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保健食品》2009,(10):46-47
俗语说,长夏要防湿,入秋应防燥。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因为入秋后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易发呼吸道疾病的人应做好预防工作.提早防秋燥。在中医上,秋燥又分温燥和凉燥.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温燥”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等特点;而“凉燥”则在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等。身体正常的人也应该做好防秋燥的准备,科学的食物调理是防止秋煤损害人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入秋以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最易伤肺。这是因为肺主呼吸,通过支气管、鼻咽部与外界相通,而燥邪伤人,多是由口鼻而入,加之肺为娇脏,喜润而不耐干燥,遇燥邪则伤人,常会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甚至  相似文献   

3.
正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会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减辛增酸"防秋燥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  相似文献   

4.
“秋燥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燥症的范畴。入秋之后,随着雨水的减少,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会导致人的阴津耗伤,由此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候。如果燥邪伤肺,便可引发口干鼻燥、鼻塞不通、干咳少痰、咽干而痛、喘咳胸痛、呼吸不利等症状,甚则会损伤肺络,出现痰中带血和鼻衄。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伤肺,肺气不宣,还可引起大肠传导失职,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邓泽行 《饮食科学》2004,(10):26-27
按照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也就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相应,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于是《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保养原则,指出秋冬季节一定要藏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中医学又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常,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所以,秋季如要保养体内的阴气关键是在于防燥。  相似文献   

6.
《中国保健食品》2009,(4):93-93
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春天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使生理机能失调而导致“上火”,如出现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症状。对春燥最安全的方法是选择药膳进行食疗。但春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应该对症灭火才是。  相似文献   

7.
正秋季天气干燥,受到秋燥的影响,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解秋燥的方法很多,而每天喝一些适宜解燥的汤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冬瓜薏仁瘦肉汤用料:冬瓜500克,猪瘦肉200克,蚝干3粒,薏苡仁25克,橙皮1小块,盐适量。做法:1.将冬瓜洗净,连皮切成大块,去瓤待用;蚝干和橙皮用水洗净,凉水浸泡30分钟,捞起沥干待用;薏苡仁  相似文献   

8.
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气的濡润。秋天属于西方,西方生燥。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引起,多从口鼻而入,其病从肺卫开始。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以致机体阴津亏虚而致。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秋有夏天的余热,故有温燥;又有正冬天之寒气,故有凉燥。秋季饮食应以养阴清热,养阴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伏夏之后,秋燥带来的不适会愈加明显,不同程度地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甚至出现口干舌燥、干咳少痰、咽喉干痛、疲乏无力以及大便干结的症状,连带着情绪也会变得烦躁不安。传统医学认为,秋令干燥,燥邪伤肺,导致肺阴不足,肺津亏损。  相似文献   

10.
秋季气候干燥,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最容易患的是:鼻干、唇干、口渴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病症,以及风热感冒、咽炎、气管炎等疾病。为此,人们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贯彻《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秋冬时节人们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  相似文献   

11.
秋季是由夏季往冬季过渡的过程,以收为主要特点。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邪最易伤肺,引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因此,秋季养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肺为先。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还应“少辛增酸”,  相似文献   

12.
《江西食品工业》2007,(3):62-62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损伤肺,出现皮脸干裂,151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而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饮食科学》2009,(9):66-67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时令进入初秋。天气会变得更加凉爽。有些人却觉得浑身皮肤发紧,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咽干口渴、声音嘶哑、便秘以及小便少等现象.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有这些现象的比较多。这是由于秋季气候干燥引起的“秋燥”症。宜多食秋季时令的果蔬。如:甘蔗、秋梨、苹果、石榴、藕、百合、红菱、银耳等。鸭子、鲫鱼、鸽子、甲鱼等都是秋时除燥的上佳食物。  相似文献   

14.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损伤肺,出现皮脸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而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  相似文献   

15.
司宇 《饮食科学》2005,(11):40-40
秋冬时节,由于早晚气温变化甚大,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故往往容易引发燥咳,甚至可使老年人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燥咳之症常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难咯出或痰中带血丝,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舌红少津等症状。现介绍两则食疗便方,对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引起的咳嗽,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燥为秋令之主气,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季由于雨水日渐减少。气候干燥,人就易受燥邪侵袭。秋燥之气量容易伤肺,伤人津液,由于津液耗损,肺阴不足,就出现了一派燥象。根据“燥则润之”的原理,秋天的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应适量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豆腐、芝麻、银耳、板栗、莲藕,甲鱼、鸭肉、鸭蛋、柿子、生梨,菱角,橄榄、香蕉以及中药莲子、  相似文献   

17.
饮食防秋燥     
李宁 《烹调知识》2011,(27):72-73
眼看入了秋,不少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开始时不时"骚扰"自己一番,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这时候,究竟该吃些什么好呢?本期邀请营养专家教您怎样在秋燥时分吃得合理,吃得健康。  相似文献   

18.
秋天人们会出现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症状。专家提醒,如果总是眼干难受,口干发燥,则要当心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必须由医生治疗。  相似文献   

19.
黄静 《食品与生活》2008,(11):28-28
红酒蜜梨,艳红欲滴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味道已越来渐浓,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们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秋燥”现象。  相似文献   

20.
每年到了秋天,人们常常觉得口鼻干燥,皮肤干枯皱裂,大便干结,甚至干咳或咳嗽少痰。人们在秋季出现的上述症状即人体的肺津受伤的表现,在我国北方地区这些表现更为突出,这在中医学上叫秋燥。燥气,是秋天的主气,常常从人体的口鼻而入,伤人之肺卫,也灼伤津液。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