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包装的基本特征及其材料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生态包装的3个主要特征表现为:从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价包装的环境性能,提高以节能为中心的资源利用率,采用不破坏生态的原材料.生态包装材料是发展生态包装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态包装材料将向6个方面发展,那就是:包装材料无毒化、包装材料回收利用化、包装材料减量化、包装材料的原生态化、包装材料可降解化、包装材料纳米化.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包装材料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岭 《包装工程》2011,32(14):98-101
分析了中国传统包装材料的起源、现状和发展,并结合树叶纸张、棉麻丝织、竹器木盒、陶器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包装材料的商品包装实例,论述了中国传统包装材料的生态价值,进而分析了中国传统包装材料在选材上纯天然、无污染、具有极高生态环保价值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的生态包装材料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包装的发展动态及我国的对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包装是新形势下绿色包装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生态包装的基本特征和绿色链,探讨了生态包装材料的七方面发展趋势,介绍了各类包装生态化的发展动态,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生态包装的五项对策。  相似文献   

4.
关于包装结构中的木质新型材料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琴  雷敏 《硅谷》2011,(1):40-41
新型包装材料赋予传统的木质包装以绝对优异的生态安全性和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是在生态与环境共同意识的指导下,最新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包装材料,改造和改进所有传统的木质包装的最新产品。根据当前工业行业的包装结构,从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动向上入手进行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新型木质包装材料的开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当前国内外新型包装材料的新动向,同时也提出研究新型包装材料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包装具有保护和储存商品、美化宣传商品的功能,并能影响商品的销售。传统的包装概念强调保护功能,现代包装则主要强调符合产品要求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本质。包装材料是商品包装的物质基础,包装材料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同时也使包装形态千变万化。作为设计人员一定要熟悉各种包装材料的特性,才能在包装设计中科学地加以运用,从而设计出优美独特的形态结构,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信息和选择。包装材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贝壳、竹筒、葫芦等大自然材料来包装食物北宋时期以纸张、布等为包装材料;近代工业的发展,金属、玻璃、塑料等包装材料相继出现,拓宽了新的应用领域。日前常用的包装材料有纸材、塑料、玻璃和金属四大类。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产品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了在生态文明下绿色包装设计的概念,以及如何结合生态文明观念来进行绿色包装设计,提出了如何选择包装材料、和包装外观,指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保护概念下促进制造业和产品生产向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现代包装》2006,(2):8-8
我国塑料绿色包装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食品、日化及医药等行业的进步,进而又刺激了塑料包装的市场需求。业内专家指出,塑料绿色包装行业存在9种发展趋势即开发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包装材料,开发塑料稳定化技术,研究塑料可降解技术,研发焚烧回收热能或采用炼钢炉;开发可食性薄膜;开发水溶性塑料包装薄膜;重点进行循环经济型塑料发展相应的对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办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气调包装创新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福馨 《中国包装》2012,32(4):42-45
研究了气调包装材料和气调包装工艺的创新技术及其应用,分别对气调包装材料的性能要求,气调包装材料创新中的纸包装抗菌、塑料与复合包装材料抗菌、单质包装材料吸水、复合包装材料吸水,以及臭氧与真空速冷相结合处理的气调包装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塑料在现代包装中的地位和作用塑料进入包装领域后,立即向历史悠久的传统包装材料提出了挑战.从零开始,经过近卅年的竞争和发展,塑料已成为包装材料中与纸张、金属、玻璃并列的四大支柱之一.塑料的不断进取,迫使其它天然材料趋向淘汰或处于守势.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向是:纸张下降,塑料上升.塑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与它在包装工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分不开的.今日世界商品多达千百万种,并在广泛的范围内流通.它们对包装既有共性的要求,又有特殊的个性要求.塑料不仅具备一般包装材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正在研究一种可以取代发泡塑料的包装材料,这就是绿色包装。绿色包装的特点是无污染,能回收或再生,易分解。绿色包装的发展趋势为可降解绿色包装材料和可食性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11.
常见缓冲包装材料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目前包装领域常见的缓冲包装材料—发泡塑料缓冲材料、气垫缓冲材料、纸质缓冲包装材料和植物纤维类缓冲包装材料,分析了各自的特性与用途,并针对目前包装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环保型缓冲包装材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程琳  王伟 《上海包装》2014,(3):53-54
阐述了目前包装领域常见的缓冲包装材料一发泡塑料缓冲材料、气垫缓冲材料、纸质缓冲包装材料和植物纤维类缓冲包装材料,分析了各自的特性与用途,并针对目前包装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环保型缓冲包装材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高新材料研究领域,近来国际上提出了一种对于材料(特别是包装材料)的新评估方法,一些发达国家用此评估方法对包装材料(容器)进行了大量的评估分析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包装界的瞩目。1 国外概况在当今世界生态材料这种新材料的研究热潮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按生态循环和环境要求对材  相似文献   

14.
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发进展和我国的发展对策(待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戴宏民  戴佩华 《包装工程》2004,25(5):5-7,29
为使国内包装界了解绿色包装的发展动态,更好促进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本文从几个方面分类归述了绿包包装材料研发的进展情况,包括可回收再用或再生包装材料,轻量化、薄型化、无氟化、高性能化包装材料,可降解塑料,天然植物纤维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变形淀粉和农副产品高分子包装材料,转基因包装材料,绿色包装辅助材料和绿色包装材料助剂.并从今后的开发方向和应注重的问题上,提出了我国发展绿色包装材料应采取的5项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包装材料的初级阶段,可以追溯到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之前,那时的包装材料取之于自然。以后人造包装材料的产生,如纸、玻璃、金属等为包装提供了更好的原料,包装的品种逐渐多了起来,并被广为接受。包装的真正兴起,是从上世纪50年代发明了人工合成材料——塑料开始。塑料具有质轻、耐用、阻隔性、易成型、形状多样、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等优点,大量地取代了天然资源加工的包装材料,促进了新包装机械的出现。可以说现代包装是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六十年代是  相似文献   

16.
展望可降解塑料与建材包装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国 《中国包装》2001,21(5):72-73
本文综述了建材包装材料的发展与现状,提出了可降解塑料应用于建材包装的可能性,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4.生态包装材料 生态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源循环和材料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生态材料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优异的使用性能,还要求材料的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必须具得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性以及舒适性。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生态化包装材料有了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肖舒  霍楷 《包装学报》2024,16(2):39-4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包装业正处于变革时期,绿色包装成为包装领域的重要发展内容与趋势。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我国绿色包装研究的可视化图谱,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分析,结合文献论证,厘清了近30年绿色包装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并以此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包装产业转型的发展路径:从力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包装材料研发等方面推进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未来绿色包装领域想要获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向智能化、体系化、多元化拓展。  相似文献   

19.
包装塑料消费是塑料消费中消费量最大的品种,样式多样,技术更新迅速。聚酯塑料容器主要是指用于瓶装水、可乐、食用油等食/药品的容器。在包装领域中,聚酯尤以包装容器的发展最引人注目。针对聚酯容器包装材料市场潜力巨大商机诱人,介绍了聚酯成为消费者喜爱的瓶包装材料,研究了包装用的聚酯家族几种主要骨干材料,分析了聚酯瓶包装材料推动了包装业的高速发展,同时指出了国内塑料包装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机电行业现状看机电产品包装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机电行业包装处境地位及今后包装材料的发展研究方向,加大机电产品包装科技创新和新型包装材料的探索应用,大力推行绿色包装以及机电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