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简称雪莱,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促的生命里,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诗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吸引了无数译者的目光。本文从雪莱的A Song(以下称《歌》)的汉译分析入手,从译者的风格、翻译思想以及译本意象几个方面对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不同特点,浪漫主义诗人分为两大流派: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和消极浪漫主义诗人,通过比较和分析三首分别由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所写的爱情诗,将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各自诗歌的风格,诗人的个性及诗人对崇高爱情的追求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在他们笔下拜伦是革命和英雄的代称;苏曼殊所推崇的是作为现代个人的拜伦,在他眼里拜伦成为其自身志向和情感的投射;而鲁迅对拜伦的译介除了凸显其英雄气概,还着意发掘其叛逆和孤独的精神气质。这些拜伦形象虽然和真实的拜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拜伦的主流想象。它们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梦一起书写了历史紧要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和精神品貌。  相似文献   

4.
在普遍认为想象与想象力是浪漫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的语境下,拜伦被广泛视为一个"例外"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实际上,拜伦多次正面表达了对想象这一心理活动的强调和肯定,他只是不赞成将想象对写作的意义绝对化;与此相联系的是,拜伦还注意区分了想象和幻想的不同;而拜伦的实际创作,更是证明他拥有天赋独具的"历史想象力"和"文学想象力"并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雪莱(1792—1822)是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抨击黑暗的剥削社会,热情地呼唤美好未来。本文力图阐明雪莱诗歌的思想内涵,形成这种内涵的社会原因及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将前景化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使其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工具乃为译界正在探索的课题。笔者选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政治抒情诗"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为语料,尝试以前景化为视角,对比分析这首诗的三个中译本,旨在为诗歌翻译批评与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英诗中的名篇,其创造性尤为突出,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探讨其艺术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8.
<正>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是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起延续至19世纪30年代的文学时期。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形式首推诗歌。一大批风格迥异,各具浪漫特色的诗人相继诞生。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象征,也许正是这个浪漫时代之花上最具表现力的七彩花瓣。神秘幻想者布莱克哀叹的“病玫瑰”,自然宁静的华兹华斯珍爱的“黄水仙”,沉郁骄傲的拜伦歌颂的“普罗米修斯”,热情奔放的雪莱热切欢呼的  相似文献   

9.
拜伦的狂放和叛逆既不因经济困窘也不是政治受压,而起源于对精神自由绝对信仰的伦理道德。重新解读拜伦的诗剧《该隐》,从诗剧对《圣经》人物该隐的改写中寻觅其伦理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揭示拜伦诗剧的意义:它既解构了《圣经》人物该隐的伦理价值指向,又背叛同时代的伦理观念,进而建构拜伦式的伦理道德并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界。  相似文献   

10.
翻译英文格律诗时如何翻译韵脚,各路译家争论颇多。本文第一部分提出应将英文格律诗译为有韵中诗,并试图从中英文字及诗歌的差异来阐述;第二部分则提出不可完全按原诗韵式迻译,并举拜伦《哀希腊》第一节的各家译文为例证明。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满清统治之下,人民正在酝酿革命巨变,反对异族统治、号召被奴役的民族起来争取自由独立精神的革命浪漫拜伦诗激励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一股"拜伦热"席卷中国,而被称为"奇才"的南社成员苏曼殊即是介绍拜伦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苏曼殊极其崇拜拜伦,其诗与拜伦诗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同时翻译了大量的拜伦诗,对拜伦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浪漫主义角度来分析杰克·伦敦在《海狼》中所流露的热爱自然、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追求真爱的浪漫主义情结,展现他独树一帜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3.
拜伦及其经典诗篇《哀希腊》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的接受历程,特别是《哀希腊》的接受史已成为拜伦研究成就在中国的标志性象征。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随历史潮流而动的大众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是《哀希腊》受到如此礼遇的基本原因。但目前《哀希腊》的研究有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和有待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就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名诸人雪莱的政治抒情诗“致英国人民”进行体和寓意两方面的评析。全的重点在于“警钟”一词。  相似文献   

15.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拜伦的三幕诗剧《该隐》取材圣经,就该隐杀弟的有关经文衍化为一部关乎存在的震撼心灵的光辉诗篇,主题肃穆庄严、格调苍凉沉郁,尤其洋溢着哲学韵致,可谓哲理诗剧《曼弗雷德》的姊妹篇。诗人展开浪漫主义的翅翼,又以理性的深思熟虑、缜密的情理逻辑、具体的艺术形象,究索宇宙与时间、上帝与人、生命与永恒、死亡与不朽、善与恶、爱与恨、知识与罪愆等诸多形而上问题,亘古而弥新、深邃且无尽,铸成极其伟大的悲剧品格。  相似文献   

1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了大量有关儿童题材的诗作,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探求诗人儿童观的核心内容:"儿童乃成人之父",这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革新。诗人把儿童看作成年人的学习榜样,他对童年的礼赞,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的《大学》英译本中,庞德的译本独树一帜。学术界对庞德翻译的《大学》褒贬不一。他的翻译尽管不够准确忠实,但在《大学》英译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成为了翻译与创造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Percy Bysshe Shelley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此诗剧描写了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取火种到人间,受到宙斯惩罚,但他宁愿忍受每日神鹰啄食内脏之苦,仍坚毅不屈,坚持与暴君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雪莱通过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揭露了英国专制统治的罪恶。  相似文献   

20.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1-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解放后担任宣传和文艺部门的领导工作,曾和陈笑雨、张铁夫用马铁丁的笔名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杂文。出版的诗集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J鹏程万里人《月下集》《两都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他去世后出版有《郭小川诗选》、《郭小]!I诗选续集》、《谈诗》等。郭小)!旧在17岁时就发表了诗作《女性的豪歌》,集中抨击了套在妇女身上的旧传统枷锁。后用郭苏、继风等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