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海油气田目的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为致密含气砂岩储层,叠后地震属性刻画储层展布难度大,需利用叠前信息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研究了AVO储层预测原理和可行性,通过地震正演分析了含气性、孔隙度及砂岩厚度对AVO特征的影响,并总结截距和梯度等属性的变化规律,运用存储滤波技术一步完成-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工作,得到用于岩性预测的相对泊松比属性体。以西湖凹陷中南部某中深层致密砂岩气田为例,通过相对泊松比属性分析砂体的展布特征,优化水平井水平段的位置,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吻合较好,水平段实现了100%的砂岩钻遇率。结果表明,利用致密砂岩气的AVO特征、采用基于AVO属性的存储滤波技术可提高东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AVO 属性技术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测盐城凹陷含气砂岩的分布范围,利用AVO正演模拟和流体替换等工作取得本地区含气储层的AVO响应特征,并通过该地区关键产气井实际地震资料的AVO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再以Zoeppritz方程的Shuey近似表达式为基础,计算出P(截距)和G(梯度)等AVO属性,并通过PG属性进行含气储层的识别,刻画出该区含气砂岩横向和纵向展布特征,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AVO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与实际地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薄层调谐效应改变了地震AVO变化规律。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气区G圈闭内的A井SB21.0含气砂岩钻前烃类检测结论与钻后AVO模型正演研究结论不符,并且该区含水砂岩与含气砂岩的AVO地震响应特征相同。因此利用叠前道集判断储层流体性质出现误区,使B井钻探失利。为解决该区在应用AVO技术中存在的“陷阱”,利用不同频率范围的吸收与衰减引起的地震振幅差异,在G圈闭开展不同频带的分频AVO属性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分频AVO技术能有效地解决该区储层AVO响应井震不一致的问题。将这一技术应用于预测有利目标,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4.
叠前AVO技术在番禺天然气区的应用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番禺天然气区PY35—2圈闭面积大,受断层控制分为南块和北块。在该地区开展了地震储层含气性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叠前AVO属性能准确预测PY35—2圈闭南块绪层的含气性,这一点南块的验证井PY35-2-5井已经证实;而位于圈闭北块的验证井PY35-2-3井实钻结果表明圈闭北块含气砂岩的AV0特征与南块含气储层特征不一致。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南北块AVO响应特征,研究了储层泊松比及反射系数特征与AVO类型的对应性,从理论上分析落实了南北块含气砂岩的AVO特征。研究认为,番禺天然气区PY35—2圈闭的AVO特征存在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AVO技术在建南构造浅层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VO是在叠前CDP道集上分析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特征来识别岩性及预测油气的,是一项利用振幅信息研究岩性、识别油气的重要技术。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四川盆地建南构造建34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和上三叠统香溪组2个储层的AVO属性参数,珍珠冲段有2层共6m厚的含气砂岩,香溪组层段也有两层共33.2m厚的含气砂岩。通过分析建34井的资料作出珍珠冲段和香溪组层段含气砂岩顶面反射振幅与偏移距之间的关系图和有关AVO属性参数的交会图,研究了2个储层的AVO异常地质属性特征,得出了该区浅层气具有Ⅰ类砂岩类型,即正的AVO截距P和负的AVO斜率G且油气储层顶部的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地震资料的AVO反演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珍珠冲段和香溪组2个砂岩储层顶部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对于采用AVO方法进行储层预测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AVO检测方法在广安气田须六段气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楚储层含流体性质、指导四川盆地广安气田开发井位的部署,在已钻井储层岩石物理分析和模型正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近、远道叠加剖面振幅变化特征的对比和叠前道集分析,结合AVO属性反演剖面,总结出了广安气田上三叠统须六段储层含气的典型特征:①低密度和低泊松比;②在共中心点道集上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增强;③远道叠加剖面上的振幅明显比近道振幅强;④AVO属性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并预测出上述地区的气水分布关系,指出了该区的天然气富集区带,经多批开发井钻探结果证实,该方法对须六段气层及气水层分布的预测符合率在80%以上,为指导下一步开发井(特别是水平井)的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河道砂岩含气储层受高温高压和强非均质性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导致其AVO地震响应特征类型多变,利用常规的P(AVO拟合截距)、G(AVO拟合斜率)、P×G、P+G等属性已不能有效识别该区储层的含气范围,亟待寻找适合该地区的、有效的储层含气性检测方法。为此,通过基于Shuey近似公式的单井AVO正演模拟技术和基于蒙特卡洛随机正演的AVO模拟技术,探讨了该区含气储层的AVO类型和含气性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含气砂岩表现为第Ⅰ、第Ⅲ、第Ⅳ等3类AVO地震响应特征;然后提出采用标量泊松比反射率属性作为该区含气性检测的敏感属性因子,并模拟计算出了标定系数,进而得到了新的储层含气性检测方法。现场应用效果表明:1新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相吻合;2新方法的运用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P、G、P×G、P+G等流体敏感属性因子;3有效应用新方法的关键在于储层AVO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敏感参数筛选和标定系数计算。结论认为,新方法在该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AVO研究方法已从早先通过对CRP道集的观察定性确定含气储层发展到定量的AVO属性异常分析,最常规的判断含气储层的方法是利用AVO截距和斜率的变化。由于裂缝的出现也会引起AVO截距和斜率的变化,那么AVO截距和斜率所表现出的变化到底是由于流体的影响还是因为裂缝的出现而导致的呢?通过对川东北宣汉地区毛坝1井、毛坝2井和川岳83井深化AVO正演模型研究来寻找充分表现AVO属性参数与含气性相一致的表现形式,从而选择合适的参数指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含气特征。模型研究发现通过对AVO属性参数的变换处理,采用AVO属性变化参数交会图能很好地反映含气储层与非含气储层之间的差异,通过此项的研究形成了川东北地区三维AVO属性直接指示油气的快捷方式。  相似文献   

9.
杭锦旗锦58井区主要目的层属于低孔、低渗致密碎屑岩储层,气层分布不均匀,且纵波阻抗叠置,常规的叠后储层及含气性预测方法难以有效满足勘探开发需求。在测井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叠前CRP道集中的偏移距信息,通过对典型单井进行AVO特征分析,优选气层发育的敏感AVO属性,从而定性刻画气层发育的有利区;同时开展横波预测及多参数岩石物理分析,通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实现定量预测储层含气性。结合已钻井分析验证,AVO技术在该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降低了叠后预测方法的多解性,进一步提高了含气性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A气田ZJ210气层为珠江组SB21层序界面之上的深水浊积水道化朵叶体砂岩,储层物性好。砂岩含气后表现为明显的亮点特征和第3类AVO异常。位于A气田北断层下降盘的E构造的ZJ210层由于没有亮点显示,一直被认为不含气。经过岩石物理分析认为,当砂岩储层埋深(从海底算起)超过2000m时,应用纵波阻抗无法识别储层及含气性,进而提出利用密度识别储层、λρ属性及第2类AVO异常识别含气性的新观点,并明确λρ小于25GPa·g/cm3为该区含气砂岩识别的量板值。针对深水区钻井少,建模低频缺失的特点,还利用地震速度体与井数据联合建立反演初始模型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初始模型低频缺失的问题,并通过叠前反演、AVO综合分析,预测E构造ZJ210层有较高含气性,且得到钻探证实。  相似文献   

11.
根据凝析气井生产系统分析方法,可以认识到正常发挥气井产能的极限管径;根据凝析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和油管携水曲线的分析,认识到井筒出现积液的极限管径。综合考虑以上两点,便得到凝析气井合理油管直径,从而建立了既考虑凝析气井流体相态变化的特点,也考虑地层能量的供给能力、井筒举升能力和井筒携液能力的合理油管直径计算方法,能更好地指导凝析气井的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该方法,对WD7井合理管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WD7井的合理管径应为Φ50.8 mm。  相似文献   

12.
B国Syl气田地质结构复杂,在已布的21口井中,钻井过程中卡钻9口井,报废7口井,出现各种复杂23次。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Syl气田,B国国家天然气田有限公司与中石化合作,在Syl气田布井4口,Syl25井是合作的第一口井。Syl25井设计井深3 200 m,实际完钻井深3 560 m。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优选不同体系以应对不同开次地层。施工过程中,通过适当提高膨润土含量和抑制能力,避免粉砂岩钻进振动筛大量跑浆问题;保持良好的流型冲刷井壁,并辅以工程划眼,克服了Syl区块砂岩段的瞬间小井眼问题;选用胺基聚醇钻井液体系应对Syl区块四开井段井壁稳定问题。在设计基础上,配合钻井、地质加深钻进至3 560 m,钻探开发了3 200~3 560 m井段,该井段是B国钻井史上从未钻探地层,获得了该井段地质岩性资料,并在该井段额外发现7套高产气层,完钻测试收获日产量为6.4×105 m3/d的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普遍含气,95%的探井钻到气层,已经压裂作业试气70%探井达不到工业标准。造成绝大多数探井低产的原因是伴随钻井和压裂所产生的水锁伤害,故120口压裂求产井70%低产实际上是水锁伤害后的产量。通过对8口老井进行重新求产试验,证明年限3年半以上的老井均能大幅度增产。同时还有2个直接成果:167井增产后该区已提交100×108m3天然气探明储量;5年前开钻的召探1井,由当时1.14×104m3低产变成今天日产7.7×104m3,相当于将气田边界向北推进50~60km,意义重大。由此预计120口老井70%能达到工业标准,该项目再用6个月可完成70口老井重新求产,预计可提交1000×108m3控制储量。上述试验结果也同样反应上古生界储层规律,若能搞分压合采,既保护下古生界气层,又能打开上古生界气层,这样280口探井的经济效益则相当可观。在对鄂尔多斯深盆气进行4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长庆气田勘探前景———实现世界级特大气田(探明储量大于2×1012m3)的目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王平  胡辉  雷文武 《钻采工艺》2000,23(5):39-41
马井气田是于1997年底发现的新气田,至今已完钻15口井,12口井获工业气流,该气田试采过程中马蓬3井,马蓬7井产水,川马601井,马蓬2井产少量凝析油,川马602井产少量水及凝析油。根据该气田一年来的试采特征及该地区储层低孔,低渗透及地层水区域分布的特点,提出了该气田勘探过程中的布井井位及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技术,气层改造加砂压裂技术以及开发过程中的防砂堵砂技术,泡沫排水技术。这些开发技术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气井的生产能力,增大了气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哈得逊油田HD1-7H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探区哈得逊油田采用钻双台阶水平井开发薄油层,效果十分明显。通过HD1-7H井薄油层的钻井实践,对于如何克服哈得逊地区水平井钻井难点,加快钻井速度,提高油层穿透率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可用于指导此类型井的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复合桥塞分段压裂是国内页岩气井的主要开发方式,由于页岩气井快优钻井造成的井眼轨迹及井深结构的特殊性、钻塞结束后井筒内残留部分桥塞碎屑、水平段多相流的复杂性等,常规产出剖面测井技术难以满足页岩气井的测试要求。针对页岩气井数量众多,钻塞后井筒金属碎屑较多的特性,测井前利用强磁打捞器进行打捞兼通井以提高施工成功率,采用连续油管内穿光纤并下挂流体扫描成像测井仪FSI 的工艺进行产气剖面测井,能得到较真实的产气产液剖面、各射孔簇产气产液贡献,可以有效评价各级压裂效果。连续油管光纤测井方法在页岩气井中的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发展,延长油田于2013年钻成了一口大偏移距的水平井——延页平3井。通过优化井身结构、加强井眼轨迹控制、优选钻头和钻具组合、采用全油基钻井液及漂浮下套管固井技术,钻井过程中未发生复杂情况,且套管一次性下放到位。该井钻井周期比设计缩短7 d,全井平均机械钻速达4.91 m/h,水平段平均钻速达13.16 m/h。该井的钻完井技术可以在陆相页岩气开发中进行推广使用,并对国内其他地区大偏移距页岩气水平井的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平井技术在苏里格气田低渗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岩性气藏,单井产量低,建井数量多,直井开发经济效益较差。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益,长庆油田转换开发方式,开展"三低"气田水平井开发技术攻关。2008-2009年,苏里格气田加大水平井开发试验力度,完钻10口水平井,投产8口,初步形成了水平井井位优选和随钻地质导向、钻井提速及储层改造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苏里格气田水平井规模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项目区位于晋城无烟煤集团寺河煤矿预备采煤区,地面上已钻煤层气井100口。通过对该项目煤层气井区块地质情况、煤层性质、水力压裂施工入井材料以及施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晋城无烟煤煤层气井压裂施工的工艺技术。该项目100口井的压裂施工,加砂率达100%的占压裂总井数的94.9%,加砂率少于90%的只有2口井。压裂施工后有11口井自喷,排采后平均单井产量超过3 000 m3,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油气钻探过程中,地层压力预测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对于科学探索井,精确的地层压力预测能够为钻井液密度选择、钻井参数优化和井身结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渤海某科学探索井的地震资料,以及周边区块已钻井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分析,得出了科学探索井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坍塌压力及漏失压力剖面,建立了合理的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地层压力预测结果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很好地指导了该科学探索井的钻完井施工,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