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为了减少C 16 tex成纱毛羽,采用细纱小样机对细纱工艺配置和纺纱器材进行优选,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来分别测试各影响因素,得出了控制棉纱毛羽效果较好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锭速为5 000 r/min、细纱捻系数为390、后区牵伸倍数为1.08倍、亚光钢领型号为PG1 4254、钢丝圈型号为6903 1/0、隔距块规格为1.8 mm,前胶辊采用高弹低硬度胶辊,所纺制的C 16 tex纱3 mm及以上棉纱毛羽数量降低75.6%,有效降低了纺纱过程中产生的毛羽数量。  相似文献   

2.
就细纱上销、胶圈、胶辊与集合器等关键牵伸器材以及加压牵伸型式、粗纱捻系数与细纱后区牵伸倍数等工艺配置对成纱细节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将宽面钳口尼龙上销与新型下销进行配置,采用适当的胶圈张力、较小的钳口隔距、使用集合器、加大粗纱捻系数、减少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并采用适宜的胶辊表面粗糙度,对控制成纱细节有利.  相似文献   

3.
探讨细纱牵伸纺纱器材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测试分析了数种新型纺织器材与传统纺纱器材纺纱质量的差异.分析了新型纺纱器材摩擦力界对纤维运动的控制特点,并进行了不同纺纱工艺配置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纺纱器材能加强对牵伸区浮游纤维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成纱条干水平.  相似文献   

4.
细纱牵伸器材及工艺配置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纱质量,分析了细纱牵伸器材及工艺配置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国产"V"型牵伸、气动加压、软弹性胶辊、新型上下销、中胶辊等新型纺纱器材在纺纱过程中的合理选用与配置,指出了新型牵伸器材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进行了纺纱试验.结果表明:国产细纱机采用新型牵伸器材以及合理工艺配置,可以提高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变粗纱捻系数、细纱后区罗拉隔距、后区牵伸倍数等工艺参数,研究了适于超早熟短季棉的细纱后区工艺.探讨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成纱断裂强度、纱线条干不匀率以及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纱捻系数、后区罗拉隔距、后区牵伸倍数对纱线断裂强度影响显著,后区牵伸倍数对纱线条干不匀率影响显著,后区罗拉隔距对纱线毛羽影响显著.研究得出了适于超早熟短季棉的最佳细纱后区工艺为:粗纱捻系数115,后区罗拉隔距30 mm,后区牵伸倍数1.29.  相似文献   

6.
降低细纱条干不匀率和毛羽的试验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细纱条干不匀和毛羽较多的问题 ,通过选用不同器材采用不同工艺进行对比试验 ,指出要降低细纱条干CV值需合理选择牵伸工艺、罗拉隔距、粗纱捻系数和胶辊 ;要减少细纱毛羽需合理选配导纱钩、锭子、集合器和钢领、钢丝圈。  相似文献   

7.
细纱牵伸器材及工艺配置对成纱细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简要分析了成纱细节产生的原因,就细纱上销、胶圈、胶辊与集合器等关键牵伸器材以及加压牵伸形式、粗纱捻系数与细纱后区牵伸倍数等工艺配置对成纱细节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将宽面钳口尼龙上销与新型下销进行配置、采用适当的胶圈张力、较小的钳口隔距、使用集合器、加大粗纱捻系数、减小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并采用适宜的胶辊表面粗糙度,对控制成纱细节有利.  相似文献   

8.
细纱上销性能关系到胶圈张力状态与运转性能,对细纱牵伸效果影响较大.分析了细纱牵伸过程中影响牵伸力的因素,上胶圈张力状态与成纱质量的关系.介绍了S-1型尼龙上销的特点,并将S-1型尼龙上销及其改进型S-1A型尼龙上销在纯棉精梳与普梳品种上进行了纺纱试验,结果表明,尼龙上销有利于改善成纱条干,减少成纱毛羽.  相似文献   

9.
细绒棉纺精梳细号纱成纱毛羽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配棉等级1.8级细绒棉纺CJ 9.7 tex纱,为了有效控制毛羽,保证成纱质量,通过生产试验优化了工艺参数.开清工序适当降低打手速度,梳棉工序合理选用针布,精梳工序适当增加落棉率,并粗工序合理牵伸分配、适当增大粗纱捻系数,细纱工序优化锭速、适当增大细纱捻系数、优化配置卷捻机构和牵伸机构专件器材,络筒工序适当降低速度、合理配置张力及配用金属槽筒.实践表明:通过优化工艺、优选器材并加强生产管理,CJ 9.7 tex纱毛羽得到有效控制,质量达到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后区牵伸倍数对细纱前区压力棒牵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探讨后区牵伸倍数对细纱前区压力棒牵伸成纱质量的影响.观测、分析了细纱机前区压力棒牵伸须条的形态及摩擦力界的变化;测试分析了细纱机后区牵伸倍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细纱机前区加装压力棒对减少成纱的千米粗节、千米细节及千米棉结具有显著效果,但会使成纱毛羽指数恶化;适当减小后区牵伸倍数,有利于改善成纱质量.根据对成纱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后区牵伸倍数在1.2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纯棉精梳针织纱毛羽.结合生产实践,采取不同工艺设计、不同工艺参数进行纺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纯棉精梳针织纱成纱毛羽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原料、工艺、设备以及管理水平等,涉及从原棉到整个纺纱生产工序的各个环节.指出:实际生产中适当增加落棉率;增加生产环境的相对湿度,提高粗纱的回潮率,在保证细纱工序不出"硬头"的情况下,粗纱捻系数可以偏大掌握;细纱工序合理配置纺专器材,可以降低成纱毛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纱线毛羽,提高成纱质量,就原料性能、锭速、钳口隔距、捻度等纺纱工艺及胶辊、下销等纺纱器材对毛羽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纺纱试验.结果表明:原棉短绒率低、纤维细度细、马克隆值小,毛羽H值降低;适当降低细纱锭速、增大粗纱和细纱捻度、减小浮游区和钳口隔距,选用低硬度胶辊、新型下销及集合器,有利于毛羽的减少.指出要加强车间温湿度的管理,消除设备单锭运转异常,加强操作,做好全面质量管理,避免突发性异常毛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纱线毛羽,介绍成纱毛羽的概念与危害,以及负压式集聚纺纱原理,通过对比采用不同后区牵伸倍数、集聚纺纱负压、温湿度、网格圈、导纱钩、钢丝圈及三同轴度纺不同品种集聚纺纱线的毛羽数量,分析纺纱工艺及纺纱器材对纱线毛羽的影响,阐述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工艺调整和运转管理要点。指出:集聚纺纱装置的应用能显著减少3 mm及以上有害毛羽,但实际生产中应考虑原料性能、纱线质量、工艺参数、纺纱器材状态等影响因素,做好温湿度控制及设备日常使用和维护,才能达到改善成纱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环锭细纱机加装旋流器后成纱毛羽的变化情况.针对环锭纺纱毛羽产生的原因,在靠近细纱前钳口处加装旋流器装置,利用旋转气流加强对成纱的控制.介绍了旋流器的结构,对加装旋流器前后环锭纺纱的毛羽、强力及条干CV情况进行了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旋流器能较大幅度地减少环锭纺成纱毛羽,成纱强力和条干有改善.认为旋流器与其他减少毛羽的纺纱技术相比结构简单,改造费用低,但在结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改进,以方便接头.  相似文献   

15.
成纱毛羽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探讨影响环锭纺纱毛羽的因素及控制措施.通过分析纤维长度和细度,清棉、梳棉、精梳落棉,粗纱捻度.细纱锭子速度、钳口大小、钢领、钢丝圈,络筒工艺参数对成纱毛羽的影响,指出:环锭纺纱毛羽的产生与纺纱原料、工艺配置、纺纱专件使用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其重点在细纱和络筒.减少毛羽首先要合理配棉,控制好原料细度和短绒;合理配置前纺工艺及落棉,控制半成品短绒含量;正确选配粗纱捻系数、细纱速度、钳口等工艺参数;合理选配和使用钢领、钢丝圈;选用金属槽筒并合理配置络筒速度和张力,可使成纱毛羽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顺利纺制棉Formotex木棉混纺纱,针对混纺纤维的性能特点,采用包混工艺,并对木棉纤维进行纺前预处理;开清棉工序重点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合理设置罗拉隔距和后区牵伸倍数;粗纱工序适当增大捻系数,以减少意外牵伸;细纱工序优选钢领、钢丝圈型号,以减少成纱毛羽;络筒工序合理设定清纱器参数,清除有害纱疵,最终成功纺制出棉/Formotex/木棉60/30/10 14.5 tex纱,其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石杰  邱华  葛明桥 《纺织学报》2012,33(12):25-29
采用安装在传统环锭细纱机的旋流器加工不同线密度的纱线,探讨了旋流喷嘴内部高速旋转气流对纱线加捻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器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减少纱线毛羽,但在优化纱线强力、条干不匀率等方面作用不是很明显且对不同线密度纱线质量的改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纱道为2 mm,气道为1.4 mm的旋流器,所加工不同线密度纱线的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线密度10 tex 纱线的3 mm以上毛羽、断裂强度和条干不匀率质量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其他四种纱线,为研究最好地降低纱线的成纱毛羽提高纱线质量而选择合适尺寸的旋流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成纱毛羽,在环锭纺细纱机前钳口与导纱钩之间加装接触式给湿装置,对出三角区后的低捻段纤维须条给湿。借助高速摄影拍摄纱线与导纱轮接触所产生的水雾三角区长度发现,导纱轮直径越大,水雾三角区长度越长。通过测试一落纱平均耗水量,纱线细度相同条件下,随导纱轮直径增大,耗水量增多;同时,纱线细度增大也会增加纺纱耗水量。在上述条件下进行纺纱试验并测试成纱毛羽,14.6 tex 精梳棉管纱3 mm 及以上有害毛羽较普通环锭纺降低了35.9%,19.5 tex精梳棉纱有害毛羽降低了41.1%。14.6 tex 精梳棉管纱络筒后3 mm 及以上有害毛羽较普通环锭纺筒纱降低了41.6%。结果表明,对环锭纺须条给湿可大幅度减少成纱有害毛羽,从而提高纱线品质。  相似文献   

19.
张凤  周湘祁 《毛纺科技》2012,40(6):12-15
从纺纱器材和纺纱工艺出发,探讨影响纯苎麻纱线毛羽的因素。分析对比不同的钢领型号和表面状态、细纱锭子速度、导纱钩直径、细纱加捻程度、槽筒速度、络纱张力等条件下纺制的16.7 tex纯苎麻细纱,在标准状态(温度20℃,湿度65%)下采用长岭YG172A型毛羽仪测试纱线毛羽情况,了解不同纺纱条件对纱线毛羽的影响,制定改善措施,减少纱线毛羽,提高纱线质量。实验表明:细纱、络筒速度是影响纱线毛羽的关键因素;4 mm以下的纱线毛羽占80%~90%,毛羽主要在细纱工序产生,络筒工序增加较快。因此,优选合理的纺纱器材和纺纱工艺,采用新的纺纱技术和纱线后处理技术是减少纱线毛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