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桥园     
园林是有内涵的。它结合了诗歌与故事。万桥园代表了人生;一条充满不确定性与负担,同时也伴随高潮和喜悦的人生轨迹。万桥园的设计将带您领略迷宫般曲折无尽的生活旅途。它让你在自然中找到自我,并带你踏过万桥。万桥园的设计利用透视手法、极限以及惊喜的感官体验。展园周边环境的总体景观充分利用了场地完美的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2.
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阿尔瓦·阿尔托赋予诗意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与诗意的缘份,通过对阿尔托几则经典建筑分析,从而进一步赏析阿尔托在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上对这些作品所赋予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3.
万科·如园     
《城市住宅》2012,(9):16
万科·如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百望山下,是五矿建设和万科集团携手打造的城市高端精品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2万m2,建筑面积26万m2。项目于西山腹地顺势而生,坐守北京市海淀区核心属地,项目距离颐和园5.6公里,北五环4.7公里,北四环8.3公里,垂直观赏百望山。设计方面,以现代中式的建筑语言探索中式人文生活的态度,中国情结深入骨髓,是万科成熟产品系列里中式风格的建筑巅峰作品。项目依托西山山脉"三山五园"的古代皇家园林风光,南眺200余公顷的百望山  相似文献   

4.
万桥园     
刘智勇 《园林》2011,(9):20-22
万桥园,有西安世园会大师园"视觉焦点"的美誉。但整个园子的建设经历了重重困难。本文从施工建设角度,展示了中方建设队伍如何在充分领悟设计理念的前提下,从材料、建模、施工等各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建议,并与设计方不断协调,最终促使项目在建设中更臻完美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城市住宅》2012,(1):71
万科白沙润园是云南首个绿色三星生态住宅。白沙润园小区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容积率1.2,建筑密度约26%,绿化率45%。小区住宅总户数约2000户,住宅总建筑约24万平方米。配套有一所幼儿园、一个集中商业、一个会所等。作为云南首个绿色三星住宅项目,万科白沙润园从舒适、健康、低碳和环保等4个系统,运用19项技术,为业主创造绿色的生活体系。全面使用除甲醛涂料;一  相似文献   

6.
李兴钢在他多样的设计实践中保持了对"胜景几何"设计思想的持续探索。在延续了中国建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传统空间体验当代化的世纪探索的同时,李兴钢的设计作品呈现出有别于前辈的强烈物质感和介质感。文章在设计思想史的语境下分析了"胜景"这一概念涉及的一组关键的空间经验特征,并指出面对着当代城市与技术条件下的空间栖居问题,传统空间中的主体化的、能动性的、文化共鸣的经验特征具有了全新意义,在这一认识下来解读李兴钢的设计实践所具有的实验性和开创性。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裔美籍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1890- 1965)是20世纪探索非线性建筑的先驱。本文首先回顾了他的以"关联主义"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和以"无尽宅"为代表的一系列实验性作品,并介绍了他在技术方面的探索;然后分析了他与超现实主义的关系;最后探讨了他对当代非线性建筑的影响,指出了他的精神遗产中值得今天借鉴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设计手段和设计理念的更新,让桥梁建筑的功能不仅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其景观和观赏功能也非常重要。文章以中山岐江河一河两岸中垦景观桥改造工程为例,介绍了景观桥的主体钢结构体系拼装技术特点,分析了"螺旋线"钢结构拼装工艺流程和现场吊装技术。为后续城市景观桥的设计安装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介绍本·范·伯克尔的求学生平简历,通过对本·范·伯克尔的作品、讲座分析,提炼他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解读大师的"阿纳姆中央车站"案例,深入理解本·范·伯克尔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思想,总结大师对于建筑"软"的属性的理解,以及非线性数字化设计手法和对建筑在城市中的总体规划设计的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10.
设计概念这是一座桥状的美术馆,她将被道路分开的"梼原町地域交流设施(现云之上酒店)"(1994)与山崖下的温泉设施连接起来。在追求将小断面的层积构件层叠起来的设计中,采用了在两端将若干根刎木(悬挑木)重叠挑出坐在桥架上的这种已经被人们忘记的"刎桥"的架构形式。现存的唯一"刎桥"是山梨县的"猿桥",它现在已经变为嵌木板的钢结构。特别是,为了使桥状设计更加适合用地的地形,设计以承受垂直负荷的桥脚为中心,通过取得两端的平衡,创造出了可以称之为"平衡型刎桥"的新的架构形式。在山崖上的端部,还设置有屋顶架构形式相同但却相反的画室和画廊。  相似文献   

11.
正事务所简介是一家新锐的创意设计机构,倡导"技术之美"与"一体化设计",专注于建筑改造设计和创意装置领域。2014年,竖梁社被邀请作为"建筑之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特展。2014年,竖梁社装置作品还将参加南非UIA建筑展。2013年竖梁社被意大利《Area》杂志评选为2013"中国十大先锋事务所"并受邀到意大利访问,同年被美国《建筑实录》提名为"设计先锋";2012年TIT创意园项目入围中国建筑传媒奖;竖梁社的"波浪展台"作品获得2009年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组委会特别奖。竖梁社的作品为Archdaily、Paramatric Prototypes、Italian Journal of Architecture、《建筑师》、《世界建筑》、《时代建筑》等国内外媒体所报道。代表建筑项目包括广州TIT创意园设计、琶醍·珠江啤酒厂水岸地景景观设计、广州国际单位景观设计、佛山艺术村、世茂广州展示中心等。  相似文献   

12.
正坐落在中国深圳这所国际的设计之都,以"孵化器"理念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顶级设计师,通过非凡的国际视野和团队的力量,为设计的舞者打造一个无与伦比的自由舞台,让设计师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设计才华。逸尚东方的企业理念:倡导极致、纯粹、不妥协的精神对待一切作品,用爱、自由、创造力营造一个别样的平台。以品牌理念为核心在空间中得以完美运用、延伸、深化和呈现。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7,(5)
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作品通常被冠以"人性化设计"的称号,这得益于建筑师本人对于芬兰传统文化和本土自然资源的独特理解,但究竟他的建筑作品是通过一种怎样的设计手段来达到这种具有人情化的空间体验效果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其中,建筑师自身对于技术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最终实现程度,因此他对诸如建筑结构选型、材料取舍等方面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将会左右其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从建筑结构技术的形态审美角度来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潜在的规律性与设计的逻辑性,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筑园"项目前身为上海建材商城,2005年11月"筑园"被上海市经委授牌为创意产业园区,并在市区两级领导的支持下顺利开展改建工程.改建后的"筑园"继承了"8号桥"的创意精神,以时尚创意为核心,包含人文、艺术、生活精神,实现了设计创意与生活需求的有效结合,构成名副其实的"生活设计馆".  相似文献   

15.
万桥园     
高伊策 《风景园林》2010,(2):123-126
<正>序生命之路——致"万桥园"每座园林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是诗,在诉说。我们的园林讲述的是生命的故事,人的生命之路。这条路跌宕起伏,忍辱负重,讲述了忧愁河上的众桥。在这座园林中,生命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蜿蜒小路,更恍如一座迷宫。  相似文献   

16.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中的"缺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空间组织,呈现出与众不同且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致。文章从其空间布局、建筑特色、点景手法等方面分析缺园的园林特色,并从低成本设计、艺术造景、文化意境等角度阐释缺园营造的意趣之美。缺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哲理思考及艺术意蕴为当代园林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万桥园     
一座园林就是一个故事,像一首诗、一部小说。万桥园就像是一段人生,一段旅程,有许多未知甚至坎坷,也有许多欢乐和荣耀。万桥园的设计带你走过这一段蜿蜒的人生之路,就像穿过一座充满惊奇的迷宫,它将带领你穿越自然,  相似文献   

18.
黄玄 《园林》2020,(2):29-33
日本酒店庭院是日本园林在现代都市景观的重要应用,其设计理念和空间营造都有着独特的日式园林魅力。文章以著名的京都威斯汀都酒店庭院为例,介绍了酒店内两座被纳入京都文化财产(名胜)名录的庭院--葵殿庭园和佳水园庭园,解读造园手法、赏析四季景致、探索精细化管理体系,以此来分析日本山地宾馆景观如何将自然山林与都市生活相融合。这有助于对园林中"自然"与"人工"两种关系的认知,避免将两者割裂开来,从而打造因地制宜、巧夺天工、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作品,取得"人工"与"自然"的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5)
《憩园》是巴金创作生涯的转型之作,此时巴金的创作理念逐渐从"我控诉"转变为"我同情",这种理念的转变与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本文通过与同时期创作的电影《小城之春》做对比,品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巴金创作理念的转变。从两部作品的创作理念中,挖掘时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光的场所"理念融合了斯堪的纳维亚传统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突出地域环境特质"光"的表达。其对光的运用体现在对建筑形体比例与材料的表现把握和人们生活情感的表达,同时对可持续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从建筑师亨宁·拉尔森个人背景、社会人文和时代因素等角度,探讨"光的场所"设计理念成因,从形态特征、场所体验、地域价值三个层面,对亨宁·拉尔森及其事务所这一设计理念的实践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激发对当代建筑地域性设计表达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