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内蒙古扎兰屯市总面积16 948.26 km2,是东北黑土区的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市。30多年来,坚持因地制宜,对坡耕地、荒山、侵蚀沟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406 km2,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问题是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之一。近年,东北黑土区实施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在遏制侵蚀沟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介绍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并分别从实施管理、措施效果、措施效益、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阐明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6,(11):85-88
利用3S技术提取豫西黄土丘陵区侵蚀沟数量、长度、面积等信息,从行政区、地貌类型两个角度对侵蚀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严重,侵蚀沟平均长度为902.55 m,沟道总面积为11 578.7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7%,平均沟壑密度为1.37 km/km2;侵蚀沟道主要分布在卢氏县、嵩县、灵宝市和汝阳县;土石山区侵蚀沟数量最多、侵蚀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了地形、侵蚀沟形态、人为何气象因素作为坡耕地侵蚀沟生态环境诊断的初选质保,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13项评价指标的侵蚀沟道生态环境健康诊断体系,并利用加法模型对坡耕地侵蚀沟生态环境进行健康诊断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生态环境健康综合评价值为74.60分,健康水平较差,属于强烈侵蚀状态。未来应加强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道治理,防治沟蚀发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总结分析当前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技术措施现状,研究开发新的侵蚀沟治理措施,以此加快推动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本文通过建立侵蚀沟试验区,分别从沟头、沟底、沟坡几方面的治理措施开展对比观测研究。研究分析了生态防护技术和传统治理技术的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不同治理技术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表明生态防护技术优势明显,可以解决传统侵蚀沟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生态防护技术的诞生顺应了人与自然共生的要求,提升了侵蚀沟工程建设的内涵,括展了侵蚀沟治理措施,生态防护技术也必将成为侵蚀沟防护工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侵蚀沟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侵蚀形式,侵蚀沟的发生和发展,不断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森林草原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日趋严重。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我国东北黑土区中部,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11年底,现有长度100m以上的大中型侵蚀沟62 978条。这些侵蚀沟,每年都对吉林省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本文根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中的吉林省侵蚀沟普查成果,对吉林省侵蚀沟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大规模、高标准地防治侵蚀沟发生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调查侵蚀沟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典型黑土区调查目标、侵蚀沟分类、技术路线、调查流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内容,探讨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调查侵蚀沟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对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6,(11):89-93
为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的影响,从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选取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垦殖指数、道路密度、耕地产出率、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单位面积水土保持机构个数等7个指标,运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东四盟、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0.24、0.27、0.41、0.79;人类活动强度与单位面积侵蚀沟发育数量、侵蚀沟发育面积、侵蚀沟发育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 5、0.822 4、0.777 3;侵蚀沟发育数量先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大,在人类活动强度接近0.6时达到峰值0.45条/km2,之后随着其提高而减小;侵蚀沟发育长度和侵蚀沟发育面积先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提高而减小,然后随人类活动强度提高而增大,当人类活动强度为0.6时,侵蚀沟发育长度、面积均接近于0,侵蚀沟停止发育。  相似文献   

9.
沟道侵蚀化已成为影响五常市黑土区生态环境和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因素,侵蚀沟在不断扩张,已危害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财产安全,因此沟道侵蚀治理任务刻不容缓。文章以五常市于里村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对侵蚀沟治理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侵蚀沟治理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野外调查在室内采用模拟降雨和径流冲刷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沟头秸秆覆盖措施对黑土区不同阶段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沟蚀发育阶段下,与沟头无秸秆覆盖处理相比,沟头秸秆覆盖处理的坡面总侵蚀量分别减少67.5%和76.7%,沟蚀量分别减少了72.3%和69.1%。随着沟蚀发育程度的增加,坡面总侵蚀量,沟蚀量和沟蚀比例呈现降低趋势。沟头秸秆覆盖使两种沟蚀发育阶段的沟内集中水流流速减小而阻力系数增加,对应的沟间薄层水流流速增加而阻力系数减小,相应的雷诺数和佛汝德数变化特征与流速相同。沟头秸秆覆盖对汇入沟内的坡面径流的拦截与分散作用,减弱了侵蚀沟内集中水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从而有效防治了沟蚀的发育。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推广沟头秸秆覆盖技术十分必要,尤其是在侵蚀沟发育活跃期应用这一技术会更好地发挥其防治沟蚀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