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藏过程中粮食发热与霉变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在储藏期间如果措施不当损耗是惊人的。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调查报导,全世界平均每年的储粮损耗占产粮总数的10%,这么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对粮食储藏重视起来。为此,现将与储粮损耗有关的粮堆发热与霉变的类型、过程及防治措施分析总结归纳如下,以便提高贮粮质量。  相似文献   

2.
惰性粉对平房仓储存稻谷进行粮面拌药试验,定期跟踪检测试验仓与对照仓粮堆害虫发生情况、粮温变化情况以及粮食储藏品质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惰性粉对储粮害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对粮温以及粮食储藏品质未见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出现粮堆局部发热的情况,主要是新粮入库时杂质聚集导致局部粮食水分偏高,或储粮害虫在粮堆内滋生造成粮温升高。对发热粮堆必须及时处理,避免发生结块和霉变,影响整仓粮食品质。常见处理方法是单管通风降温,需要配合轴流风机,若发现储粮害虫活虫,还需要配合环流熏蒸,该法劳动强度高、耗电量大、用药量大、增加药物污染的可能性大,造成粮食的水分减量,本着绿色经济的原则,利用虹吸式通风原理处理粮堆内局部发热的试验。通过对粮堆内局部发热区域采用虹吸式通风处理,进行电子测温监测,发现降温灭虫的效果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方地区夏季稻谷储藏期间存在仓温高、上层粮温上升快易发热、品质陈化速度快等突出问题,在平房仓内采用空调进行控温储粮工艺研究,分析粮堆上层稻谷的温度、水分以及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实验仓和对照仓粮堆上层稻谷的水分、发芽率、品尝评分值均逐渐降低,与储藏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脂肪酸值逐渐增高,与储藏时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直链淀粉与储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个储藏期内,实验仓的粮堆上层稻谷各品质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仓,储藏至第19个月时,实验仓稻谷品质好于对照仓。实仓应用后,上层粮温始终保持在20℃以下,无储粮害虫发生,且减少了储粮水分损失,并有效延缓了夏季粮食劣变速度,实现了稻谷准低温绿色安全储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粮食温度是影响储粮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半地下双层浅圆仓的储粮温度场分布规律,本文建立了地上浅圆仓和地下仓的粮堆数学分析模型,并通过现场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半地下双层浅圆仓数值模型,分析低温入粮后静态储藏1年期间的粮堆温度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半地下双层浅圆仓地上层靠近仓壁2 m内的粮温受外界气温影响变化明显,温度范围在10.62~27.37℃,地下层粮温常年处在准低温状态,平均温度不超过地下恒温区温度17℃;入冬时地上层粮堆在距仓壁1~3 m之间会短期形成一个热量聚集区,导致近仓壁处粮堆温差较大,随后外围区温度缓慢降低,形成“热心冷皮”;仓壁的保温隔热措施可有效减小气温对粮温的影响,地上层夏季最高粮温较未做保温的地上浅圆仓低3.86℃左右。研究结果可为半地下双层浅圆仓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北方地区夏秋季仓温高、粮堆上层易发热、粮食食用品质下降、减量较大、储粮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基于空调控温及仓房隔热保冷工艺技术的夏季准低温稻谷储藏实仓试验。在气温最高的9月,试验仓粮堆上层粮温比对照仓低7.5℃以上,实现控温储藏稻谷夏季上层平均粮温小于20℃的准低温储粮。空调6~9月运转期间,平均日耗电45 k W·h,最高日耗电70 k W·h,整个夏季吨粮电耗1.8 k W·h;试验仓没有虫、霉及黄粒米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1)"四合一"粮食储藏技术的产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为了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由于当时仓容不足、技术和设备落后,粮食储藏期间品质劣变快,结露、发热、虫害、霉变时有发生,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曾达到15%,损失损耗惊人。1998年以来,在1000亿斤国家储备粮库建设实践中,为适应大仓容、高粮堆的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安全储粮需要,以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  相似文献   

8.
《四川粮油科技》2001,18(3):28-29
在粮堆生态系统中 ,气体的对流运动称为气流。由于粮堆是一个受仓壁保护、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的生态环境 ,所以粮堆中的气流运动速度较小。它可以向粮堆送入或带出各种气体和能量 ,与粮堆进行着气体交换和能量流动 ,造成粮食储藏的诸多变化。粮堆气流运动不但影响粮食、微生物、储粮害虫的生命活动 ,并且是粮堆传热、水分转移、氧和二氧化碳传输及化学药剂熏蒸时毒气扩散的主要作用机制。在粮食储藏中 ,如何利用粮堆气流运动提高化学熏蒸效果 ,增强储粮稳定性呢 ?现作以下探讨。在粮食储藏中 ,粮堆气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使粮堆中的水气…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新仓型气膜钢筋混凝土球形仓(以下简称“气膜球形仓”)的实仓储粮效果,以我国首座气膜球形仓为研究对象,小麦储粮粮堆为研究目标,对粮温、虫霉害、质量、品质、毒素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储藏周期内,小麦粮堆无虫害、无霉变,各项品质指标均处于宜存标准内,粮情稳定,质量良好,气膜球形仓是一种适合粮食保质安全储藏的新型仓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稻谷的储藏不稳定性,利用空调对高大平房仓散存偏高水分稻谷进行仓温控制,把粮堆表层平均粮温控制在20℃以内,创造准低温的储粮环境,有效控制稻谷表层粮温的上升,抑制虫霉繁殖,减少储粮污染,保证储粮品质,减少水分损耗,增加储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3.3储粮水分检查粮食的含水量是衡量储粮安危的首要指标。粮食的含水量是经常变化的,它与空气温湿度、粮温与仓温、仓房地坪的干燥或潮湿、粮堆内部水汽扩散以及粮堆结露等都有直接关系。因此,定期化验粮食水分,是作为储粮存放、安全保管和处理的依据。3.3.1平均水分:是指一个批号的粮食或一个粮堆中若干个样品测定水分的平均值。粮食在出入库以前和烘晒降水处理以后,均要取样测粮食的平均水分。在正常储存的粮食(即安全水分的粮食),按规定每个季度至少要测定一次粮食水分。测定粮食的平均水分,取样要点多面广,具有代表性。同批、…  相似文献   

12.
通风储粮是增进粮食储藏稳定性的技术措施之一。粮堆进行合理通风,可以降低粮温,促使粮堆温度均衡、防止水分转移,而且能够降低粮食水分,对抑制储粮害虫的生长、螨类滋生、微生物的繁殖、延缓粮食陈化,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从我省来看,夏粮入库集中在高温时期,致使新入仓的粮温在很长时期处于30℃以上,极易引起储粮发热、霉变、生虫。近年来,我省一些仓储企业应用了机械通风这项技术进行保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温度为22 ℃、日开启时长13 h和温度为24 ℃、日开启时长24 h的空调控温模式下高温高湿储粮区稻谷储藏过程粮堆温度变化情况,比较了控温储藏前后稻谷水分和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深度粮堆水平方向上各层温度变化差异,评估了利用空调控温实现准低温储粮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空调运行模式下,粮堆平均温度和最高粮温均缓慢升高。空调控温储粮对粮堆表层温度影响较大,对中层粮温影响较小,在空调控温储藏期间下层粮温可能受地坪温度影响。降低控温温度但缩短其控温时长的控温模式更加经济高效,采取22 ℃+13 h的控温模式比24 ℃+24 h的控温模式能够节约12.4%左右的用电费用。同时,控温空调对基础粮温较低的粮堆在仓温、表层粮温以及平均粮温的控制效果上较为明显,粮堆基础粮温对控温储粮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膜钢筋混凝土球形仓(以下简称“气膜球形仓”)是一种新的仓储结构形式,为探究其在一个储藏周期内的粮情变化情况,以我国首座气膜球形仓为研究对象,以小麦粮堆为研究目标,通过数值拟合重现储藏周期内小麦的径向中垂面温度场云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气膜球形仓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储粮过程中具有仓温、平均粮温低等特点,在粮堆内部形成巨大且稳定的“冷芯”,有效抑制害虫繁殖活动;在一个储粮周期内,不使用化学药剂熏蒸能安全度夏,这对促进低温绿色储粮技术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储粮早期霉变监测方法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比较了粮库储粮早期霉变监测4种主要方法的特点,通过对各种方法特征的分析,将储粮早期霉变监测方法分为“粮食取样监测”和“粮堆可传导物监测”,前者适用于散粮或对粮堆表层特殊部位粮食的检测,后者更适合对整仓储粮进行监测。研究了各种方法监测储粮霉菌活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储藏条件下,微生物活性检测至少可比平板菌落计数法提前3 d或更早了解储粮中霉菌危害活动的信息;粮堆中霉变原点二氧化碳监测比温度监测方法可提前10 d发现检测值的显著变化(P<0.05),并且二氧化碳气体在粮堆中的扩散速度明显高于温度在粮堆中的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惰性粉在高温高湿的粮库开展稻谷储藏应用研究,通过对平房仓储藏稻谷进行惰性粉粮面拌合(150 mg/kg)和设置防虫线,与应用常规储粮技术的对照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仓,在1年7个月的储藏时间内,仅在2013年10月检测到储粮害虫密度4头/kg,于2013年10月份进行了1次磷化铝熏蒸杀虫,储藏至今(2014年4月)还属基本无虫粮。对照仓,在2013年储藏期间虫害两次达到严重虫粮等级,即7月份检测虫害密度28头/kg,10月份检测虫害密度24头/kg,进行了两次磷化铝熏蒸杀虫;在2014年4月,储粮接近严重虫粮等级,又进行了第3次熏蒸。由此可见惰性粉储粮技术的应用,试验仓熏蒸次数比对照仓少2次,降低了储粮过程中的虫蚀损耗,减少了粮食保管成本及保化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对粮食储藏品质未见不良影响。因此,惰性粉储粮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以后的储粮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多年基层粮库工作实践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储粮过程中,由于外部空气温度升高,粮仓内形成"冷核热皮"现象和微气流循环,容易产生粮堆内局部粮食结露,在结露部位造成粮食水分过量积聚,出现坏粮。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春季储粮防结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粮面压盖储粮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储粮温度的上升幅度,我库在13号仓采用蛭石进行粮面压盖试验,试验仓的表层粮温和最高温度比对照仓低5~7℃,能使粮堆长期保持低温状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粮堆的自身呼吸作用降氧,使粮堆处于低氧状态。采用膜下磷化氢低剂量(3g/m~3)投药,使粮堆内长期保持有效磷化氢浓度,达到了"三低"储粮环境,起到了隔热保冷,防止害虫繁衍,减少对粮食的污染和延缓粮食品质陈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初始温度为26℃,边长为1 m并设有冷、热壁面的方形玉米粮堆仓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COMSOL,对仓内粮堆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基于验证的模型研究粮堆内外存在温差时,其内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靠近冷、热壁面的粮堆温度变化较快;仓内粮堆温度在冷热壁面间形成梯度,出现分层现象;不同初始粮温条件下,壁面与粮堆温差影响仓内粮堆温度分布,储藏96 h后,初始粮温为22℃的粮堆温度变化幅度最大,为24.9℃;粮堆与壁面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热量传递较快,仓内粮堆温度逐渐趋于稳定;初始粮温一致,不同种类粮食条件下,在储藏192 h后,大豆、小麦、玉米、稻谷和油菜籽仓内粮堆最终温升分别为2.21、2.18、2.17、2.64和2.40℃;密度和孔隙率差异共同影响仓内粮堆温度的分布,孔隙率较大的玉米粮堆,温度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20.
辽北地区收获时节的玉米水分高,需经过烘干实现降水。烘干玉米在入仓、安全储藏、防治虫害等过程中,针对辽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在各个阶段合理运用系列储粮技术,有效控制粮温缓慢、均匀升降,防止粮堆发热、结露和虫害的发生,实现科学储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