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输电线路的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防治冰雪灾害的能力,需要进行输电线路冰区自动识别方法和系统设计,提出基于改进像素聚类算法的输电线路冰区识别方法。对气象卫星遥感监测采集的输电线路覆盖区域的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提取图像中的冰覆盖像素特征点,结合边缘轮廓检测方法进行输电线路覆盖区域的冰区边缘轮廓检测,对冰区覆盖区域的像素特征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处理,实现区域分割识别。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输电线路冰区识别的准确率较高,视觉直观效果较好,便于指导施工抢修人员进行现场排除和巡线检修。  相似文献   

2.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及防灾减灾救灾经验的积累,中国在灾害遥感研究与应用服务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我国灾害遥感技术的发展,从数据获取方式和成像方法2方面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SAR)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情况,重点介绍了国内外SAR三维成像技术在灾害遥感中的应用现状及潜力。将SAR三维成像技术广泛用于灾害遥感还需要在系统设计、成像分辨力提升、观测场景建模及可视化、灾害系统理论及灾害遥感信息融合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3.
气象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全局。1998年的长江特大暴雨洪水、2008年的华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统计,气象灾害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70%及以上。因此,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较特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且防灾能力薄弱,是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区域,因此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更需迫切加强。本文以湖南省嘉禾县为例,详细介绍农村气象灾害隐患分析及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4.
常规的地质灾害调查往往是进行实地踏勘,地面实测,需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几年,笔者参加了'安徽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项目,负责遥感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首次利用遥感资料(TM图像和数据磁带)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这不仅弥补地面调查的局限性,而且对较宏观、大规模的面型灾害,能够较客观、准确、快速地查明灾害的类型、规模,卷出灾害影响范围,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同时为总结分析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灾害区划,预测灾害易发区段及防灾、减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泥石流通常发生于山地区域的山体洪水流[1],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山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广大山区几乎都具备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从而造成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这不仅严重侵害国家财产安全,还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2,3]。泥石流的发生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其形成影响因子为多方面[4-6],但大多数原因均为持续性强降水。对于泥石流的治理应以预防为主,积极主动地做好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7]。国内不少学者对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刘书伦、吴德辉等人分别通过LoRa物联网、ZigBee技术、WSN技术实现了对滑坡山洪泥石流的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测预警[8-10]。  相似文献   

6.
从对青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现状的分析和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迫切需求出发,利用气象信息处理、视频会议、数字化会议室以及电子屏显示等多种技术,设计组建青岛市区市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提高各区市妥善应对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雷击一直是困扰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建设的重要自然危害之一,为了充分保证广播电视高山台站的正常运行,采用有效的广播电视高山台站防雷减灾措施与应用技术历来是各个电视台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广播电视高山台站遭受雷击的具体情况,总结出适用于广播电视高山台站的防雷减灾措施与应用技术,给出防治雷击灾害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铁路是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为简化和方便开展铁路沿线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研究,基于气象灾害作用的主要气象要素,采用气象数据元数据信息和铁路路段的地理信息,利用搜索匹配和空间分析等技术,并结合专家经验,设计了一套数据清单的识别流程。以暴雨为例详细说明了数据识别的方法,并完成了原型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和开发,采用Restful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铁路沿线有效的气象数据清单。以7·31北京暴雨过程对系统验证分析,识别结果符合预期,后续将为铁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物体表面海量三维坐标数据,包括刻画目标几何信息的空间三维点和刻画目标材质信息的激光反射强度.将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用于地质监测时,可以完成对地形测量、灾害监测和变形监测的实际应用,并能提供滑坡预警与研究区的总体趋势变化;应用于岩性识别时,可以直接识别特定波段下的不同岩性特征,并通过处理和校正强度...  相似文献   

10.
孙建中 《红外》2011,32(10):12-16
目前依据空间遥感方法已有可能解决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尤其是在区域城市的发展和研究中,人们都需要依据对地观测技术来解决共性问题.红外遥感一般基于对地观测,它可以用来对基于公共产品概念下的物质类的公共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或者是进行个性化的采集应用,从而为地面公共产品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帮助.通常,人们对于防灾、减灾和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伴随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大面积、快速、有效地提取地质灾害信息对灾情评估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以汶川Ms8.0地震背景下的汶川河段为例,从基因编码、选择和交叉算子等切入,采用遗传算法对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专题信息提取,检验精度为83.96%。其结果优于常规最大似然法,本算法适合于大面积、快速有效的地质灾害专题信息提取,可为其余地区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网广域测量信息含噪量较大、电网互联区域振荡阻尼难以控制的问题,以提升电网供电质量为目的,提出应用广域测量信息的低频低压解列装置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广域测量系统(WAMS)为基础,获取电网运行时的广域测量信息,利用小波分解去噪方法去除电网广域测量信息所含噪声后,通过基于Prony的电网低频振荡识别方法识别电网振荡区域与振荡数值;然后以电网振荡区域与振荡数值为基础,计算振荡中心电压和定位系数,并将其作为输入,设计低频低压解列装置自动化控制流程,实现低频低压解列装置自动化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去除电网广域测量信息内所含噪声,电网互联区域振荡阻尼数值最大误差值仅为0.01,且可有效地控制低频低压解列装置。  相似文献   

13.
对地遥感卫星系统是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在灾害发生后快速、精准地提供灾区受灾面积、损伤情况等第一手资料。文中以对地遥感卫星系统灾害勘测场景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其卫星星座发展历程,并以当前我国对地遥感卫星星座为基础,利用STK软件构建灾后勘测仿真场景,从覆盖百分比、最大覆盖间隙和平均访问时间三个方面分析了该系统对灾区的勘测效能。仿真结果可为我国完善应急卫星星座建设及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区地形崎岖,高程变化较大,遥感影像地形效应明显,地物的光谱特征容易受到干扰,导致在分类过程中对遥感影像出现误分,不利于遥感信息的提取。基于辐射传输原理,利用Python开发了针对山区的大气校正算法。所提算法充分考虑了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及邻近地表反射辐射对卫星入瞳处目标辐亮度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消除地形阴影的影响。利用所提算法,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对环境减灾二号01组卫星的CCD传感器的山区数据进行大气校正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校正后的图像地形效应减弱,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反演得到的地表反射率与实地测量的地物光谱数据比较吻合,为进一步开展定量遥感研究提供了数据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李国成 《电视技术》2021,45(11):45-47
概括介绍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就雷电对高山台站的危害性体现以及高山台站应当采取的防雷减灾措施与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为高山台站提高防雷减灾能力和效果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手段之一,在抵御气象灾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阐述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赤潮发生时不仅会对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渔业等造成严重的危害,还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的健康。通过MODIS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在SeaDas中利用OCCSW组件计算nFLH进行赤潮监测验证,并对福建省沿海区域2017—2021年间发生的33起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分析了福建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7—2021年间赤潮持续时间为173天,影响总面积为307.74平方千米。福建省近五年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可为赤潮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凉山州无线甚高频电台的电测、安装、使用情况,提出利用无线甚高频高山反射实现山区通信;结合实际电路给出了高山反射通信信道计算方法和电测程序;从建设投资、建设周期、维护、防灾及防盗等方面对无线和有线通信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卫星与网络》2013,(4):73-73
日前,泰国科技部在曼谷与武汉两家科研机构签约,共建泰国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这是中国“北斗”第一次在国外落地使用,这项技术将帮助泰国预测气象,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20.
一、应急通信的重要性 1.通信保障是抗灾重要环节 应急通信保障是防灾减灾工作中核心一环。保持通信畅通可在灾害来临前及时预警,减少灾害损失、防止更大灾害;保持通信畅通可在灾害发生后协调救灾,降低灾害破坏性、帮助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