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以氨/水为工质的单纯复叠吸收式制冷循环并对此循环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冷却水温较低、制冷剂蒸发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具有较高COP值的优点。当冷却水温度较高时,因循环的工作温度和压力过高,使该循环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
冷媒多联式户式中央空调(以下简称为多联机组)是户式中央空调的一个类型.其以制冷剂(即氟里昂.如R22等)为输送介质.与普通的家用空调比较相近.是对普通家用空调的一种多用户扩展.即:一台室外机通过管路能够向若干个室内机输送液态制冷剂.通过控制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量和进入室内各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适时地满足室内冷、热负荷要求。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两种可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的性能。在循环1中,冷凝器出口的部分饱和液态制冷剂被冷剂泵加压到与发生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继而在一个沸腾器里面被加热成饱和高压蒸气,这股高压制冷剂蒸气将预器出口的过热蒸汽引射到冷凝压力;在循环2中,发生器出口的部分高压制冷剂蒸气,将蒸发器出口的蒸气引射到吸收压力。对于采用氨-硫氰酸钠工质对的两种循环,模拟研究表明前者的性能系数比后者高15%以上,且增幅随着蒸发温度以及发生温度的降低愈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行建立的试验台,对封装优态盐同心套管式相变储冷单元的蓄冷、释冷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对蓄冷特性的影响及载冷剂的温度和流量对释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对蓄冷的影响较大,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越低,结冰越快,结冰率越大,达到同样的结冰率需要的时间也越短;载冷剂的进口温度对释冷过程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载冷剂的流量对蓄冷和释冷过程的影响要小。在试验条件下,蓄冷时较合理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和载冷剂流量分别为1℃和0.241m3/h,释冷过程较合适的载冷剂进口温度和载冷剂流量分别为10℃和0.283m3/h。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行建立的试验台,对封装优态盐同心套管式相变储冷单元的蓄冷、释冷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对蓄冷特性的影响及载冷剂的温度和流量对释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对蓄冷的影响较大,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越低,结冰越快,结冰率越大,达到同样的结冰率需要的时间也越短;载冷剂的进口温度对释冷过程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载冷剂的流量对蓄冷和释冷过程的影响要小。在试验条件下,蓄冷时较合理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和载冷剂流量分别为1℃和0.241m3/h,释冷过程较合适的载冷剂进口温度和载冷剂流量分别为10℃和0.283m3/h。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R134a、R290和CO2制冷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种单、双级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蒸发温度增加、压缩机效率升高和冷凝器出口温度降低,所有循环性能均提高,单级CO2循环存在最优排气压力;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可以显著提高CO2跨临界循环COP;低压级压缩机的效率比高压级压缩机对系统性能影响明显。双级循环中,CO2循环最优中间压力远高于其它两种循环。本研究为高效、节能的空调和热泵产品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够实现蒸发循环制冷系统在国产客机上的装机应用,文章从制冷剂选择、系统构型设计、仿真模型建立、系统匹配控制和试验平台搭建等方面入手,研究了应用于小型客机的蒸发循环制冷系统,以满足制冷性能、系统特性和安全性能等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能效标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多联机系统原理和特点,对其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效涡旋压缩机、冷(热)量直接由制冷剂输送和冷(热)量随负荷灵活调节,使得多联机系统具有较高的COP和运行灵活性;同时也指出,回油问题、配管长度的影响和大量制冷剂的使用,成为多联机系统推广应用首要解决的关键难点。本文介绍了我国多联机空调能效标准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CO_2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CO2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它能够实现冷热量的同时独立调节;并通过实际案例,理论分析了不同制冷剂质量流量系数、不同环境温度、热水温度以及高压压缩机排气压力下,新循环的性能,考察了特征温度和最佳排气压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碳氢化合物是环境友好的制冷剂,其中可用于制取低温的有R170(乙烷)和R1150(乙烯)等,而R290(丙烷)和R1270(丙烯)可以用作高温级制冷剂.通过热力学理论计算,得到了-80~-60℃蒸发温度下采用这些碳氢化合物组合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的最大COP值,以及COP的变化规律,并与R22/R23作为制冷剂的复叠式制冷循环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其中R290/R170和R1270/R170与R22/R23性能接近;可以作为复叠式制冷循环的替代制冷剂.  相似文献   

11.
热管废热回收蒸发器在浊水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污水的特性,为避免生活污水与热泵工质R22产生交叉污染,从而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可能性,提出在污水与热泵系统工质R22之间采用一个热管换热器,得出在系统增加了一个热管换热器的情况下,污水流量一定时,热泵制热量,性能系数COP值,热泵系统R22工质蒸发温度,污水废热回收热量随污水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热泵工质蒸发温度的增幅最大,达到65.79%,废热回收热量的增幅最小,为6.8%,污水入口温度一定时,热泵制热量,性能系数COP值,热泵工质蒸发温度,废水回收热量随着污水流量的升高而升高,但是热泵工质蒸发温度的和性能系数COP值的增幅减少,热泵制热量,热管工质蒸发温度以及废水回收热量的增幅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12.
微型换热器瞬态传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中 《压力容器》2011,(9):26-29,36
以用于芯片冷却的微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分析其在热负荷按指数型和周期型变化情况下的瞬态传热.根据获得的换热器温度场、温度梯度和热应力分布,比较了纯铜和氮化硅复合物两种材质对换热器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铜优良的导热性能使得铜换热器在稳态工况下散热性能优于复合材质换热器,但瞬态分析显示,氮氧化硅复合物在结构...  相似文献   

13.
运用ANSYS软件中的FLOTRAN模块,对板翅式换热器中的锯齿形翅片的湍流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仿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与理论吻合较好,说明运用FLOTRAN来分析板翅式换热器传热特性是简便、直观的方法,并对以后的板翅式换热器设计及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源热泵在工程应用中存在大量失败的案例,原因是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未具体分析地源热泵节能的特定性.本文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冬、夏季的换热的基本原理,指出夏季辅助散热对改善地埋管夏季换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具体实验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流体机械》2017,(7):62-67
设计了一套脉动热管相变换热装置,并在搭建的试验台上对不同倾角下脉动热管换热装置的总放热时间和相变潜热放热时间进行了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脉动热管相变换热装置在0°、30°、60°、90°倾角下,0°角冷却的放热总时间和相变潜热换热时间均最少,90°倾角下放热总时间和相变潜热放热时间最长。增大冷却水流量,总放热时间和相变潜热放热时间均会减小,但当冷却水流量达到一定值时,继续增大冷却水流量,总放热时间几乎不再变化。冷却水初始温度越低总放热时间和相变潜热放热时间均有较大减少,水槽内冷却水最终温度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6.
热泵热水器蓄热水箱的漏热损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蓄热水箱作为热泵热水器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机组的能耗.本文对长方体形、圆柱形以及球形蓄热水箱进行分析,计算并比较了蓄热水箱的漏热损失值,同时讨论了不同外形水箱的结构变化对其漏热损失量的影响,这对今后同类产品选择合适的水箱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余热锅炉的热力回收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烟厂余热锅炉的热力回收问题,运用热力学原理进行了多方面的计算分析,得出了余热锅炉的热效率数据,为余热锅炉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阐明了余热利用的巨大潜力,指出余热的利用是企业降低能耗、加强环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按设备制造规范和工程设计标准、图样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制订出高压换热器球形封头热成形加热及热处理工艺、焊前进炉预热工艺、焊后热处理工艺、最终合拢缝局部焊后热处理工艺、最后做出经验总结,作为今后尿素高压设备热处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线热源模型的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的换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U型地埋管换热,以线热源模型作为基础,以夏季制冷工况为例,运用C语言编程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求解。研究了运行时间、换热介质的流量、土壤物性、埋管深度对U型埋管传热的影响以及周围土壤温度分布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当换热介质流量和埋管深度均增大3倍,土壤导热系数增大1.6倍时,单位管长换热量变化幅度分别为9.9%、-10.7%、23.3%。研究结果可为U型垂直埋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工业中的大量低品质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和烟气酸露点腐蚀导致设备容易失效的工程问题,提出了一种复合中空热管传热元件,介绍了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对其内部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启动特性、等温性能和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中空热管在外管壁温度30℃时,加热时间2 min之内就能正常快速启动工作;在自然空气对流冷却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等温特性;复合中空热管的传热系数随着冷却水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热蒸汽温度低于125℃的低温蒸汽加热条件下,当冷却水的雷诺数为6650时,复合中空热管的传热系数为1350W/(m2.℃)。试验研究结果为复合中空热管换热器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