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轼词中佛禅思想对他的浸染、滋润是显赫的,禅宗追求生命解脱与人生自由的精神使苏词注重对自我主体的关注;佛禅玄理的宇宙意识使苏词在很大程度上扬弃了一般词作所表现的缠绵裹婉的悲情,表现出清旷超逸的风格。体现出空灵宁静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宋代为词的极盛时期,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柳永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两位杰出的词作家,柳辟"屯田蹊径",苏倡"以诗为词",他们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从对他们的代表作《雨霖铃》和《念奴娇》谈起,略论柳词与苏词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量的作品分析和相关资料的印证,纠正以往将豪放风格作为苏词创作基调的偏见,以此揭示这位伟大的作家独立文坛的奥秘。就苏轼词中旷达精神的成因及内涵进行探讨,确立旷达风格作为苏轼词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造诣颇深。哲理思辨在苏轼的诗、词、文中随处闪耀,并成为苏轼文学作品的突出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现保存完整的宋人词选中有三部选编了苏轼词。其中《草堂诗余》及《阳春白雪》为存歌而作,故其所选苏词为可歌之作,风格婉约清雅,所涉类别较多;而《花庵词选》为存史而作,所选苏词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故词选是编选者作为"把关人"将传播内容过滤后向读者受众进行文化传播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中体现着编选者的编选动机、目的与标准。  相似文献   

6.
苏轼和辛弃疾作为词中的两大家、具有各自独特的美学风貌;苏词的豪放是深广的内涵与漫不经心、自然流露的表现手法的结合体,而辛词的豪放则是炽热爱国情怀与表现手法的细腻多姿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7.
军旅词是豪放词的源头和中坚力量,军旅意象对军旅词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词与军旅词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军旅词数量相对较少,宋代军旅词的局限是“苦寒”“苦难”意象的缺失,很少描写战争的失败。军旅词作为豪放词的典型代表,与主流的婉约派宋词分庭抗礼,最接近诗,但受词体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从不以“苦”为美、以“悲”为美,不能占领诗的所有阵地,可以“以诗为词”,但不能“尽诗为词”。  相似文献   

8.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根据词语出现的领域可以把词分成书写词、语法词、词典词、输入词。书写词是在语言的书面动态使用现实中被空格隔离的词。正词法就是确认书写词的基本法则。语法词是根据词的语法定义确定的词。词典词是词典中收集的词条。输入词是文字复杂的语言在文字编码输入计算机过程中用的词语。词典词和语法词是确定书写词的根本,词典词是确定书写词核心,输入词最远离书写词。词典词确认的工作成绩最大,主要体现《现代汉语词典》中。确定书写词的六大原则是:系统原则;自由原则;最小原则;频率原则;长度原则;弹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南宋豪放词的大兴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词从本源上看是一种娱乐性极强的文学样式,在追求词的雅化过程中,苏轼的以诗为词的努力并不为时人所接受。但在北宋灭亡后,时代精神的变化,使得词人自觉以辛弃疾为榜样,拓展词的表现内容和方法,以豪放词发爱国之强音。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12.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在词坛上,他属于南宋后期辛派词人的代表。虽然存词不多,但风格多样:其婉约词柔中带刚,具有“潜气内转”的特质;豪放词劲健悲慨,跌宕起伏,充分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报国豪情和浩气长存的民族精神,真实而全面地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韦应物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兴讽"之作。结合韦应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主题、意境、风格等方面对其"兴讽"诗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文学创作兴盛,作为帝王的萧氏父子起了相当作用。本文从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了梁武帝、简文帝、元帝诗等作品,指出:萧氏父子诗作,讲究对偶、声调、语言词汇色彩,及模状物色的写作技巧等等,对唐诗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律诗的出现与定型做了准备,其在艺术实践方面的积累,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段时间以来,流行乐坛上有一类成功翻唱或化用古典诗词的歌曲,赢得了大众的青睐。那些传唱不衰,历久弥新的歌曲,不仅是歌手个人的魅力所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歌词——和律谐韵、朗朗上口——大量化用人们熟悉的古典诗词,营造情境的同时表达了一种普遍适合于中国人情感特点的内容。本文拟就流行歌曲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造境现象为例来说明古今"意境"之不同。  相似文献   

16.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自觉追求的一种理想风格。平淡美之追求,发端于梅尧臣,成熟于苏轼、黄庭坚。而邵雍则发展了平淡美的另一条线索。正是他们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态度,使平淡美在呈现出不同风貌的同时,又具有了统一的诗学内涵,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陈毅早期白话诗创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以陈毅早期(1918—1925年)创作的白话诗为主要研究文本,解析陈毅早期的思想变化和诗歌创作形式,兼述陈毅诗论,以此促进陈毅诗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话语体现权利和意识形态。《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有关南海冲突的11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显示西方新闻报道渗透着对新闻话语权的操控,主要体现在语篇、标题、词语分类和对话性。西方主流媒体对华新闻报道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在语言形式上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使语言表述功能最终服务于文本。在解读新闻时,读者必须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为了颠覆西方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可以采用变译、改译和删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凤翔是苏轼仕途的第一站,苏轼在任职期间积极进取,勤政爱民,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光辉。但是由于兄弟二人在仕途上的挫折,加之苏轼早年又受到佛老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使得他又时时渴慕归隐林泉,超尘脱俗,儒家与佛道思想的交锋与融合为他此后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