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海前第三系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海前第三系可划分为北黄海盆地区中朝地块型和南黄海盆地区扬子地块型。重、磁反演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表明,黄海前第三系分布受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控制,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前寒武系--古生界分布区及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青龙群残留凹陷分布区和北东-北东东向分布的侏罗系--白垩系断陷盆地分布区。研究区属多旋回的残留盆地,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盆地和隆起区因演化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系统,近期主要勘探方向应是南黄海北部盆地和北黄海盆地。  相似文献   

2.
黄海前第三系可划分为北黄海盆地区中朝地块型和南黄海盆地区扬子地块型。重、磁反演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表明 ,黄海前第三系分布受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控制 ,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前寒武系—古生界分布区及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青龙群残留凹陷分布区和北东 北东东向分布的侏罗系—白垩系断陷盆地分布区。研究区属多旋回的残留盆地 ,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 ,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盆地和隆起区因演化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系统 ,近期主要勘探方向应是南黄海北部盆地和北黄海盆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及其勘探潜力与方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主要分布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 ,尚保存有效烃源岩的残余盆地分布面积近 36× 10 4 km2 ,涉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勘探领域 ,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构造改造强烈的特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存在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烃源层系 ,其中南海北部和东海发育T3(?)—J1 2 烃源岩 ,南黄海和渤海主要发育C—P烃源岩 ,北黄海发育J3—K1烃源岩。利用地震、重磁和钻井资料 ,参考海域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和陆区具相同或相似构造背景盆地前第三系油气田资料 ,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原型盆地演化特征、关键石油地质条件以及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了分析。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普遍经历了多期生排烃过程 ,保存条件是制约其油气发现和勘探潜力的关键。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勘探开发风险整体较大 ,但如果立足“多源兼找、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 ,那么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索的领域 :①以中生界“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潮汕盆地和南黄海北部盆地 ;②以“新生古储”或“新生中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渤海和东海天台 钓北斜坡带。南黄海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 ,应以该区早中生代产生的对冲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地台油气勘探前景和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扬子地台有良好的生烃和储盖条件,但由于保存条件不好一直未获得理想的勘探效果,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弱,盖层保存良好,构造相对完整,该区A构造有地震含气异常,其周围还发育了一批背斜,是下扬子地台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盆地在以中、新生界为主开展的油气勘探历时近30年,至今未获工业油气流。而盆地中、古生界石油勘探程度很低,目前仅只有少数钻井钻遇中、古生界,对其基本油气地质条件认识存在不足。此文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盆地模拟技术,利用钻井资料,类比下扬子陆区石油地质条件研究成果,对下扬子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盆地中、古生界下一步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地台油气勘探前景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地台有良好的生烃和储盖条件,但由于保存条件不好一直未获得理想的勘探效果.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弱,盖层保存良好,构造相对完整,该区A构造有地震含气异常,其周围还发育了一批背斜,是下扬子地台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陆上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和南方的扬子地区,以及近海海域的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以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为主,在东海、南海海域部分盆地的第三系中,亦有海相沉积赋存,分布面积广泛。在总结我国海相地层油气地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再生烃3种成因类型油气藏,并综合分析了这3类油气藏形成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与有利勘探领域。我国海相烃源岩成因油气的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具备广阔的勘探前景。应该针对陆上原生与次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海域原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加强海相地层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8.
黄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以往黄海油气勘探在找油思路、勘探深度、勘探领域、勘探部署和勘探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南、北黄海地质构造、盆地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海油气资源远景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前陆盆地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前陆盆地内石油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要搞清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应用综合勘探手段,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国目前正在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塔西南地区、南方地区(四川)展开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南黄海的构造演化和找油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和苏北合称苏北南黄海盆地。南黄海和苏北有某些相似的地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苏北找油经验可作为海域勘探的借鉴。南黄海北部坳陷的北侧属中朝地台,它和盆地其余部分基底不同,后期发育也有差别,事实上北坳具有过渡区性质,不能套用苏北经验。南黄海是陆间浅海,既和苏北有关,也和朝鲜半岛有地质背景上的联系,应该相互印证。如泥盆纪时下扬子区有很厚的陆相碎屑岩,朝鲜半岛却有很厚的碳酸盐岩。南黄海地处过渡地区,有利于生烃。下步找油应在“隆起区”进行地震勘探,以中、古生界为主,兼顾第三系;注意礁块、喀斯特、推覆构造等;研究该区泥盆纪的沉积环境和油气远景;诸1-2-1井附近应布井重新勘探。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较大,油气多源多期成藏,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的油气勘探突破。研究认为,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其良好的静态油气保存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改造或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成为关乎该区海相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要素。为此,从构造运动与烃源岩条件、盖层特征、岩浆活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该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2个主要阶段(中—古生代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阶段)控制了区域烃源岩的发育及演化,呈现出差异性油气保存的特点;(2)相对较弱的构造改造及品质较好的厚层烃源岩发育、纵向上良好的盖层封盖性能、较弱的岩浆活动、相对封闭性的水文地质条件是该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有利区需要同时具备的前提条件。结论认为:该盆地中部的崂山隆起构造稳定、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为优越,发育多个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且生储盖组合完整的大型构造圈闭,是该区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最为有利的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全球、中国邻区和中国中生界油气资源分布以及中国中生界油气勘探现状的分析 ,论述了加强中国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国海域中生代盆地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认为海域中生代盆地主要有构造残留型和断陷型两类。这两类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虽各具特征 ,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有利的勘探区为北黄海盆地东凹 ,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 ,渤海部分地区及东海陆架盆地福州凹陷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在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拟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海相地层烃源岩的排烃史进行了模拟,计算了海相地层油气资源量,从而进行了海相油气资源潜力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海相上构造层和下构造层两套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的研究,预测了盆地内海相油气资源的有利运聚区,进而指出南黄海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下一步南黄海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和海相上构造层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烃源岩推测为好的烃源岩,海相上构造层青龙组烃源岩推测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盆地海相地层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油气资源总量为35.37×108t,且在纵向上,油气资源主要来自海相下构造层烃源岩系,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南部坳陷;盆地海相地层存在两类油气资源勘探有利区,其中,最有利区位于中部隆起区南部、南部坳陷区和勿南沙隆起区北部。  相似文献   

15.
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同属于一个构造域,具有相似的构造热演化特点,但前者已经发现以中、古生界为气源岩的油气田,而后者至今未获得工业油气发现。分析苏北—南黄海盆地的热演化特征,对于明确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方法结合EASY%Ro热演化史模拟,研究了该区的热演化构造特征。结果表明:①南黄海盆地多个构造单元存在古生界烃源岩再次生烃现象,距今约36 Ma(始新世未)之后的沉积对该区古生界烃源岩的再次生烃有利;②苏北—南黄海盆地现今的地温梯度均小于古地温梯度,地温梯度的降低减弱了后期沉积对古生界烃源岩的增熟作用;③南黄海盆地烃源岩的埋藏类型可分为早深后浅早期生烃型和多次抬升多次生烃型2种类型,分别反映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结果。结论认为:南黄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盆地中南部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是关键,应以寻找"古生新储"型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唯一发现油流的沉积坳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油气藏形成时间将决定该区油气勘探思路和油气勘探方向。通过烃源岩的油气生排烃史和油层的砂岩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推断了东部坳陷油气藏成藏时间。研究表明,东部坳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和排烃期为渐新世,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砂岩储层包裹体的油充注时间为早中新世。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综合分析推断,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油气藏形成时间为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架前第三纪基岩,按其时代和岩性可分为12个区,它们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有广泛的海相和陆相沉积及各类岩浆岩体,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带和不同类型的储集体,可以形成“新生古储”和“自生自储”式基岩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近海两个坳陷带油气地质差异性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中国近海辽阔的海域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历经40年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限于技术、资料和研究深度,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近海诸盆地的类型、油气地质条件相似,属于大陆边缘的新生代断陷(裂谷)盆地。但是,对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国近海存在两个坳陷带,这两个坳陷带的构造位置、地温梯度、盆地类型、形成时期、沉积环境、油气地质条件、油气性质等明显不同。第一坳陷带包括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台北坳陷、珠一坳陷、珠三坳陷和北部湾盆地,是位于陆壳上的湖相断陷(裂谷)盆地,以生油为主。第二坳陷带包括浙东坳陷、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和莺歌海盆地,是陆—洋过渡壳上的海相坳陷盆地,以生气为主。第一坳陷带已经成为重要的产油区,预测第二坳陷带将会成为中国海上的大气区。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主要地质特征及已发现油气田的分布特点,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并分析了勘探潜力。受油气来源及烃源岩沉积环境差异的影响,北乌斯丘尔特盆地的油气分布具有“西油东气”的特点,而且优质储层的发育决定了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富集于中侏罗统和始新统储层中,良好的运移通道则是北布扎奇隆起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北布扎奇隆起中生界的勘探目标主要是发育于隆起北坡及顶部的拉长型断背斜构造,古生界巴什基尔阶和阿赛尔阶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潜力也不容忽视。盆地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侏罗系和始新统储层潜力较有限,但东北部的下白垩统可能是一个新的勘探层系,东南部石炭系维宪阶碳酸盐岩储层在局部地区也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