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弼解<易>,依据"言不尽意"和"立象尽意"的思想,合儒、道二家之精神,首唱"得意忘言",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诠释方法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诠释方法的提出,不仅从认识论角度有助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合理阐释,而且它与"有无互训"等原则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体系之基础.王弼"得意忘言"的思想虽然有不成熟的方面,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意蕴,在中国古代诠释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历来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在设计思想上重视"象法天地"的"尚象"设计观,即在设计中体现出一种"大"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及价值,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一些学者在对哲学命题“得意忘言”论进行蔓学转换时,无视或忽视美学与哲学两个领域中言意问题的重大差异,明显表现出重意轻言、重意轻象的倾向。其实,“得意忘言”作为魏晋玄学命题之一,有其历史与逻辑的合理性,但从美学角度看,则“得意”既不能完全“忘言”,也不能完全“忘象”,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意、言、象三者是相交相融、不可分割的审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及其《述义疏》为道教灵宝派典籍。《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提出了"道以中和为德"的观点,认为天地之间的合和即中和。《述义疏》借助佛教思想来诠释《中和经》,创造性地提出了"思善舍恶名为中和"的观点和具有"教法"和"轨仪"内容的"中和之科"法则。这是对道教传统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本中是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以"活法"诗论打破了江西诗派拙硬艰涩的诗歌风格。他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理清了前人诗学思想的局限;二是实现了"活法"的思想之活和诗法之活的统一;三是开创了领会和把握"活法"的途径。吕本中凭借其诗论和实践创作,在诗坛上兴起了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6.
李莉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5(6):151-153,170
民俗文化为五四"平民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艺术资源。在很大程度,正是民俗文化的平民精神、现代民俗学的平民色彩与"五四"新文学作家在文学创作精神上的遇合催生了"平民文学"。在实际创作中,"五四"新文学作家一反传统的贵族化书写姿态,在作品中大量摄入各种民俗事象,在浓重的民间氛围中表现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同时从乡野歌谣等民间文学语言和形式中汲取艺术资源,为平民文学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问题。  相似文献   

7.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著作《新大西岛》中所描述的"所罗门之宫"被认为是最早有关技术治国论的思想。在培根的思想里,技术与自然、科学和国家是一体三维的界面关系,所罗门之宫的立国之本就是技术,通过技术利用,人类可开解大自然奥秘、促进科学研究和强大国家实力,其思想开辟了后来科学研究传统中的"培根主义"和把技术视为国家进步重要力量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闽学代表人物,其《周易本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的教科书。林栗是宋代福州福清的名宦,官至兵部侍郎。但二人在易学思想上意见分歧,朱熹为宋易突出代表,对宋易邵雍先天之学推崇备至;林栗重视易学重象之传统,反对邵雍先天之学,而又赞成宋代流行的河图洛书之说。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展现了宋代汉易、宋易交糅纷呈的状况,也反映了闽学在争鸣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事实。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发展为相互讦奏,为一大憾事。但平心而论,《宋史》对林栗论定有失偏颇,林栗仍不失"为时直臣"。  相似文献   

10.
刘沅作为清中晚期蜀中大儒、民间宗教槐轩道的创始人,对儒家经典《大学》的诠释不同于宋、明理学 一派,认同《大学》古本,注重义理阐发,对《大学》本身的真实性并没有怀疑,有更多同情的理解和宗教的敬 意。刘沅对《大学》从心性修养论角度阐发性命伦常之理所作的贯通儒道的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众多的《大学》 诠释文本中,独树一帜,反映了清中晚期传统中国社会下层思想心态之动向和理学思想被宗教化及普遍化的情形, 在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值得关注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荀子那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二者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证吉凶由人,将人世治乱的重心放在人自身和对礼义的推崇上面。由此更进一步,荀子从"察乎性伪之分"引发出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解答了礼义的起源问题和政治上贵重圣王礼义的缘由。进一步讲,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内在关联,还表现在对天生人成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圣王礼义之于国家社会的合理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陈天华提出的"文明排外"思想,是一种"不明与争,而暗与之拒"的反帝侵略思想,他既反对盲目排外,也反对妥协投降,同时主张通过自强达到排外的目的,并提出把抵制外国同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主要论题,魏晋玄学家的清谈与论证围绕言意之辨展开,表达了自己的玄学之风,主要有"言不尽意"、"言尽意"和"得意忘言"三种观点及佛教玄学化对玄学中言意之辨的发展,它们是玄学的方法论,其本末体用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魅力所在是沉郁之美,沉郁之美主要体现在审美形态和思想内涵两方面,文章的"沉郁"主要体现在绘秋时的冷暖色调结合、无声与有声交鸣,悟秋时的感性和理性俱显、儒家道家兼融;文本的"沉郁"风格体现了作家在冷静成熟的生命意识和深刻超脱的时间观念与亲情友情的矛盾纠结。  相似文献   

15.
《中庸》提出的"天命之谓性"一直是儒学的重要思想主张.蕅益智旭以出家人特有的方式对"天命之谓性"命题进行了诠释.他将儒家所说的"天"区分为苍苍之天、主善罚恶之天、本原之天,主张生之谓性、性体用说、性善恶论以及性相近之说.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儒学"天命之谓性",其本义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思想,在"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为特点的形式显示的方法指引下,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到存在的历史再到语言的沉默,一步步地追问出本真意义上的存在自身来。  相似文献   

17.
袁仄 《饰》1994,(1)
谈香港时装节的青年设计师赛袁仄早有所闻,香港时装节每年以青年设计师比赛一场作为压轴戏,但直到亲身参加了时装节的方方面面,方才体会到"压轴"之含义。时装节上共有八场时装表演,其中也有不少重头戏,象有著名设计师刘培基、文丽贤、张天庆等人参加的香港设计师专...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一对新的哲学概念:"世界"和"大地",其对艺术作品之构成的追问及"大地""世界"概念对艺术作品之审美要求与《文心雕龙·隐秀》中的"隐秀"思想相契合,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体现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共通追求。由此比较尝试探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中西文论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分析《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论述。孝顺父母是个人的修养之德,是子女与父母之间血缘情感的自然流露。"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合乎"礼"的孝行之中,父母健在时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祭之以礼。在家国同构的前提下,儒家的孝道思想从伦理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而"孝"则被延展为"忠"。  相似文献   

20.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诗作的山水名篇,该诗的“象”都是意中之象,是经过诗人严格地主观选择才进入诗境中的。它们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愁、羁旅之苦、失意之悲、孤独之情。这些具有深厚联系的意中之象组合在一起,形成该诗的意中之境。意中之境是对意中之象的一种巨大超越,能开拓出无限的审美空间。通过对该诗的意中之境进行分析,可以见出诗人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因此,《宿建德江》也是一首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