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现有的通过控制旁瓣电平综合天线阵方向图的诸多方法中均无法计入阵元间互耦的影响,本文首先将天线阵等效成多端口网络,计入了阵元间互耦的影响,然后把所要综合方向图的阵列假设成自适应阵列,最后基于自谠应阵列理论提出了一种可计入阵元间互耦影响的阵列方向图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形阵列天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不均匀对称分布,被称为Weierstrass分形阵列天线的辐射特性,考察了这类阵的阵因子的自相似关系和多频频率特性,给出了多层圆环阵的分形辐射方向图的综合理论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构造稀疏线阵的新方法。阵元位置序列相应于有限投景几何理论中的完备差集。用计算机求得了不同阵列长度下阵列分布的各种组态。给出方向性图计算公式。并对各种阵列的辐射特性进行了比较,本文还揭示降满阵和这种稀疏阵的关系,指出,在一定的数学准则下,满阵是这种稀疏线阵的极限。  相似文献   

4.
为了抑制稀疏阵列方向图的栅瓣,提高分布式星栽雷达阵列方向图的性能,对相同子阵组成的稀疏阵列方向图综合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同子阵的稀疏阵列方向图综合算法.首先对予阵级稀疏阵列进行建模,并对其阵列方向图的特性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优化子阵级稀疏阵列,实现对方向图栅瓣的抑制.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一种基于投影方式的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法,并以17个单元的线阵为例,在FFT的抽样点为128个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了笔状形和CSC^2波形综合图的模拟。模拟结果证明用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或极小化最大误差准则获得所需的方向图和综合方向图最小的误差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雷达系统中,相控阵雷达是其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中的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则是相控阵雷达的核心技术.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的核心问题是对期望信号的有效接收,但对干扰信号的抑制则是通过调整各个阵元的权值来实现的.由于大型相控阵天线的阵元数目比较多,如果在阵元级进行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则硬件系统复杂.为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子阵级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的方法,即每个子阵利用一个接收通道.因此,可在低副瓣的基础上,使子阵自适应波束形成.通过仿真可知:阵元幅度加权可以很好地降低副瓣;可解决均匀非重叠子阵的幅度加权产生的栅瓣问题;子阵级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PDR系统中期望天线具有高增益低旁瓣特性。在实际中,通过离散阵面去综合较连续口径易于实现此要求。阵面的综合现有两种可资应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应用矩阵理论求解具有旁瓣约束下的最佳化;第二种是抽样迭代法,即对于给定的初始方向图E°(θ,()),通过对旁瓣峰值的抽样并用一修正方向图Φ(θ,())逐次迭代而逼近期望的方向图E~d(θ,()),此法明显的特点是对于给定问题解的收敛能力和大的灵活性。文中最后给出了抽样迭代法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米波圆阵雷达的抗干扰性能,结合最小二乘静态方向图综合和正交投影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米波圆阵雷达抗干扰方法.该方法利用最小二乘静态方向图综合获得静态加权矢量,然后用Gram-Schmidt正交投影法在干扰方向形成零陷对干扰进行抑制.该方法能够准确地在干扰方向形成零陷,有效降低输出方向图副瓣高度,同时无需特征分解,无需估计整个协方差矩阵,因而其运算量比采样矩阵求逆算法(SMI)小得多.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微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方向图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MIMO雷达多发多收的特点,建立了微波综合脉冲孔径雷达(SIAR)的阵列模型,并提出该阵列的一种实现方案:发射阵采用稀布子阵集,接收阵采用密布子阵的形式.在固定子阵数目和保证阵列孔径的条件下,利用联合选择和两倍交叉的修正遗传算法对这种双基地SIAR平面阵的子阵位置进行优化,以降低方向图的旁瓣电平.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搜索速度,合成阵列方向图最大峰值旁瓣电平可达到-31.1dB,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自适应波束形成器在阵元位置误差、幅相误差以及信号来波方向误差耦合时干扰抑制能力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稳健的基于特征空间基变换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首先,对导向向量中阵元位置误差、幅相误差以及信号来波方向误差的影响进行了建模;然后,通过利用真实信号子空间与导向矢量张成空间相同的特性,引入子空间距离的概念量化两个子空间相似程度,并构建出一个最小化空间距离的多维非线性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遗传算法与拟牛顿法的特点形成一种混合优化策略,在解除最优化问题后,得到信号子空间的一组非正交基;最后,将估计的信号子空间与噪声子空间组合为特征空间,通过对特征空间进行基变换提取出准确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并对期望信号导向向量进行了修正。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混合优化算法随着迭代数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子空间距离,迭代数达到100次时,能够将子空间距离降低至1以下;在信号来波方向误差、阵元位置误差以及幅相误差同时存在,且输入信噪比为10 dB的情况下,所提算法的输出信干噪比与现有方法相比提高约14 dB。  相似文献   

11.
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一种实用控制方案和自适应谐波检测方法,并给出了实验参数及结果-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确定性测试集的数字集成电路随机测试生成方法。通过将完备测试集分成若干子集,由每一子集计算产生子集中测试矢量的被测电路各主输入端取“1”值的概率组合即所谓的权集。通过减小测试子集生成概率的方差可以减少低生成概率的测试矢量数,进而减小在高故障覆盖率下的测试长度,该方法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测试和外测试皆适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序列模式挖掘进行探索,通过对项目加权体现项目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序列的加权;加权后,频繁序列的子序列不一定频繁,因此提出序列的最小加权支持概念,并由此提出了加权序列模式挖掘算法MWSP。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同类算法WSpan比较,MWSP算法更能体现序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表达多晶材料晶体取向的极图或反极图法,是三维取向的二维投影,在分析取向时可能得不出确定的结果。实际的困难导致三维取向分布函数法(ODF)的提出。文章概括而通俗地介绍了这种较为复杂的分析方法。重点阐述了以完整极图作为输入,以球谐函数展开计算的过程,以及ODF的表达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最优表示准则意义下,以Shannon抽样定理为基础,讨论了将数字信号表示到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某一抽样空间的通用算法,此算法的选取仅依赖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尺度函数而对偶尺度函数无关;给出了控制逼近误差的采样频率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 )天线设计过程中,难于获得均匀幅度和较宽的照射区域,实现灵活多变的波束变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波束空间阵列天线波束展宽的方法.通过将平面阵列天线分成多个子阵列,以子阵列为单位设计出基本波束,再通过幅度和相位加权使各子阵波束在空中实现同相移位叠加,从而实现波束覆盖区域的控制.由于各子阵可作为基本单元来处理,只需对各子阵实行加权,即可极大地降低阵列导向矢量的数目,能灵活地设计各种波束图,实现指向控制和干扰抑制.仿真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它可用于单波束发射多波束接收(SIMO)与多波束发射多波束接收(MIMO)等新的SAR成像体制中.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环境中,影响定位精度的测量误差包括接收设备自身引起的误差以及信号非视距传播和多径效应所引起的测量正偏差.针对室内环境中测量数据包含测量误差服从正均值高斯分布的特性,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权重更新的两步定位算法.该算法使用卡尔曼滤波和自适应权重更新的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两步定位,通过对每个测量距离分配不同的权重,克服了固定权重分配需在特定环境下方能获得良好定位精度的缺点.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定位精度优于两步定位算法和EKF算法,且对环境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标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好的似合曲线能够改善传感器的测量性能。通过对某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位移、电压用多项式拟合曲线的特点进行分析,经过试探发现该传感器曲线可转化为直线。用逼近法和最小二乘法求得使曲线转化为直线的各参数的初始值,且偏差更小。再对这些参数以非线性编差最小为条件采用模式搜索法进一步优化,得到比多项式拟合更实用的、偏差更小的拟合曲线。这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对于求有高次项的非线性传感器逆函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杂波条件下目标反射信号方向不确定的情况,提出一种稳健的MIMO雷达发射波形和接收滤波器联合优化设计方法.在考虑各阵元发射功率相等的约束条件下,利用发射加权矩阵构造不确定集范围内关于输出信干噪比(SINR)的Maxmin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序列优化、半正定松弛和Charnes-Cooper转换,将非凸的联合优化问题转化为关于发射波形和接收滤波器的凸优化问题进行迭代求解;最后通过随机向量合成方法计算最终发射波形和接收滤波器,并对算法计算复杂度和收敛性给出分析和证明.所提方法在满足阵元发射功率一致的约束条件下,提高了算法稳健性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培训效果评估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柯克帕特里的培训评估模式,但其各层次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培训效果模糊综合评估模式的建立可通过建立评估因素集、建立评估因素权重集、建立评估因素档次集、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估和进行模糊综合评估等五个步骤来完成。这一评估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培训评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