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电气误操作事故是电网安全运行的大忌,误操作事故对电力系统、设备及人身安全造成直接损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因此要坚决杜绝误操作事故发生,然而现有的微机防误装置、传统的电气回路闭锁装置均有不足之处,采用单一的闭锁装置达不到五防要求,而人员的操作行为不规范,笔者认为电气回路闭锁、微机防误、规范人员的操作行为三者各有利有弊,只有三者结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实现完整的“五防”,真正杜绝电气误操作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
变电站防误操作装置的选用河北省邢台电业局梁泰华电力系统电气误操作事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频发性事故,往往造成大面积停电和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变电站防误装置是防止误操作事故的有效措施。目前,变电站使用的防误装置,按其实现防误闭锁的方法来分,可分为三大类:电...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防误闭锁装置标识结构一般设定为独立模式,导致误操作误识率增加。根据当前的测定需求分析变电运行中电气误操作事故原因,设置运行监测节点及管控机制,采用多层级的方式提升防误操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级的防误闭锁装置,采用二次核验的方式来完成误操作事故处理,从而实现电气误操作事故应对。最终的测试结果表明,随机选定的6台辅助电气设备的误操作率均被控制在15%之内,此次制定的应对措施更加完整、有效,能有效降低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通过加强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和防误闭锁装置的广泛应用,电气误操作事故有所下降,但防误工作仍然存在不少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误操作事故,特别是恶性误操作事故仍然不能杜绝。介绍了黄山供电公司结合变电站精细化管理与工作实际提出的变电运行倒闸操作全过程防止电气误操作措施。  相似文献   

5.
引言在发电厂、变电所中,电气设备的误操作事故,占全部电气事故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危害了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为了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必须在高压配电装置上采取有效的防误技术措施,即必须采用具有强制性的防误闭锁装置。此装置具有以下功能:,a.防止隔离开关带负荷拉合;b.防止带地线误会隔离开关;C.防止带电挂接地线;d.防止设走进带电间隔;e.防止双母线母联回路断路时误用隔离开关并解母线的误操作.1防误闭锁装置的组成防误闭锁装置是由安装在电气回路的隔离开关把手、接地点及网门上的电磁锁和电磁锁的二次逻辑回路…  相似文献   

6.
变电所的电气误操作是威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责任事故,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电气设备毁坏、系统振荡瓦解,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为了杜绝这种误操作,必须加强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的管理,有效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才能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对变电所防误闭锁装置进行了探讨,对装置使用提出了一些见解,并对防误功能进行了一些实用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微机"五防"闭锁装置是一种采用计算机技术对高压开关设备进行防止电气误操作的装置,主要由主机、模拟屏、电脑钥匙、机械编码锁和电气编码锁等功能元件组成。依靠闭锁逻辑和现场锁具实现对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地线、遮拦、网门或开关柜门的闭锁,以达到防误操作的目的。从防误操作装置的操作使用、防误闭锁装置电脑钥匙的使用要求、GIS闭锁条件、防误装置的正常操作要求、特殊情况下防误装置解锁执行的规定、间隔层"五防"闭锁功能测试、防误装置异常情况的处理及解锁规定等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邝文胜 《大众用电》2007,24(11):21-22
0引言电气误操作事故是电力生产中的恶性事故之一,它主要包括误入带电间隔、带电时误合接地开关、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误分(合)断路器、接地开关处于闭合位置时关(合)断路器(隔离开关)。而防止上述误操作(简称"五防")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安装防误闭锁装置。微机防误闭锁装置以其技术先进、结构新颖、功能齐全、安装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对电力生产的安全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防误系统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防止人员误操作而导致的重大事故,因此安装和使用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是建设或改造变电站、电厂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变电站传统电气二次防误闭锁及现代微机防误闭锁进行比较和分析,对防误闭锁回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电气误操作事故多年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误操作而造成的大面积停电、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事故时有发生。以往的机械程序闭锁不能实现复杂的逻辑闭锁关系,并且操作繁锁,电磁防误锁需要直流电源,安装维护工作量大。因此,使用一种安全、可靠、灵活、方便的防误闭锁装置,是电力系统实际操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介绍了吉林热电厂与吉林松和电脑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电气系统微机防误操作装置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严防电气误操作事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气误操作事故会直接造成设备损坏,甚至会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电网事故。    湖北省超高压局自1982年以来,电气误操作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2000年先后发生2起电气误操作事故,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2000年下半年开始,该局从硬件建设入手,投入近百万资金,对3座500kV变电站防误闭锁装置进行改造。在软件方面,加强了对运行人员的安全思想教育、技术培训和防误装置的运行管理,有效地杜绝了电气误操作事故。1  误操作事故的原因分析1.1  人员违章    (1) 无票操作。简单操作不填票,或不带操作票,凭记忆到现场…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微机型防误闭锁装置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切实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和反事故措施要求,杜绝恶性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公司系统各单位通过升级改造老旧防误系统、强化和规范日常管理,防误工作水平均得以稳步提升.在此,笔者就本单位在防误闭锁装置升级改造、使用维护、日常管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华准电)500kV防误闭锁装置及其相关回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确保了500kV防误闭锁装置符合“五防”要求,防止了500kV系统的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杜绝电气误操作事故和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针对WFBX型微机防误闭锁装置在现场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针对性的完善措施,确保防误装置完好并具备防误功能,保障电网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电力系统中一旦发生电气误操作,便会造成设备损坏、人身伤亡和大面积停电事故,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5种恶性误操作事故的5防工作,经能源部和机电部的指导和推动,12年来已在闭锁方式的研究和闭锁元件的研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5防闭锁装置已经和高压成套电器融为一体,防误操  相似文献   

16.
配电网高压环网柜防误操作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玉辉  江彪  茅伟杰 《供用电》2011,28(4):56-57,71
目前,上海地区配电网高压环网柜内防误操作系统普遍存在的装置性缺陷,是可能发生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安全隐患。通过对JOYO-B5移动型防误闭锁系统以及应用案例的介绍,对高压环网柜防误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配电网高压环网柜防误模式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是电力系统反事故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电力行业的员工为减少和杜绝误操作事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误操作事故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牡丹江电业局从1980~1990年先后发生了4起误操作事故,教训深刻。为此,该局在严格执行“两票三制”的同时,不断研究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的新途径、新措施,如采用微机防误闭锁装置填写倒闸操作票等。1 研制智能型微机闭锁装置的必要性 1996年牡丹江电业局110 kV东京城变电站扩建投运,采用了具备…  相似文献   

18.
电气误操作是电力生产中因违章作业而产生的危害最大的人为责任事故,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近年来,供电企业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不断加大防误操作的管理力度并积极完善防误闭锁装置的技术水平,但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仍是造成电气误操作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是目前电力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气防误操作措施之一,为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甘肃省电力公司和兰州超高压输变电公司所辖变电站已经全部采用了微机防误闭锁装置。但是,在现场实际情况中,经常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将微机防误闭锁装置退出运行而使用万能解锁钥匙进行的操作,  相似文献   

20.
李军 《新疆电力》2002,(2):16-18
在35kV农用变电站防误闭锁装置中,如何防止35kV进线带电误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误操作事故,是防误闭锁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在防止此类误操作事故的防误闭锁装置中,通常采用带电显示闭锁装置,但其价格过高,一直没有在35kV农用变电站中推广使用。根据所变能够反应35kV线路带电情况这一特点,利用带电闭锁操作程序这一功能,有效的解决了防止35kV误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误操作事故,在35kV8农用变电站中,具有投资少、性能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