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白沙之“自然”不仅是为学宗旨,更与他所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有对应与与契合关系,成为安顿心灵的人生理想状态。作为精神慰藉与超越,这一乌托邦式“自然”人生理想与体验自由的审美情感本质暗通,遂升华为一种“鸢飞鱼跃”的诗学境界,这一转变的认识论前提是天道自然论与“物我为一”的生命同一论,从而在方法论意义上展现了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2.
个人自由是哈耶克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哈耶克用无知论为个人自由奠定理性基础,并以对经济计划的批判来为自由辩护.本文正是通过这一理路来论述哈耶克的自由观的.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以"自然人性观"关照生命,刻画了一批自然率真、舒展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种"自然人性观"崇尚自然、自由、率真、无拘无束、依性而为等存在形式,尊重并肯定世俗生活,以及人对自身欲求的满足,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自由的生存理想.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心学诗论是对先秦儒家诗论的传承和超越,也是对朱熹理学诗论的反拨。阳明心学诗论是建筑在"良知本体论"之上的,主张诗道合一、诗情合一、诗教合一,并通向诗意的人生乐境。阳明心学诗论开启了心境自由、诗化人生的自得世界,对明中以降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供了鲜活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佛教诗学是中印佛教文学交流的产物。境界、妙悟、圆通、寂静等源于佛教哲学并在佛教文学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诗学概念,是积淀着佛教思想智慧、凝结着佛教审美精神、具有东方思维特色的佛教诗学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互动,构成独具特色的佛教诗学体系,包括以境界论为核心的创作论、以妙悟论为核心的鉴赏论、以圆通论为核心的方法论、以寂静论为核心的目的论,体现出超越性、审美性以及辩证思维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之所以发生,与近代留学生在海外积极学习、汲取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营养,并将之与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结合密不可分;而在这一过程中江南文化圈特别是浙江籍留学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原因在于,江南文化圈特别是浙江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融之地,民众多持兼容并包的人生态度;浙江在近代以来开放改革中首当其冲,民众和知识分子视野开阔,敢于或善于尝试“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浙江籍留学生参与创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人数最多,占三分之一强。这说明,诗学的繁荣要有“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以浙江为代表的近代江南文化圈独具的地域文化氛围和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对于21世纪建设浙江新的诗学和新的文学,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和美国当代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为具体语料,从诗学传统的核心范畴"意象"中的"自然意象"出发,论述中西方文学思维在诗歌这一体裁中融合之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梅光迪和胡适的来往书函,论析梅光迪的古典诗学立场。以"诗文之辩"及"古典与浪漫之别"两大范畴,探讨其二者争论的主要问题,客观公允地评析梅光迪诗学精神的基本主张及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结合百年中国诗坛的乱象,从历时性角度佐证了这种古典诗学立场的哲理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异化劳动"与"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诸多命题中的两个著名理论。"异化劳动"是否可以创造美更是争议颇多。由于"异化劳动"使劳动和劳动者同时异化,劳动者在劳动中没有自由,也不是自觉性的劳动,那么异化劳动是否可以创造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的美呢?在承认劳动创造美的观点下,从人类心灵自由和创造自由的角度出发,论述异化劳动属于变异的人类劳动,从而论证虽然异化劳动是不美的,但人在不自觉中进行了自由创造,说明创造美是人类不可压抑的本性,异化劳动下也可以产生美。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认为元曲的特点在于"自然",孔子认为<诗经>的特点在于"无邪".元曲与<诗经>相距将近两千年,但是从元曲"自然"这一属性中可以透视其对"无邪"的契合,这是元代作家对<诗经>作家那种真情的回归的结果.文章以现代心理学中主动遗忘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元代作家真情回归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并以此说明元代作家对<诗经>作家之真情回归的心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人们躁动的心态下,我们需要的是喧嚣后的反思,和反思后的心态的谐和。结合老子的时代状况进行细致地剖解《老子》,从老子哲学中我们探寻到他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关注,"自然"、"无为"、"反朴"的理想人生境界是其个体心态修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是"虚"、"静"、"柔"。老子智慧对浮躁的现代社会的个体心态修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变通",开辟了广阔的创作天地,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创立了极具特色的"诚斋体"。同时,他在诗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尚"通变"是其诗学的重要内涵。"通变"强调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强调变古通今,强调师法自然。该观点极具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学中,以“人”论并不仅仅是一种譬喻,而是对文学作品由内而外,由本体到形式的全面要求。人懂得如何在所有人的生命活动中运用“内在的固有尺度”,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人自我构成手段,是人类从其“内在的固有尺度”出发,根据自已的需要和目的所从事的以人为中心的自觉自由的创造。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以人为中心的出发点和以“人”论诗的审美标准,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昭示意  相似文献   

14.
<伤逝>围绕着理想与绝望这一人生核心问题,通过涓生与子君人生理想终极悖论的层层设置,不断突围和最终否定,阐释出无论是人生理想、反抗,还是绝望,都应清醒地把握当时的社会现状与自我的人生状况.文本准确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与人生,把人生哲理和当时社会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让读者透过时代脉搏的律动,感受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坛上,杨绛是一位具有浓厚人文意识的知识分子。她的散文创作有一条明显的文化心迹:关注人情世态,关注社会现实,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主张通过人自身道德修养去实现人生理想。这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以人的道德为本位的积极用世的人文精神学说。这种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正是杨绛散文创作世界的基点和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6.
斯宾诺莎以自然为人生善的终极背景,从建构理想人格观念出发,论证善、恶何以必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自我保存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最终以人的真实存在作为善的指向;把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视为人生的至善,体现着求真与向善、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以“自然人性观”关照生命,刻画了一批自然率真、舒展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种“自然人性观”崇尚自然、自由、率真、无拘无束、依性而为等存在形式,尊重并肯定世俗生活,以及人对自身欲求的满足,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自由的生存理想。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以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这种理想人格实现了对生死时势和哀乐情欲的超越.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所具有的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特征,对当代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当下逐渐被"物质奴役"的人们指明了找回自我的途径;给"沉沦"于喧嚣都市生活的人们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使现代人培养起一种享受精神自由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9.
明治时期冈仓天心提出"亚洲一体"的观点,呼吁亚洲的觉醒,主张亚洲在日本的领导下通过优秀的古典文化来实现整个亚洲的复兴,即"兴亚论"。这一思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当局所宣传利用,成为日本现代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解读冈仓天心的《东洋的理想》一书,探析其所提倡的"兴亚论"思想对日本近代化发展道路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巴金是深受五四文化精神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传达着博爱、自由、理想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这一文学本质贯穿在巴金的创作生涯中,而他以《激流》三部曲、《家》、《寒夜》等为代表的家庭小说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创作手法,在"爱"与"恨"的交织中完成了对传统家庭的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