中激电异常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模型实验的结果可以较好的反应异常体的存在,可以较好的反应井旁盲矿的埋深和方位。通过模型实验的研究,对于合理的布置野外观测工作以及正确的解释实测资料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Cole - Cole模型是频谱激电的一个重要模型,其参数可以区分引起激电异常的极化体和寻找深部矿(化)体.目前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通常只利用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或某一个视充电率)数据对勘探目标进行解释,而忽视了其它视充电率数据,造成资源浪费.为充分利用时间域激电数据,提出一种Cole - Cole 模型参数反演方法.该方...  相似文献   

17.
Variable IP method mainly measures the Percent Frequency Effect (PFE), and phase IP method mainly measures phase. They both aim at finding IP anomaly. However, only using PFE anomaly or single phase anomaly can’t distinguish IP body’s propert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dual-frequency and multi-parameter IP method, which can not only find anomaly of PFE and phase, but also provide the property information of IP anomaly resource. The authors also have invented the dual-frequency and multi-parameter IP instrument. A lot of experiments and field work have been d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strument is valuable in distinguishing IP anomalies. Synopsis of the first author Bao Guangshu, professor, born in Oct. 1936. Research areas are: theory and survey system of geoelectrical field. Main awards are: Invention Prize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ittee of China (3nd class) (1985);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Prize of China (2nd class) (1995); has received more than 10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Prizes of Province and Department;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30 scientific papers and 2 boo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