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采用9项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技术对从含油废水中筛选的2株菌L2、L3进行鉴定,并对L2、L3菌株降解石油烃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菌株分别为:L2-Ochrobactrum ciceri sp.苍白杆菌和L3-Serratia marcescens sp.粘质沙雷氏菌.2株单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非常高效,初始浓度为4 000 mg/L的石油烃,分别加入菌株L2、L3,120 r/min、30℃下振荡培养6 d后,总石油烃降解率分别高达97.37%、98.98%.两种菌在前3 d对石油降解速率较快,随后进入稳定期生长速率平缓直至趋于零.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附近的油泥中分离筛选出4株石油降解菌,用于组建降解原油的混合菌体系.在等接种量培养条件下,单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41.83%~54.87%,而混合菌降解效率高于单菌株,达到64.27%.不同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居植物柔武士菌(Raoultella planticola)具有脱烷基功能,对一些支链烃有降解效果;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既可以氧化末端烯烃,又可以降解环烷烃;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是优势菌种,不仅具有以上3种降解功能,还可以降解炔烃;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均能氧化不饱和醛基.4种单菌株可能存在相互抑制作用,不宜混合培养降解环烷烃.本研究为石油烃的降解机制和筛选功能微生物等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抚顺石油二厂厂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 株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PD51 , PD53 , PD56。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对这3 种微生物进行鉴定, 初步确定菌株PD51 和PD53 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而菌株PD56 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ter)。菌株在28 ℃培养72 h 后, 发现这3 株菌株(PD51,PD53, PD56)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76. 63 %, 76. 47 %, 76. 17 %。而这3 株菌株的混合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了84. 31%。结果表明, 混合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要优于单一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实验中同时发现菌株PD56 还具有利用苯酚和菲等芳烃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炼油厂污水池底泥中富集、驯化、分离、筛选,得到4种优势石油降解菌。采用摇床培养,研究了各优势 菌和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4种菌和混合菌20d可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0mg/L的石油烃 依次降解90.8%、88.9%、57.8%、49.8%、91.2%;培养液中石油烃的半衰期依次为5.5、6、15、19、5d。初 步鉴定4种菌分别属:节细菌(Arthrobactersp.)、芽胞杆菌(Bacillus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不动 杆菌(Acinetobactersp.)。  相似文献   

5.
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降解石油烃的菌株,观察其菌落形态,通过16S rDNA 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菌落呈白色不规则状、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train)。在温度为35℃、pH值为8时菌株对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75.4%。  相似文献   

6.
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一株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通过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 strain),用该菌株制备固体菌剂,分别考察了料水比、烘干温度、载体比例对菌剂降解石油烃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料水比1:2、烘干温度35℃、菌剂在载体(稻壳:木屑:硅藻土)比例80%:10%:10%。  相似文献   

7.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稠油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稠油为唯一碳源,从被稠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茵,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确认其为枯草芽孢杆茵.在摇瓶实验中,该菌最佳降解温度为35~45℃,最佳pH值为7.5~8.5,最佳盐质量浓度为8~16 g/L.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当油质量浓度为0.1 g/L时,稠油降解率达34.3%.利用GC-nD分析知,该茵主要降解稠油中n-C9~n-C40的烷烃组分;利用GC-MS分析得知,该茵对蔡及烷基化萘去除彻底,对二苯并噻吩、芴和稠二萘等部分芳烃类化合物有降解作用,在稠油降解过程中菲及菲的衍生物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羽毛角蛋白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从长期堆积腐烂羽毛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菌株.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系统鉴定,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且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F4.F4在50,℃条件下摇瓶发酵48,h,角蛋白酶活达到23,U/mL.该菌能够降解完整的天然羽毛,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石油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三株高效石油降解菌GX1、GX2、GX3,初步鉴定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邻单胞菌属(Plesionmonas sp.)和动胶菌属(Zoogloea sp.).同时还研究了pH值、营养物质、油质量浓度对菌体生长和降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株菌在初始pH值为7-9对石油的降解率分别为86.7%,72.9%,64.7%;最佳氮源为NH4NO3,氮磷比大约控制在4∶1左右时,降解效果较好.在原油初始浓度较低时,降解率随石油浓度的升高而略有提高.不同菌株耐油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梯度驯化,从焦化废水底泥中分离筛选出2株疏水性高效芘降解细菌CY4和HY7.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CY4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HY7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降解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这两株菌可利用底物谱较为广泛,包括水杨酸等多环芳烃转化产物,吲哚等杂化芳烃,多环芳烃和葡萄糖;其中CY4菌对芘的5d降解率达35.40%,HY7菌对芘的5d降解率达36.32%.  相似文献   

11.
研究武汉地区耐链霉素(SM)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阐明rrs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耐链霉素的关系;同时探究武汉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武汉地区耐链霉素菌株rrs基因突变与"北京基因型"的相关性奠定基础。84株结核分枝杆菌中,44株对链霉素耐药,20株耐其它药物,20株对链霉素敏感,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链霉素菌株rrs基因突变情况;采用RD105缺失法鉴定84株临床分离菌株中"北京基因型"菌株。结果显示44株SM耐药菌株中,16(36.4%)株检测到rrs基因突变,其中9株1401位点A→G,6株514位点A→C突变,1株1487位点G→A突变;20株耐其它药菌株中1401位点A→G和514位点A→C突变各1株,20株敏感菌株中发现1株1029位点C→T点突变;84株临床分离菌株中有77(91.8%)株"北京基因型"菌株,7株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研究表明链霉素耐药菌株rrs基因主要突变位点在514和1401位点,武汉地区"北京基因型"菌株为当地流行的结核分枝杆菌,且SM耐药菌株中突变菌株93.8%(15/16)为"北京基因型","北京基因型"菌株研究及其鉴定是有其科学价值的,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以(NH4)6Mo7O24.4H2O为钼源,以覆炭γ-Al2O3(CCA)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出催化剂前驱物Mo3O/CCA。以正己烷为渗碳剂对前驱物进行碳化得到Mo2C/CCA。对不同碳化终温下制得的催化剂进行了XRD表征。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了环己烷脱氢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脱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载体CCA覆炭量为7.82%,碳化终温为650℃,反应条件为温度475℃、压力0.1 MPa、空速2h-1、氢烃体积比200∶1时,环己烷的转化率最高可达91%。  相似文献   

13.
利用磷钨酸( HPW) 和 A l ( NO3) 3·9H2O合成 A l PW1 2O4 0, 以其为催化剂、 苯甲醛和1, 2 - 丙二醇为原料、 环己烷为带水剂, 进行缩合反应, 考察了催化剂的预处理温度、 带水剂体积、 原料的物质的量比、 反应时间、 催化剂质量及油浴温度等因素对苯甲醛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佳反应条件为: 催化剂预处理温度为1 5 0℃, 带水剂体积为7mL, n( 醇) ∶n( 醛) =2. 0∶1, 反应时间为3h, 催化剂质量为0. 7g, 油浴温度为1 3 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反应, 苯甲醛的转化率达到9 8. 8 3%。  相似文献   

14.
对丁基再生胶胶乳的制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别用机油(Oil)和环己烷(Cyclohexane)来溶解再生丁基胶粉(丁基再生胶粉为60g,胶液质量分数为18%),采用两种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油酸钾(Potassium oleate)来制备再生丁基胶乳.结果表明,机油的溶解效果良好,与环己烷相差不大.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乳化效果较好,当其量为3.3g时,稳定剂磷酸二氢钾的用量为0.41g,制备的胶乳产率可达到89%.  相似文献   

15.
茴香脑臭氧化制备茴香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茴香脑为原料,乙酸和环己烷的混合物做溶剂,臭氧化法制备茴香醛。考察了溶剂、臭氧化时间、还原剂用量、还原分解时间和还原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臭氧化反应级数。优化的工艺条件为,m(乙酸)∶m(环己烷)=1∶4,臭氧化时间为100min,n(NaHSO3)/n(茴香脑)=1.1,还原分解时间60 min,还原温度80℃。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84%,纯度≥98%。  相似文献   

16.
从采油菌剂及原油中共分离出11株细菌,并对其发酵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可以利用石蜡产表面活性物质,但不产气;菌株发酵液的pH值没有明显的变化,对原油有不同程度的乳化作用;Y-1和Y-5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Y-2和Y-6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Y-3为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Y-4、J-1、J-2、J-4、J-5和J-6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大多数分离菌株为兼性厌氧菌,具有运动性,不产生硫化氢,能够利用蔗糖、葡萄糖等廉价碳源产生有机酸和气体,这些特性有利于菌株应用于微生物采油。  相似文献   

17.
从土样中分离出34株脂肪酶产生菌,在维多利亚蓝培养基上初筛出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6株菌,复筛出产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FM-1,其所产脂肪酶主要为胞内酶,产脂肪酶活力为132 U/g cell。通过反复的驯化培养方式将菌株FM-1驯化成耐甲醇的优良菌株。在甲醇质量浓度为11 mg/L的培养基中驯化后的脂肪酶相对活力为35%,而出发菌株在此环境中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18.
乙醇-环己烷混合物的分离与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物理化学二元液系相图实验中产生的乙醇-环己烷废液的回收利用方法.以水为萃取剂,萃取分离乙醇和环乙烷,得到乙醇水溶液和粗环己烷.粗环己烷经精馏提纯,得到纯度为99.91%的纯品;乙醇水溶液经分馏、CaO脱水后得无水乙醇,纯度达99.74%.回收的环乙烷、无水乙醇可回用于二元液系相图实验中.  相似文献   

19.
用一步法合成了DAAM ,其最佳工艺条件 :反应温度 5 5℃ ,反应时间 6h ,DAAM产率 5 4 .8%。对后处理做了改进 ,反应完成后稀释反应液 ,采用水与 2 5 % (质量分数 )的氨水的体积比为 1∶1时产率较高 ,DAAM产率可达 5 4 .5 % ;洗涤有机杂质时 ,环已烷与水溶液的体积比为 1∶2时 ,产物的熔点是 5 4 9℃ ;碱洗时质量分数 30 %NaOH与粗品的质量比为 1∶1 5时 ,能除去副产品丙烯酰胺 ,保证了DAAM的纯度。  相似文献   

20.
几株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枯枝、秸秆、土壤中分离出35株产纤维素酶菌株。以酶活值作为复筛标准,筛选出5株产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酶活力相对较高的菌株,分别为柱隔孢霉(Ramularia NS1)、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NS2)、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 NS3)、白腐菌(White-rot fungi NS4)和绿色木霉(T.viride Persex Fx NS5)。经?瓶发酵和酶活检测,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酶活)分别为297.97 IU/mL,300.11 IU/mL,154.83 IU/mL,146.68 IU/mL,308.14 IU/mL;滤纸酶活(FPA酶活)分别为6.56 IU/mL,5.63 IU/mL,4.29 IU/mL,9.63 IU/mL,8.02 IU/mL。其中绿色木霉(T.viride PersexFxNS5)在发酵条件:麸皮:CMC-Na(1:1)各6 g/L,硫酸铵4 g/L,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3 d,发酵液CMC酶活和滤纸酶活分别达到352.11 IU/mL和13.96 IU/mL,比初筛酶活分别提高14.26%和74.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