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硬盘自动播出系统已经在许多电视台使用,但是基于录像机的自动播出系统还有相当的保有量,宿迁电视台在2001年购进安徽现代的APS-8000就是这样的基于录像机的自动播出系统.  相似文献   

2.
余明明 《电视技术》2022,(9):191-193
播出系统是电视台节目系统的重要组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电视台播出系统逐渐由传统的实时磁带播出升级为以硬盘播出为主、录像机播出为辅的综合性播出系统。但是,随着电视台播出系统的高清化改造以及无人值守播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硬盘播出系统在安全性方面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借助完善的维护措施加以控制,以保障节目播出的质量和可靠性。基于此,文章在概括介绍电视台播出系统的基础上,就播出系统运行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系统安全维护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研究,为电视台播出系统的运行维护提供相关技术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兵 《电视技术》2001,(10):62-62,76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有的模拟系统逐步走向数字化系统已成为各电视台系统改造的一个方向。而作为电视播控系统,在向数字化播出的转变中,利用硬盘录像机播出则是种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1利用硬盘播出的优越性硬盘录像机与传统的磁带录像机相比,主要有以下优点:(1)硬盘录像机采用了数字处理和存储方式,信道的传输特性非常好,只要在信道的传输范围内(一般为200m),图像质量丝毫不受影响;(2)由于采用了硬盘作为存储介质,基本上不受磨损影响,数据可以…  相似文献   

4.
硬盘播出系统安全性措施分析及维护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引言 随着电视台播出技术的提高,传统录像机的播出方式逐渐被硬盘播出系统所代替,越来越多的县级电视台采用硬盘播出作为安全播出载体.海盐广播电视台2个频道于2006年元旦起正式启用了以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基于LEitch视频服务器的方正"无忧"全数字SDI(音频加嵌)播控系统,所有节目全部通过视频服务器全自动播出,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要求,以及ITU-R BT.601、AES/EBU数字演播室的音频有关标准.系统运行2年多来,安全、平稳.本文从海盐台硬盘播出系统的安全性措施分析及维护实践等方面浅述做好安全播出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技术数字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电视台从传统的录像机磁带的播出方式转变到视频服务器硬盘播出。为了适应播出部和制作部的数字化,以及全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而作为节目源资料采集的主要手段的卫星收录,也要与时俱进。本文介绍了一个以网络形式的卫星收录系统,并且兼容传统的模拟录像机收录。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播出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电视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以硬盘播出系统取代传统的录像机播出, 或采用盘带结合的方式改进原有的播出系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化改造是各电视台技术发展的方向。作为电视播出系统.在数字化改造中.采用视频服务器实现硬盘播出则是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基于磁带录像机的系统相比.硬盘播出系统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8.
郑秀亭 《中国有线电视》2005,(11):1063-1064
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减少录像机故障引起的停播事故,我们在系统中设计了硬盘播出系统,进口硬盘播出服务器普遍价格较高,地市级电视台经济实力还达不到,因此我们选用了北京师大师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SS-2000型硬盘播出系统.  相似文献   

9.
“硬盘多通道广告自动播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李宝春(北京电视台)随着硬盘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通道数字硬盘录像机的技术质量已经达到了广播电视的质量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技术的普及应用,并从根本上改变电视台传统的广告串编播出方式,提高广告节目的市场竞...  相似文献   

10.
全硬盘播出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音频文件的播出,实现无人工值守的电视台节目播出系统。它取代模拟(或数字)录像机的手工播出形式,使电视台的节目播出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降低电视台播出成本,提高播出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一般的县市级电视台都配置了一套或几套非线性编辑设备,使用非编取代传统编辑设备将是电视发展的必然。 然而,非编只是实现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数字化,大多电视台仍然沿用磁带上载→非编制作→下载到磁带→普通录像机播出的模式。要实现数字化播出只有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用数字录像机播出,另一种就是搭建千兆以太网或光纤网,用专业硬盘录像机播出;前者仍然使用磁带,不能实现无带播出,后者价格昂贵,非一般县市级电视台所能承担。  相似文献   

12.
着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视磁带播出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播出要求,硬盘播出系统的出现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硬盘播出系统不但解决了过去磁带播出时传统录像机出现的磁头堵塞、  相似文献   

13.
电视传媒技术从过去传统的磁带录像机手动播出发展到现在的全硬盘自动播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台传统的播出形式,这是一个从模拟到数字化革命的一个成功跨越,硬盘自动化播出系统在电视播出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电视节目多次播放的质量一致性、长时间存储的可能性、资源利用的共享性、播出设备的共用性、自动播出的灵活性、时效性、安全稳定性,为传媒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电视台自动播出系统的主要信号源设备仍然是磁带录像机,而磁带播出有其无法解决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方面的问题。如何做到无带化播出呢?随着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存储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服务器以及硬盘播出方式的出现,显示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前景。视频服务器用于播出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在各地电视台的应用也已十分普遍。最初阶段由于视频服务器技术上不够成熟及硬盘容量的限制,它在播出系统中的使用主要限于播放一些广告、片花等短小的节目,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磁带录像机作为主要的播出信号源。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15.
硬盘播出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高速发展,各级广播电视台正加快播出机房的改造,即将传统的自动播出系统改造成硬盘播出方式.视频服务器(Video Server)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播出系统.不过早期的视频服务器的通道数量少、存储容量低,主要被用于广告的插播,视频服务器仅仅作为硬盘录像机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视频服务器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本身的处理能力、总线带宽、存储容量和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价格持续降低,使视频服务器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播出系统中的地位有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代替部分录像机的功能变成播出的主要手段,这对播出系统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播出系统进入了共享方式的全硬盘自动播出系统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实现硬盘数字化播出是增城电视台数字化改造的重要环节。它以计算机视频压缩网络和硬盘存储为基础,替代原有的模拟录像机的播出形式,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音频文件的播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目前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正逐步向非线性编辑方式转变,节目播出方式也正逐步由传统的基于磁带录像机的播控方式向基于文件的硬盘播出方式转变。在节目后期制作系统中,目前的计算机完全能够脱离视频编辑卡的  相似文献   

18.
王春玲 《中国有线电视》2007,(11):1055-1056
随着电视技术向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及要求,富锦市电视台考虑到当前的播出系统现状,经过认真考察、论证,把录像机手动播出成功升级为全硬盘播出系统。新的硬盘播出系统在保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既能实现全硬盘播出的各个功能,完全满足台内的实际需要,又能跟上广电行业的发展主流,而且易操作,可扩展。  相似文献   

19.
近日,北大方正在贵州台和甘肃台的硬盘播出系统项目的招标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在贵州台和甘肃台硬盘播出系统项目中,北大方正分别为两台提供播出控制软件和智能化总控监控软件系统,实现4个和7个频道的硬盘播出。这两个电视台分别采用了Pinnacle公司和GVG公司的视频服务器作为播出核心设备,方正提供了无忧4.0软件系统,为这两个电视台提供涵盖整个播出业务完整流程的总编室、广告部、播出上载、编辑、播出和总控管理等全面的业务和生产管理,并且对总控、播控系统中的周边视音频设备、切换设备、录像机和视频服务器、视音频信号、计算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节目播出量的不断增加 ,原有传统录像机加切换台的播出方式 ,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随着计算机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传统的视频行业 ,在播出端 ,硬盘播出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录像带播出。播出节目的数字化 ,使得对播出全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成为可能。如果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网络功能 ,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出错率 ,减少人工操作。各级电视台和广电网络传输中心节目的播出及传输系统设备正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由于整个播出系统较大 ,不可能完全淘汰原有设备。电视台每天需要播出节目主要内容有新闻、专题片、节目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