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关键技术日益成熟,虚拟现实相关产业也在稳步增长,“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推动了虚拟现实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基于此,以“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为研究重点,分析“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现状,为虚拟现实产业与数字媒体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视技术》2007,31(3):27-27
日前,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犬屏幕投影显示设备分会颁发的两项大奖,分别是“首届十大大屏幕行业系统集成工程案例”和“首届卡十大屏幕行韭系统集成工程商”。作为激光显示领域的专家,中视中科致力于成为国际大色域激光显示技术的领先者,并不遗余力地摊动激光显示技术的产业化。通过将“大色域激光显示技术”和“高清晰数字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新技术、新产业的结合,带动我国激光与显示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T咨询 《信息空间》2004,(8):36-39
当前,政府提出“信息强国”战略,力图实现信息产业从“规模大”向“技术强”的转变。然而,对技术本身,我们也要区分“硬”与“软”,注意“软技术”才是当前木桶上的短腿。不要光盯着提高技术“高”、“新”上的硬实力,忽视了以人为本、市场导向方面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通信世界》2007,(28B):M0001-M0001,3
招标、建网、大量终端即将涌入市场……TD-SCDMA正在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商用风暴。产业联盟的持续牵引,移动运营商的强势介入,让TD-SCDMA产业演进坐拥“双核”动力,这也必将加剧该产业内各个环节的“裂变”。在技术层面,TD-SCDMA的“升级”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在继HSDPA之后,手机电视、HSUPA、3.9G、4G等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本期专题将从产业和技术两个方面解析TD-SCDMA的演进进程,同时刘其“后产业化”时代将要面临的诸多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世界电信》2011,(7):8-8
近日,“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成果汇报展示会在北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书面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面向重大应用,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市场培育。  相似文献   

6.
据预测,数字音视频产业将在2008年超过通信产业,在2010年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AVS作为数字音视频产业“牵-发动全身”的基础性标准,将为我国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芯片与软件→整机与系统制造→数字媒体运营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7.
《真空电子技术》2009,(5):58-58
中国真空网(www.chinesevacuum.com)自2006年以来已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先后成功举办了七届“真空镀膜技术培训班”、六届“真空获得技术培训班”和三届“真空热处理培训班”,为我国真空与镀膜产业培训了大批专业人才。为了满足市场对真空与镀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推动真空与镀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副市长张茅日前透露,定于今年5月10~15日在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将在举办理念、模式和方法上向国际博览会方向转变,而信息通信技术将成为大会的核心。身为“国际周”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张茅说,从本届起,“国际周”将正式更名为“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为了突出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比重,信息产业部自本届起将作为新的主办单位加入到“国际周”领导机构中来。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5月举办  相似文献   

9.
《半导体行业》2007,(2):24-28
2005年和2006年分别是“十五”的结尾之年和“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报告”一文,是对2005年和2006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十五”期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十五”期末,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从47.6亿元快速达到303亿元,增长5倍多;集成电路技术从8英寸、0.35微米推进到8英寸、130纳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对生产技术高速,多轴与高精确度的需求,生产机台或检测机台中使用的运动控制硬件卡越来越向精确时程控制的目标发展,本将针对新应用趋势的“程序运动”技术及“绝对同步”运动控制技术做概念性的介绍,并且与读分离在产业上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1.
为配合我国电子材料产业领域“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界人士更多、更及时地了解全球及中国在微电子、光电子材料领域生产、市场、技术的最新进展,本报将推出由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组织、策划的“电子材料产业评述”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关于“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技术基础”方针的指引下,认真贯彻2006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和“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信息产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科学、和谐和快速发展,在重大标准制定、标准符合性验证、标准中知识产权处置、产业推进以及标准化发展环境营造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通信》2006,(13):I0001-I0001
背景介绍:自2001年“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论坛”已成功召开了四届,每次参会人员均在300人以上。尤其2005年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等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论坛”,是通信领域位置服务产业与全球定位结合的具有权威和影响的盛会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激光显示技术“色彩艳、亮度高、色域宽、寿命长”等突出优势逐渐被业界认可,一批批新兴激光产业随之不断涌现,涉及的领域很广,几乎渗透各行各业。科学界预测,2015年,基于激光的光电子产业可能会取代传统电子产业,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激光技术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十二五”规划也将激光显示列为战略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子商情》2005,(10M):14-14
9月15日至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暨SuperMap GIS新产品发布会”在京举行。论坛以“地理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为主题,旨在交流和展示中国科学院涌现的以SuperMap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和产品。本次论坛是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主办、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地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  相似文献   

16.
刘启诚 《通信世界》2003,(23):59-59
2002年3月29日,在东进技术的“千人客户大会”上,东进技术率先向业界提出了“新通讯”概念。对于“新通讯”概念的内涵,东进技术常务副总经理贺建楠这样阐述,他表示,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应用环境中,“新通讯”也将沿着类似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轨迹前进,其开放的本质,将决定它自身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市场的细分会越来越清楚,不同的厂商将会专注于不同的领域,而以往由一家或几家公司提供专有、封闭通  相似文献   

17.
当安防产业热议“高清”、“智能分析”以及“双向”等高精尖技术时,我们是否可以静下心来,换个角度看问题,如何站在用户的角度改进易用性?  相似文献   

18.
日经电子报道,“显示器产业的下一个牵引力是什么?”,在4月11日~14日于长崎举办的国际会议——“GFPC——2007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合作伙伴峰会”(“Global FPD Partners Conference(GFPC)2007”)上成为了焦点。液晶面板全球顶级企业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执行副总裁昔俊亨指出:“如果只依靠现有技术,到2009年以后,显示器产业的增长将会放慢”。  相似文献   

19.
2005年8月31日注定要成为存储业界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行业领先的商用存储产品、方案和服务提供商浪潮存储发布了全新的技术和产品战略——“活性存储”。“它具备高度的产业前瞻性和清晰的技术路径,无疑已经站到了整个存储产业的前沿,它的提出必将对中国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中国存储产业进入一个技术标准整合的新时代。”业内专家指出。  相似文献   

20.
《通信世界》2004,(17):8-9
2004年是我国信息产业保持“十五”以来发展势头继续前进的关键一年,在年初的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提出了“从电信大国向电信强国转变”的目标,并针对这一目标向全国信息产业系统部署了全年的重点工作:不但要求电信运营企业、制造企业全面提升技术、业务、管理和机制创新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强指导与服务,为“由大到强”创造良好的环境。国际电联将2004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确定为“信息通信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与中国通信业“由大到强”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