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相对应的调控政策也有所差异。为探索湖北省能源消费增量差异,将其分为三类:经济发达区域、经济中等发达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结合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分析三类区域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的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区域间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结论表明,要有效控制湖北省能源消费增量水平,需要有效控制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尤其是第三类地区的耗能重点行业。积极引导,促进能源消费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消费增量的抑制作用的显现,能促进实现湖北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生活能源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持续扩大,研究我国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我国生活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以1998年为界经历了一个从粗放结构到高效结构转变的过程。在构建包含信息熵、人均消费水平和城市化率3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后,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衡量人均消费水平和城市化率对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均消费水平和城市化率对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在5~8年内有显著影响,同时城市化率的影响要大于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力资本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基于1993—2011年的经济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力资本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作用,但人力资本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出弹性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大,还体现在区域差异性。本文从全国、省级尺度,对2000年-2007年的碳排放量运用相关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第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尚存优化空间,具有较强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系统,分析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动态调整关系。主要结论: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作用大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作用;在短期内,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能源消费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大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更准确的预测天然气未来消费水平以及制定更合理的消费方案,本文对影响天然气消费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有助于促进我国更合理消费天然气的建议.分析发现,制约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内天然气产量、国外进口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天然气价格等,认为在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做到高效、节约使用天然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勘探技术、提高产量、加大天然气的进口力度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天然气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7.
绿色技术溢出缓慢是阻挡我国能耗强度降低和加快我国绿色发展的障碍.基于DPSIR思想,对Lanjouw和Mody提出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进行扩展,构建绿色技术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最后,以低碳示范城市为样本对动力因素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是绿色技术溢出的内在动力因素.低碳示范城市的经验表明,政策等外在动力因素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西部大开发之际,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通过运用系统工程中的ISM(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层次关系,从而找到影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层原因、中层原因及深层原因,为我国当前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差异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货币政策效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苏沪浙、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强度最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强度仅及苏沪浙地区的30%和10%。东部省份对货币政策响应的时滞最短,中部省份对货币政策响应的时滞最长。在东部和东北各省货币政策主要通过直接途径发挥作用,其他地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金融深化水平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力的主要原因。区域差异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通过加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和区域性金融政策完善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  相似文献   

10.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环境规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UEWP)评价框架,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我国253个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CETP)的准自然实验,测度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并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但存在城市类型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该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城市; 此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并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未激发区域波特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房价对居民、企业和社会都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 regression,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和房价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除东部地区外,其它地区均表现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房价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除西部地区外均存在反向互动关系,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抑制的负相关关系;房价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除中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外,其它地区均表现为反向互动作用。故建议加强发挥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针对性地调整房价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谨慎把握房价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因子分析法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区域差异性实证分析和研究的方法.首先选择200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8个指标作为原始数据,从8个指标中提取因子,计算各因子的得分;然后选择两个得分较高的因子作为主因子,并采用回归算法求出综合因子的得分函数;最后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因子值并以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自治区可分为五种类别,其中北京和上海最高,其次是少数几个东部沿海地区,然后是几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其他二个类别多数是中西部地区.最后将分析模型应用到2004-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8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指标交替上升,但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13.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工业能源经济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工业经济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定量测算了中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工业经济全要素能源效率,比较分析了各地区工业能源效率的整体特征及相互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工业经济能源消费向高能效地区集中,各地区工业能源效率与其人均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相比于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福建等处在"效率前沿面"的省市,大多数中西部省市和自治区的工业经济还有较大的节能提效空间.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互联网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熵权法和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 法测算了我国 30 个省域 2008—2017 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 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互联网发展指数和能源效率均值分别为 3.38, 0.56,各 省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差距较大,呈东 - 中 - 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运用固定效应模型 回归,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对能源效率有正向影响,在 5%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互联网发展水平每提高 1%, 能源效率提高 1.8%;互联网发展通过产业升级提升能源效率,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48.85%。控制变量方面, 贸易开放度、能源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效率存在正向影响,而政府干预和研发投入对能源效率有负向 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后进行回归,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服务外包从中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服务外包二次转移浪潮正在兴起,成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在新一轮的全国产业转移中,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次转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形势下促进甘肃省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举措。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承接服务外包二次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全国转移。在剖析甘肃省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意义和甘肃省服务外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甘肃省承接服务外包转移的SWOT分析,并结合甘肃省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提出甘肃省承接中东部服务外包转移,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使用清华大学开发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h,对宁波地区一幢典型居住建筑的能耗随各向窗户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表明:各向外窗传热系数变化对采暖能耗有较大影响,对空调能耗影响不大,通过降低传热系数的方法很难减少夏季空调负荷;南向窗户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最大,北向次之,东、西向最小;南、北向外窗传热系数从4.7降到3.2节能投资性价比最高。并且分析了外窗传热系数降低引起空调能耗增加的原因。研究结果对夏热冬冷地区其他城市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中国30个行政区域的静态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差异格局;但各省域创新系统也呈现出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加工贸易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面对广大中西部省份的激烈竞争,湖北省要立足自身优势,大力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积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当地劳务人员就业观念,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以高技术企业创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北京、西安两地高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阐明了东西部地区创业管理各自的特点。最后,根据高技术企业的特点对创业管理的变革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