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美国作为经济和军事超级大国,其武器发展一直位于世界前沿,引领着世界武器发展的方向。二战后不久,美苏就相继始研究防御弹道导弹的技术。9·11事件后,美国加快了导弹防御系统研究的步伐。世界导弹武器的作战方式由单一的进攻型朝着攻防兼备的方向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成为各国武器发展的热点。分析了美国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原因,介绍了它的发展历史、类型、发展计划以及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和交战程序。  相似文献   

2.
从弹道导弹防御拦截武器、预警探测、指挥控制与先进防御技术等方面对国外弹道导弹防御发展态势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弹道导弹防御发展总体格局保持不变,装备与技术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美国调整了导弹防御发展战略,谋求在能力和规模上取得竞争优势,并继续引领导弹防御装备与技术发展,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和印度等国正在加速发展导弹防御拦截武器和预警探测系统,弹道导弹防御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美国反弹道导弹计划的修订 1993年5月,美国正式宣布把“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改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修改后的计划把重点放在研制和部署能在局部战争中防御战术弹道导弹的机动式拦截武器上。美国通过部署改进型“爱国者”导弹来拦截射程与射速有限的弹道导弹。但海湾战争清楚地表明了两点:一是现役反导系统存在着缺陷;二是在这种战争中必需进行战区导弹防御。  相似文献   

4.
赵刚 《飞航导弹》2002,(11):62-63
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防御巡航导弹及其技术的不断扩散引起美国的关注 ,美国国防部已把巡航导弹防御作为导弹防御的关键部分之一。弹道导弹防御局过去只负责弹道导弹防御技术的发展及武器采办 ,现在已将巡航导弹防御纳入其计划项目。1997年 1月 ,国防部还设立了联合防空与导弹防御局 ,负责战区防空与导弹防御的作战结构、作战能力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把反弹道导弹、反巡航导弹和防空结合起来 ,成为一体化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美在研的可用于巡航导弹防御的系统有 :爱国者Ⅲ型导弹、舰载标准 2ⅣA导弹改进型、与德、意合作的中程增强型防…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关于以防空导弹反战术弹道导弹与建立未来反战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技术,认为未来反战术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应该主要研制并依靠理论上更有能力的地基拦截系统来拦截处于弹道中段或末段的战术弹道导弹目标,并研究了当今美国的战术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和俄罗斯的战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最后,就反导技术及反导武器发展的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6.
美国发布新版《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将重点加强对新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高超声速武器的防御能力。着眼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威胁,从装备数量、规模、部署、技术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能力的发展现状。从预警探测系统、拦截武器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体系构成,并对各个分系统进行了能力分析。根据当前发展动向,预测了美军导弹防御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其威胁,并提出了应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威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最近,日本和中国台湾欲加入美国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在亚太地区奏响了极不和谐的音符。有关美国的两个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即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见本刊1997年12期,1998年1期)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见本刊1999年1、3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真的能够筑起一道反弹道导弹的铜墙铁壁吗?美国研究反弹道导弹系统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袁俊 《飞航导弹》1998,(12):1-6
国际格局的变化导致导弹导弹技术以及多种途径在全球扩散,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竭力谋求和发展战术弹道导弹,弹道导弹的扩散及其现实威胁的增长,使得美国不断调整,修改其防御思想与政策,战术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受到日益重视,战术弹道导弹防御已成为当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之一,下面介绍美国战术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情况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精确制导战术弹道导弹为代表的新的空中威胁与导弹防御武器之间的对抗将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一种主要模式。探讨了战术弹道导弹进攻给防御造成的主要问题以及技术,战术特点,评了利用防空导弹发展战术道导防御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彻底倒向西方世界,美国已不必担心大规模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倒是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所热衷的战术打击武器让美国当局忧心忡忡。美国陆军早在1988年4月就提出的联合战区导弹防御作战体系的概念,现在看来可以大派用场了。发展背景与作战目标发展背景美国陆军认为,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其它战术打击武器对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美国从“星球大战”计划到“弹道导弹防御计划”(SDI-BMD)的演变过程和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结构,着重评述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美国在第二个导弹防御基地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部署了两枚地基中段防御系统拦截弹,加上2004年 11月在第一个导弹防御基地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部署的6枚拦截弹,美国已完成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首批部署工作。与此同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前段和末段拦截系统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试验中。美国加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事实表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企图,已开始推行新威慑政策。这必将对今后世界军事、政治乃至经济态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导弹防御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导弹防御是为了对抗祖国大陆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其手段包括:千方百计加入美国在东亚地区建立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推行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不惜花费巨额外汇,采购导弹武器装备,特别是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美海军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自行研制“天弓”、“天戟”等导弹及其他进攻性高技术兵器。  相似文献   

14.
自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12月17 日宣布,他已经指示国防部要在 2004~2005年部署“一组导弹防御能力”之后,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便把在 2004年部署地基中段防御系统并使之具备“初始防御能力”,作为导弹防御计划压倒一切的重点,以期结束长期以来美国没有防御远程弹道导弹攻击能力的历史,开创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新纪元。两年来,美国导弹防御局倾尽全力,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布什政府在弹道导弹防御研制、试验和部署等方面可谓是紧锣密鼓。不仅如此,在2005年国防预算中,导弹防御局的资金获得最大增长,据美国《防务新闻》2004年2月17日报道: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在2005年的国防预算比2004年的需求增长了19%,而整个国防部的预算才增长了7%。导弹防御局2005年的需求是91.4亿美元,比2004年77亿美元还多约15亿美元。总的来说,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分为助推  相似文献   

16.
台湾打算构建导弹防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台湾拥有的导弹能拦截距弹着点约 2 0 km~ 30 km的来袭导弹。在没有预警雷达帮助的情况下 ,PAC- 2导弹发现目标后的备战时间不足 50 s~ 90 s,而真正能用于拦截导弹的时间仅为2 0 s~ 30 s,对于 PAC- 2 +导弹来说时间相当紧张。为了防御弹道导弹 ,更为了对付威胁更大的巡航导弹 ,台湾准备建立适合台湾情况的导弹防御系统。1 台湾导弹防御系统的可能部署方式台湾未来导弹防御系统将以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为主 ,包括 PAC- 3、海军区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 N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 ( THAAD)以及海军战区宽域弹道导弹防御…  相似文献   

17.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飞航导弹》2000,(3):11-17
弹道导弹的及其现实威胁的增长,使得美国不断调整和修改其防御思想和策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受到日益重视。本文介绍了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以及战区导弹防御武器系统的发展现状、靶场试验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美国以加强国家安全为由,提出要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2000年克林顿总统又将对是否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作出决定,并试图修改二战后保持世界和平的战略基石——《反弹道导弹条约》。美国的一些政客也鼓噪着要加快战区导弹系统的发展、试验和部署。美国如此急如星火地大搞导弹防御,目的在于加强其国家安全,使它免受一些“无赖”国家的远程弹道导弹的威胁。但是美国此举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使用高精度导弹武器进行局部、时空协同的空中打击是近十年来军事行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如何有效地防御来自空中的进攻,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近年来各国都加强了对防空导弹武器的研制。现代防空兵器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抗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弹道导弹的飞行速度快,在防空武器杀伤区内停留时间短。弹道导弹主要部件尺寸小和结构上的特点使其要害部位减小,为其突防带来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周军 《飞航导弹》2001,(1):10-11,16
据美国有关人士称,美国国防部计划耗资110亿美元在喷气式客机上部署兆瓦级激光器来杀伤弹道导弹,这项计划也可能产生出一种能拦截低空飞行巡航导弹的防御武器。这项计划称为机载激光器(ABL),是美国多层战术导弹防御网络的一部分。ABL的目标是拦截处于上升段的飞毛腿一类导弹,使其残骸落在发射国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