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地下热水引起的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开采地下热水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温变化、地面沉降、热污染、有害成分污染等。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朱家玲  蔡义汉 《新能源》1995,17(6):27-30
地热尾水回灌作为一种处理手段和维持热储压力的一种方法,已在很多地热田有过实践,它对于开采第三系以上的热储层,控制地面沉降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低焓热储地热田研究了回灌的影响、回灌率、热储渗透率的分布,针对对井回灌开采供热系统做了理论分析,研究了回灌对维持热储压力的水平范围和冷峰面的作用,对井的合理井间距等,将对井模拟研究应用于天津地热田。  相似文献   

3.
以达西定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模拟地下含水层储能真实环境的实验平台和模拟程序.通过实验数据和模拟程序的拟合,模拟真实环境的地下含水层温度分布和水流运移;以及回灌热水在实验台中流动和传热情况,发现回灌水对含水层的直接影响区域较小,含水层中水的横向流动和传热较为缓慢;含水层中垂向流动和热传递很小,各层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地热资源开发速度的不断提高,有些地热田热储层的水位逐年下降,产生明显的开发效应,引起国内外地热同行的高度重视。地热水回灌能有效维持或恢复地热田的热储压力,对保持地热田的产热能力、稳定开采条件、预防因地热水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宁波市节水办负责对本市规划区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管理。自1986年开展工作以来,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展较快,成绩明显:(1)目前市区深井管理率达到100%;(2)地下水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年开采量由1986年以前的600万吨~9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200万吨左右,1996年为187万吨,是近年最低开采值,且有效地控制了困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3)地下水总体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年重复利用量达到350~45O万吨;(4)积极开展人工回灌,1995年回灌69万吨,1996年回灌89万吨,形成了以“冬灌夏用”为特色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良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的回灌及回灌后开采方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将有助于对水资源的时空再调度并达到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新疆温宿县台兰河流域地下水库为例,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构建了地下水流场数值模型,确定了回灌井及开采井、观测井的位置及回灌、回灌后开采方案,分析了HG1、HG2回灌井各自在全年回灌、汛期回灌时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指出汛期回灌效果最佳;通过比较无回灌、开采无回灌、开采回灌、回灌无开采四种情况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指出回灌后开采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显著,从而确定出HG1为最佳回灌井位。研究结果表明,摸清回灌及回灌后开采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将有利于台兰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优化调度。  相似文献   

7.
福州地下热水科学管理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福州地下热水开发R管理简况福州市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直至七十年代末,仍处于自发、分散、粗放型的小规模开发状态。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等的发展,福州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规模逐渐增大,到八十年代末,地下热水的开发达到高峰,热水供求矛盾也日趋严重,局部过于集中和过大的开采,已成为产生局部不良地质环境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规模开采的发展过程中,地下热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得到领导和专家的重视,1981年福州市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8.
资源评价与数值模拟在对井回灌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针对低焓热水型地热热储,分析了对井系统种类参数依赖的因素,关系以及相关程度,回灌率的选取,渗透率在含水层中三维分布情况对开采区域的影响,回灌对维持热储压力的水平范围和回灌冷水的影响程度,对井的合理井间距等,并针对兰庄地热田地热地质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特点,研究了该区的地热地质构造特性,地下资源储量,水资源补给可能性,评价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龙  马最良 《太阳能学报》2006,27(12):1219-1224
建立了单一介质承压含水层中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抽水和回灌引发的地下水渗流数学模型;利用叠加原理推导了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水渗流的理论解。通过分析理论解,从中得出稳态降深方程、稳态渗流速度方程、准稳态时间方程和理想井间距方程.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引发的地下水渗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稳态,并且理想井间距仪是含水层厚度和渗透系数比的函数。对于完整型的观测井不论位置如何,其平均降深均为0。  相似文献   

10.
斯文 《地热能》2007,(5):24-24
为有效保护地热资源,促进北京市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北京市地热管理处不断加强地热采暖回灌的管理,拟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地热回灌保护地热资源的通知》,对本市地热采暖单位明确提出了限期进行地热采暖尾水回灌的要求。用地热水供暖单位中的大多数均采用了“对井”回灌技术,供暖尾水实时回灌到同一热储层中,全市年回灌量近100万m^3。  相似文献   

11.
郭德政 《地热能》2006,(5):11-13
通过对西安工程技术学院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实例分析,证明通过采用梯级地热供暖的方法可以扩大原供暖面积,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采回灌井,通过回灌地热尾水,不但增加地热供暖面积,还有效控制地热井水位下降过快。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含水层储能水、热运移的基本理论与控制方程,针对地下咸水层储能过程中渗流溶液密度及粘滞性系数变化显著的特点,对现有的地下含水层储能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完善,建立地下咸水层耦合储能模型,探索不同储能模式下含水层温度场变化规律及阶段性热量运移特征。研究结果得到,采用地下原水与去离子水回灌时,在储热运行期与间歇停运期粗粉砂层中热作用半径变化率分别为0.272m/d、0.008m/d,0.348 m/d、-0.04 m/d。在储能阶段,伴随回灌溶液温度上升、盐度降低,地下水渗流速度上升,导致对流换热与热弥散效应增强;间歇阶段,则由于地下咸水与回灌溶液间盐度梯度增大,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回灌溶液温度场影响范围减弱。  相似文献   

13.
舟丹 《中外能源》2014,(5):85-85
<正>油砂的开采分为露天开采和原地开采。广泛采用的原地开采方法主要有:①循环蒸汽强化法(CSS);②蒸汽辅助重力排泄法(SAGD);③出砂冷采技术;④地下水平井注气体溶剂萃取技术(VAPEX);⑤井下就地催化改质开采技术;⑥水热裂解开采技术。国外的油砂分离技术主要有:热水洗法、溶剂萃取法和热解干馏法。根据油砂结构不同所用的分离方法不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天津地区地热地质背景、地热资源赋存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热回灌试验历程及目的,划分出回灌发展的4个阶段。并研究在不同热储层回灌水温度、压力、回灌方式对地层吸水能力的影响和回灌条件下热储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并对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参考资料。研究表明:在天津实施地热回灌开采是可行的,它对延长地热田的开发寿命、改善生存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冰岛Laugaland地热田热储回灌中水化学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化学动态观测是地热田动态监测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热储回灌过程中,通过地热田水化学动态观测,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见不利问题的发生。冰岛Laugaland地热田的示踪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开采井与回灌井之间水力联系密切。根据开采井的水化学动态资料,可以发现开采井中呈现明显的回灌水与“亲水”的混合迹象。基于水化学浓度质量平衡的计算结果表明,开采井中回灌水的平均回采率约为88.5%。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英国从素有"地下中央供热系统"之称的奔宁山脉中成功地开采出地热资源,并计划将该地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生态村。地下蓄水层中的热水源源不断地从钻孔中被泵到  相似文献   

17.
地热能利用     
地热能利用是指利用地下热能为人类服务。a)开发潜力较大的地热田一般出现在偏远的山区,它的可输送性比较低,故一般是使地热能就地转变成电能;b)直接向生产工艺流程供热;c)向生活设施供热,如地热采暖以及地热温室栽培等;d)农业用热,如土壤加温以及利用某些热水的肥效等;e)提取某些地热流体或热卤水中的矿物原料;f)医疗保健,这是人类最古老也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医疗方法。地热浴对治疗风湿病和皮肤病有特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地震勘探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煤炭开采地质调查中的重要方法。地震勘探技术在地下采空区探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中国采空区探测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在中国煤炭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保障采空探测技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程鉴基 《新能源》1995,17(9):14-17
本文根据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及其规律,结合典型的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地下热水的勘查与综合利用技术,指出地下热水的开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20.
天津基岩热储对井系统回灌与示踪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坤  朱家玲 《太阳能学报》2003,24(2):162-166
地热回灌效应,与热储构造关系密切。在WR45对井系统抽水试验中发现在回灌井和开采井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地质条件分析也显示在这两眼井之间热储层连通性较差。为了探明回灌井和生产井之间连通渠道,1998年至1999年冬季在WR45进行示踪剂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井中可监测示踪剂浓度主要与热储层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