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炉炼钢静态控制优化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光俊  梁本川 《炼钢》1999,15(4):25-28
对某钢厂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现场的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得出了控制终点钢水碳含量与终点钢水温度的氧耗增量与废钢增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并对方程进行了优化处理,获 得了转炉炼钢静态控制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转炉炼钢过程静态控制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增量多元回归方程,从而建立达到对冶炼终点进行控制目的的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模型,并通过采集到的某钢厂120 t转炉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转炉冶炼实际生产中耗氧情况的分析,建立回归转炉冶炼耗氧量的数学模型,得出影响转炉冶冶炼耗氧量的主要因素,预测和控制转炉冶炼耗氧量,以及提高回归精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出钢温度在转冶炼过程中的作用,二炼钢厂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补吹时间与钢水温度升高的关系,以及应用于生产实际中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转炉炼钢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无法用数学方程线性描述。人工神经网络因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处理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容错性,从而广泛应用于冶金过程中。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对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分析,指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转炉炼钢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转炉炼钢过程静态控制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喻淑仁 《炼钢》1995,(3):55-60
本文简要介绍了氧气转炉炼钢过程静态控制的基原理与功能,以及用于静态控制的理论型、统计型与经验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何平  刘浏  赵进宣 《钢铁研究》2012,40(6):22-26
为了提高转炉炼钢自动控制的水平,将理论法、增量计算法和神经元法相结合开发出了炼钢转炉综合智能型静态控制模型。在实际运行中对转炉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对增量模型参数进行实际数据修正,增加参考炉炉数,采用理论与经验模型防止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偏离等改进措施,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模型在转炉自动化炼钢实际生产中获...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Danieli Corus公司研究开发的自动化炼钢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及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300t转炉自动化炼钢技术的应用情况,在生产应用中,通过原辅料管理、提高基础数据精度、完善数据采集功能、优化动静态模型参数等,进一步提高了转炉炼钢过程和终点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0.
魏宝森 《材料与冶金学报》2012,11(3):157-159,170
分析了石灰石加入转炉后热分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特性以及分解过程中的渣化反应.阐述了石灰石应用于转炉炼钢的优越性:既可以部分替代石灰减少对石灰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平衡转炉富裕热量,减少其他降温料的使用量,为炼钢生产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11.
12.
对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转炉炼钢过程造成喷溅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控制喷溅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转炉炼钢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陶钧  谢书明  柴天佑 《钢铁》1999,34(8):69-72
综述了转炉炼钢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论述了现代转炉模型的特点,并对转炉自动化发展趋势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介绍本钢炼钢厂转炉系统改造的初步方案,通过采用转炉过程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计划、控制系统、使本钢炼钢厂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转炉炉壳变形及其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型转炉用镁碳砖炉衬后,炉壳温度可达470℃或更高,造成炉壳蠕变而变形。研究了转炉炉壳变形的状态及规律,分析了炉体机械应力、温度应力及膨胀应力。并通过蠕变实验预测炉壳的残余寿命。还介绍了改善及控制炉壳变形的整形技术和冷却技术。  相似文献   

16.
 转炉炼钢过程控制是转炉自动化控制的重要内容。介绍了转炉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目前常用的转炉冶炼控制方法,从自动化控制角度分类讨论了转炉冶炼过程中枪位、氧气流量和投料控制的特点,并结合转炉炼钢过程工艺控制的特点,对工艺控制的优化途径进行了论述。对转炉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蔡开科  孙彦辉  秦哲 《炼钢》2008,24(3):1-6
采用BOF-LF(VD)-CC流程生产的连铸坯的质量对最终产品性能有很大影响.文章就生产流程中转炉终点碳的控制、脱氧制度和夹杂物控制、钢水的成分和精炼渣成分的控制以及铸坯内部缺陷的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采用该流程生产合格质量的特殊用途中、高碳钢连铸坯要满足:钢的成分波动范围要窄,钢的洁净度要高(w(T.O)=20×10-6左右),铸坯内部中心区要致密(疏松、缩孔要小),铸坯中心元素(C、Mn、S、P)偏析要小.根据国内外厂家实际生产证明,在生产流程中采用合适的工艺技术完全可以达到上述要求,获得很好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