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应用GB/T 228.1-2010中试验速率控制在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各种试验速率控制方法的建议适用范围。方法 A1的控制精度最高,但是应用场景较为狭窄;方法 A2性能稳定,应用方便,但柔度修正难以准确执行;方法 B应用范围最为宽泛,但速率控制要求最低,试验结果的离散度最大。建议方法 B名称改为基于应力速率引导的试验速率控制方法,方法 A2名称改为基于应变速率引导的试验速率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按照GB/T 228.1—2010中推荐的不同拉伸速率控制模式及拉伸速率对冷轧镀锌钢板进行了拉伸对比试验,分析了应变速率、横梁位移速率及应力速率对冷轧薄板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0.2、下屈服强度R以及抗拉强度Rtn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应变速率进行控制得到的拉伸试验数据相对其他两种速率控制模式更为稳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拉伸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采用0.000 25 s-1的应变速率控制模式所得试验结果的稳定性与采用40~50 MPa·s-1的应力速率控制模式所得结果较为接近;在不同拉伸速率控制模式下,提高应变、横梁位移和应力速率均会使屈服强度Rp0.2和Rel增加,而抗拉强度Rtn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包调度算法中各种业务的状态转换,即PS(Packet Schedule)业务速率变化的状态以及在测试中触发这些状态转换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建立拉伸试验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平行长度系统"和"试验机系统"。根据此模型,当考虑试验机系统柔度(刚度的倒数)变形时,导出了横梁位移速率一般性表达式,而当直接考虑试验机系统的附加伸长分量时,导出了形式不同的另一横梁位移速率一般性表达式。分别利用前述的一般性表达式,建立两种横梁位移速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得到了"斜率补偿"横梁位移速率公式和"K值补偿"横梁位移速率公式。证明了两者补偿横梁位移速率公式互为等效。指出了现行国际标准ISO 6892-1:2019附录F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确定度的理论来评定速率转台的角速率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6.
一种微电脑控制的小样品升降温控制装置,包括超快速降温部分以及升温和慢速降温部分。它能以0~6×104K/s的升温或降温速率,使小样品从常温降到低于150K以下的低温状态,或从150K以下的低温升温到常温状态,该装置不仅可用于生物材料的低温保存研究和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的低温制备,也可用于食品的冷冻保鲜研究以及超导材料、光电敏感元器件低温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7.
磁控溅射Ti-N膜沉积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可以广泛用于镀膜Ti-N膜.从实用观点看,磁控溅射工艺中的溅射速率和溅射原子空间分布是被广泛关心的.沉积在试样表面的溅射原子被认为除了与等离子体的参数有关,还与靶──工件的几何分布有关系.本文研究了真空室中Ti-N膜沉积的空间分布.在研究中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溅射量与沉积量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8.
对WAW-600C液压万能试验机通用测控系统V1.0进行了研究,编辑开发了金属材料拉伸试验中的试验方法和技术参数,解决了金属材料检验工作中的技术难点,与WAW-Y500试验机所测数据进行对比,数据稳定性好,满足了常规拉伸检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针对GB/T228.1-2010中方法A、方法B、附录F以及横梁控制4种不同拉伸速率控制模式,采用两组薄板在Z100拉伸试验机做不同控制模式的试验速率试验,并对4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大部分黑色金属材料来说,4种拉伸速率控制方法对力学性能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仅对部分应变速率敏感的材料结果才会有差异;实施方法A时虽然平均应变速率恒定,但实际应变速率超过误差限,偏离方法A;实施方法B时,建议在RP,ReH阶段采用与屈服阶段相同的速率控制模式,以避免试验失控。实施附录F时,Rp,ReH阶段参数m与弹性阶段的参数E不能等同,设置速率Ⅵ:不应与弹性阶段相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夹头分离速率控制方式对:行屈服现象和无屈服现象的试样进行拉伸试验,探讨了试验过程中试样应变速率和应力速率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变形阶段试样的应变速率是不同的,弹性阶段的应变速率比设定值低很多,屈服阶段会略高,塑性变形阶段与设定值较接近。并确定在该试验条件下可将试验速率设定在1~7mm/min。  相似文献   

11.
高攀  邹翀 《中国工程科学》2013,15(12):73-79
拟建的渤海海峡隧道采用隧道掘进机(TBM)施工极具挑战性,其中关键之一就是TBM的掘进速率预测问题。本文将渤海海峡隧道和澳大利亚Clem Jones 隧道进行工程类比,并介绍了比能法在Clem Jones 隧道的应用情况。在Clem Jones 隧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运用比能法对TBM的可掘性进行了分析及预测,从后期的掘进情况来看比能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施工吻合得较好。本文在Clem Jones 隧道和渤海海峡隧道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运用比能法预测TBM的可掘性同样适用于渤海海峡隧道的TBM施工。  相似文献   

12.
王增为  王善道 《真空》1994,(5):9-12
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可以广泛用于镀膜Ti-N膜,从实用观点看,磁控溅射工艺中的溅射速率的溅射原子空间分布是广泛关心的,沉积在试样表面的溅射原子被认为除了与等离子体的参数有关,还与靶-工件的几何分布有关系。本文研究了真空室中Ti-N膜沉积的空间分。在研究中发值得注意的是溅射量与沉积量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3.
开展了固溶处理后TWIP钢Fe-23Mn-2Al-0.2C的拉伸实验,研究了应变速率对其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在2.97×10-4-1.49×10-1s-1范围内变化时,钢的屈服强度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应变速率增大,抗拉强度稍有降低,延伸率明显减小.当应变速率较低时,其加工硬化速率随着真应变呈现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以Wessling偏氯乙烯均聚速率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新的速率模型dx/dt=kx^m(I)^n0exp(-nkdt)式中k,m,n是模型参数,通过研究单体组成,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对共聚速率的影响,发现在55~75℃之间,m和n分别是值为0.143和0.5的常数,而k随温度变化且符合Arrhenius关系式,其表现活化能为87.0kJ/mol,在转化率低于85%时,模型的  相似文献   

15.
选取Φ5 mm的TC11钛合金圆棒拉伸试样,在3种不同型号的电子拉伸试验机上按照ISO 6892-1:2016中的方法A2选取不同的横梁位移速率进行室温拉伸试验,在试样上装夹引伸计,测量Fp0.2感兴趣点处和弹性阶段的80%Fp0.2处试样上的真实应变速率。通过比较试样平行长度上的名义应变速率与试样不同感兴趣点处的真实应变速率的比值K发现,相同试样和相同试验设备,采用不同的横梁位移速率的试验,对于相同感兴趣点,K值基本不随横梁位移速率的变化而变化,是近似恒定值。  相似文献   

16.
定向凝固技术是制备具有单一取向要求的凝固组织和高性能材料的重要方法,是研究凝固理论和新型材料的重要手段。在介绍定向凝固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评述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弊端,简述了几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以及它们在制备新材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在拉伸试验中,试验速率对材料屈服性能表现出规律性的影响。我国历次拉伸试验标准(GB/T 228)有关试验速率的理论规定都是以应变速率为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又都是以等效的应力速率为标准;而在新标准GB/T 228.1-2010中,则从理论规定到实际操作均实现了以应变速率为标准的方法。另外还讨论了拉伸试验速率的控制方法,以及试验速率控制与试验设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拉伸试验理论模型,导出了横梁位移速率的一般性表示式。在线弹性变形阶段,根据这一表示式,可以得到应变速率是试验机系统刚度的准确函数关系;而在屈服的塑性变形阶段,根据这一表示式,通过理论分析和做合理的近似性处理,得到应变速率是试验机系统刚度的近似准确函数关系。实质上GB/T 228.1-2010附录F中的公式(F.1)和公式(F.2)包含了上述性质,即该两公式用于线弹性变形阶段,是准确的公式,而用于屈服的塑性变形阶段是近似准确的公式,理论上近似准确的公式不是理论上错误的公式。  相似文献   

19.
镍基高温合金超细定向柱晶的凝固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超高梯度快速定向凝固装置研究了镍基铸造高温合金 K405超细定向柱晶的凝固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梯度为660K/cm 和凝固速率为760μm/s时,可获得超细柱晶体,其一次、二次枝晶间距λ_1和λ_2分别小于25μm 和10μm;Cr,Al,Ti,W,Co 等元素的偏析比均趋近于1;γ′相分布均匀,(γ+γ′)共晶基本消除,MC 碳化物呈点状和小条状沿一次枝晶轴方向均匀分布于枝晶间。  相似文献   

20.
赖氨酸是当前世界上除谷氨酸外产量居第二的商品氨基酸,具有多种功能: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促进其他氨基酸的吸收等.L-赖氨酸属于天门冬氨酸族氨基酸,其前体草酰乙酸主要由对氧浓度要求较高的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反应提供。大型发酵罐的发酵过程的供氧主要取决于搅拌、通气量和装液比例等。现有摇瓶发酵试验表明,固定振荡频率条件下存在最佳初始装液比例。本文着重考察了大型发酵罐的初始装液比例对赖氨酸发酵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索不同初始装液比例的发酵规律,并分析其内在的机理,为获得较高的产酸率和糖酸转化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