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现阶段我国在矿井水资源化政策制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宣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全国53处煤矿矿井水利用率、利用方式、利用价格等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出台落地性政策、加强创新人才建设培养、分质分类利用、加大宣传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政策方面的建议,指出高质量矿井水的开发、矿井水资源热能利用、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废弃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是矿井水热能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识别了矿井水资源利用风险因素,基于供需双侧协调目标,筛选出水量、水质、经济(成本)3个一级指标及12个风险评估二级指标建立矿井水资源利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矿井水利用风险评估模型。选取冀中煤炭基地邢邯地区的7个矿区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和集对分析综合评价进行矿井水资源利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邢台、葛泉为低风险,章村、显德汪、邢东、东庞及西庞为中风险;风险等级主要受水质、水量因素的影响,受经济因素影响最小。评估结果与矿区矿井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这表明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用于矿井水资源利用的风险评估是可行的,模型可用于其他矿区矿井水资源利用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水安全评价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香 《山东水利》2005,(10):53-53,55
1山东水安全现状多年来,山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由于对水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状况趋于恶化,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开展山东省水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旨在保持区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社会、经济与水利事业的协调发展。2水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山东省水安全实际,提出了山东省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量、水质、水环境、水管理、…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与水资源压力,评价矿井水开发利用现状,挖掘其潜力,是开展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工作.梳理总结矿井水资源利用及相关概念与内涵,指出矿井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开发利用能力的函数,对应开发利用能力的矿井水资源可划分为可利用量和不可利用量两部分.采用极限分析理论,推理辨析矿井水现状利用量、理论利用量及潜力等概念和...  相似文献   

5.
《水利天地》2009,(4):16-17
大庆市地处我省西部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作为全国主要石油石化生产基地,水资源基础物质的地位尤为显著。近年来,随着大庆市成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的确立,在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大庆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目前,我市万元增加值耗水量为121立方米,主要工业为37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含油污水处理率近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部分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分析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宇 《水利学报》2001,32(1):0049-0053
本文在论述云南省岩溶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将岩溶区归纳为山间盆地、峰洼(谷)地、山间河谷和深埋藏4类基本的水文地质单元,提出了各类型岩溶水适宜的开发方式。并根据岩溶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岩溶水开发条件的差异,将云南省的岩溶区划分为5个大区,分别对各区的岩溶水资源及开发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岩溶水有效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桥泉域岩溶水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桥泉域内泉水出露于黄河河道,泉水流量较大,对黄河水起一定的补充作用,文中就泉域岩溶水基本特征、水资源量等进行了评价,为保护和开发泉域岩溶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非传统水资源主要包括污水回用、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淡化、雨水资源化、微水开发利用等.重庆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污水回用和雨水利用.对于缺的重庆岩溶地区来说,积极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郭庄泉域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对岩溶水资源进行评价及保护。采用理论频率法对郭庄泉域岩溶水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结合泉域实际提出了泉域岩溶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成果可为郭庄泉域岩溶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永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能否有足够的水资源,是永城电厂二期保障供水的关键所在。为解决电厂的水源问题进行了水文地质详查勘探,查明了永城矿区地下水资源量,不能满足永城电厂二期发电供水需要;但另一方面,永城煤炭集团各矿都面临着水害严重、井下突水频繁、矿井涌水量大、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若将矿井水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则可解决永城电厂二期部分供水问题。再将沱浍河水作为备用水源,经调节计算可供电厂连续使用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阐述水资源重复利用的重要意义,针对云南省曲靖市目前水的重复利用率还较低,大量污水末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既浪费水资源又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水资源重复利用的途径及污水资源化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2.
山西神头泉流量的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研究岩溶水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方法,建立了神头岩溶泉流量灰色动态预测模型,对其流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从2001~2015年,神头泉流量总的趋势是下降状态,为此提出了神头泉域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龙子祠泉域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采用排泄量法和理论频率法分别对龙子祠泉域岩溶水天然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泉域岩溶水资源保护对策,其研究成果可为龙子祠泉域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娘子关区域内岩溶水水资源现状、水质污染、保护作了具体分析,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根本途径,作了探讨性的研究和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贵州省花江峡谷示范区表层岩溶水的发育特征、循环规律、出露条件,评价了区内表层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并根据表层岩溶水的出露条件、保障程度和供水需求等情况提出了对表层岩溶水的开发利用方式。同时,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卫生防护区带的建立、封闭式取水工程的修建、动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水利工程设施的有效管理和维护以及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等举措是峡谷区内对表层岩溶水的主要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6.
焦作矿区裂隙岩溶水优势流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优势面分析原理对焦作矿区裂隙岩溶水优势流形成机理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分析了优势结构面控水特征和规律。抽水试验实例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裂隙岩溶水运动存在优势流,利用综合优势判断裂隙岩溶水优势流方法实用、可行。结论对于基岩矿坑涌水量数值计算或用数值法进行裂隙岩溶水资源评价时参数正确分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后沟煤矿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行岩溶水取水条件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分析后沟煤矿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区岩溶水取水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后沟煤矿岩溶水能满足煤矿生产和生活取水要求,取水条件是可行的。最后提出了煤矿区水资源保护措施。研究成果为后沟煤矿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岩溶泉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主要分布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承德、唐山和秦皇岛等地的山区,各个河系均有发育,面积16238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16.5%。主要由中寒武系、上寒武系、下奥陶系、中奥陶系以及中元古界的灰岩、白云岩组成,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但分布不均。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河水的渗漏补给。水化学类型一般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0.5克每升。河北省主要岩溶泉域有7处,总面积128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资源总量12.49亿立方米。一、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淮北地区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地下水资源是本区供水水源之一,其中区内的裂隙岩溶水为淮北地区的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提供了巨大支撑。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以相山濉溪徐楼岩溶水源地为典型区,对淮北地区裂隙岩溶水进行安全开采潜力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淮北地区裂隙岩溶水安全开采总量为21 458.61×104m3,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  相似文献   

20.
山西是我国北方岩溶泉水最多的省份之一,岩溶泉水因其泉域调节能力强、集中出露、水量稳定。水质优良而成为山西宝贵的水资源。据统计,天然状态下全省流量大于0.01m3/s的岩溶泉共257处,多年平均总流量37.31亿m3(118.33m3/s)。其中岩溶大泉18处,多年平均流量为31.4亿m3(99.65m3/S),占泉水总量的84.2%,占全省1956年至1979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2.1%。1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岩溶泉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迅速提高,全省的岩溶水已利用近10亿m3,占到岩溶泉水资源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