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强  胡一可  王垒 《风景园林》2018,25(10):98-103
从空间—行为关联视角出发,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注记、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社区街道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并利用代表性空间内行为研究数据,从人群行为、空间类型分析各类空间中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进而提出街道空间的微更新原则。以此为切入点从“保留”与“改造”2个层面提出社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并探讨参与式更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9)
该文结合南京市城市更新的目标,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为切入点,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与卫生、活动参与、管理与服务五个方面构建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并以南京主城区3个老旧社区为例,对其公共空间活力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进而提出活力营造策略。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过程中,应注重需求导向的小微空间利用、问题导向的交通组织优化和发展导向的社区居民自治。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南京市老旧社区的有机更新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3.
菜场是老旧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当前城市生活中最具“烟火气”的日常生活场所,菜场的更新对于提升老旧社区活力、推动老旧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无锡稻香菜场为例分析老旧社区菜场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及设计实践,研究城市转型背景下的菜场更新设计策略,力求增强菜场活力,提高社区吸引力,推动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4.
老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是城市存量空间优化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福州市台江区新港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小数据与信息大数据互补结合的多元数据,探究老社区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方法,并进行调研结果分析,为下一步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提供有效数据及科学依据。分析所得结果以期为老社区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方法注入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沈洁  刘亦凡 《风景园林》2023,30(9):105-113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汪广丰 《城市开发》2024,(1):100-101
<正>小社区连着大民心。社区微更新既是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也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它主要着眼于社区基本单元,按照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社区内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佳的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近年来,城市微更新理念被广泛应用。例如,上海市从2016年起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持续开展“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专项活动,成功打造了浦东缤纷社区、徐汇美丽街区建设、步高里、威海路665号等一批微更新项目。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优化改造时代,提升空间品质是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北京东高地生活区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航天社区,位于旧城区。该文以北京“东高地生活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空间行为分析相关理论,采用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的空间行为规律,剖析了人群对该地区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分析路网与活动场地的人群行为,总结出目前存在空间构成不完善,设施需求不匹配,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以提升环境品质和发扬该地区航天文化为目的,构建了慢行步道系统,更新已有文化广场活动空间和区域文化节点,提升区域文化氛围,以期为同类型生活区公共空间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区微更新是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紧要课题。针对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的城市更新,是预防社区衰败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优化城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更在于复兴社区活力。文章基于"城市微更新"的视角,用"口袋公园"的方式将两种理念结合,各取所长互相促进。将从"社区空间、社区功能、社区活力"三方面对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更新中基于多源数据与空间分析模型有助于精准发现问题并解析其形成的机理,对保证更新措施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街道的城市体检工作为例,以绿色出行、完整社区和健康城市为目标,综合多源大数据与实地调研小数据对慢行交通、社区商业和公共空间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对问题背后的路权分配、社区商业需求、居民户外活动的自组织空间规律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一种以数据空间分析为基础的城市问题诊断-分析-优化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1.
韩桑  孙青 《中国市政工程》2023,(2):40-43+105-106
近年来,城市建设正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精细化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模式。老城区社区作为现阶段重要的改造提升对象,政府和居民对其改造更新的品质和规模都有更高要求。老城区社区内的户外空间是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生活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通过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对上海市多处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以居民的户外游憩活动需求为导向,以模块化技术与景观更新方法相结合,通过构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模式,提升老城区社区户外空间更新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区更新侧重点多放在环境整治工程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旧社区的活化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探索公共空间活力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并针对产生活力的空间、活动和人群3个核心对象,从小微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日常性及参与性出发,对小微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进行探讨。以重庆白马凼小区更新项目为例,通过优化小微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完善空间活动的日常性、加强人群的参与性等一系列设计策略,达到提升小微公共空间的活力的目的,改善当前社区更新中小微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的社区更新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是提升项目品质的重要抓手。文章介绍了上海芦潮港社区律动园微更新项目从立项、调研、设计、实施到使用后评价的全流程。项目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理念,介入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更新模式。通过民意征集、问卷调研、审查会、居民听证会及使用后评价等方式,探索了社区微更新项目管理的全流程,以此提升居民的社区事务参与度和对设计结果的认同。借助实际案例讨论了社区微更新的全流程,证实以全流程管理和精细化治理的公共空间微更新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此提高设计师决策的正确性,平衡设计矛盾,为社区微更新项目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怀鹏 《规划师》2022,38(1):78-84
社区更新规划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社区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载体.文章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综合梳理上海市杨浦区社区更新的发展背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杨浦区社区更新实践的主要导向,明确了其社区更新实践主要聚焦于中心绿地和公共空间改造、整体环境提升、社区创新空间打造,并分析了空间设计融合多元需求、环境营造延续社区特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老旧社区微更新已成为城市更新关注的重点,社区步行空间作为步行需求的空间载体,其交通功能、景观风貌和文化氛围对社区居民的步行行为均产生影响。因此,文章基于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从空间维度出发,对老旧社区步行空间的微空间构成、微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社区现有的问题,识别老旧社区步行"负"空间,并通过在微范围内进行微更新的策略,构建了3大层级、6大需求、11类负空间、10大更新策略的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体系,转负空间为正空间,以此达到提升社区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秋韵  杜春兰 《园林》2022,(7):98-107
历史地段老旧社区兼具历史文化和居住生活双重属性,是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当下,历史地段老旧社区的更新发展面临重物质改善而轻文化回应、发展施力不均、社区内外落差明显、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对社区博物馆理念的解读,构建该视角下历史地段老旧社区“空间载体+文化内核+主体驱动+外部催化”的更新路径,并以重庆李子坝片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资料整理、实地调研、人群访谈等方法,分析其中老旧社区在空间、文化、人群、运营层面的现状特征及发展问题。对应提出重塑山地立体空间体系、活化多元山城文化价值、强化居民主体行动框架、发挥周边产业介入优势4个更新策略,以期为城市历史地段的老旧社区更新实践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北京老城城市更新进程已从单一物质空间改造开始转向更加关注以社区营造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内涵式发展。社区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小微空间更新、精细化治理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紧密相关,是当前老城更新实践的重点。就目前实施状况看,北京的社区微更新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指导方式。以D街道3个社区街巷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实践为例,探索以街道-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汤艳 《华中建筑》2020,38(6):17-20
在开发与运作层面,大型城市更新项目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涉及城市身份的认同,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公共空间的再生,促进公共利益,激发公共生活和地区活力。该文针对后工业化社会老仓库码头区的更新与再生,以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贝西地区为例,介绍了其整体更新的策略,并从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更新、居住社区的融合和创造新的经济活动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互为支撑的作用,推进地区再生计划,促进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升,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规划手段,而住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渐进式的微更新方式已成为住区更新改造的关键趋势。同时,以住区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一、概念界定(一)城市微更新城市微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是指通过微小的改造与调整,使更新对象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焕新,通过对既有空间小规模地修复和重塑,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