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为研究裂隙对岩体冲击韧性及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以及裂隙岩体在高应变率下的动态破坏特征,采用摆锤式冲击实验机对裂隙及完整岩体进行了不同冲击速度、不同裂隙条件下的冲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长度相同的完整试件而言,试件直径越大,即试件体积越大,试件破碎就越充分,断面也越不规整;试件中的裂隙长度越长,试件破坏时的吸收功就越小,冲击韧性也越小,试件吸收功和冲击韧性随裂隙长度的增加而减小;试件裂隙角度越大,试件破坏断面就越不规整,试件破坏后的块度也越不均匀,试件吸收功和冲击韧性随裂隙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裂隙岩体非线性流变性态与裂隙损伤扩展过程的相互关系。文中通过裂隙损伤的流变断裂过程分析,推求具损伤演化耦合效应的岩体非线性流变状态方程,并与宏观唯象流变状态方程相比较,以寻求岩体非线性流变参数与裂隙损伤演化率的关系。最后,用某地下厂房原位试验洞的实测位移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7.
由于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如何重构含裂隙网络的物理模型试件是岩石力学试验研究面临的难题之一。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制备方法。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加载过程进行非接触式全场变形测量,并引入应变场方差这一指标,定量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破坏演化规律及前兆异常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可实现裂隙岩体的复杂物理模型重构。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的变形破坏过程类似于真实裂隙岩体,可划分为压密、弹性变形、裂纹扩展以及峰后阶段,其应力-应变曲线出现峰后多台阶式跌落特征。综合强度参数、峰后力学特征和试验过程中块体弹射现象来看,制备的3D打印试件可用于模拟裂隙硬岩。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可实现裂隙岩体变形场的动态捕捉,其变形破坏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加载过程中应变场方差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初始分异、稳定分异、加速分异以及加加速分异阶段。应变场方差在新生裂纹萌生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在进入不稳定裂纹扩展阶段后呈现为陡增趋势,可视为两个前兆点。研究成果可为复杂裂隙岩体的物理重构以及失稳预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9.
10.
裂隙岩体在岩石工程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对裂隙岩石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从应力-应变关系,强度特性及声发射等方面,对岩体在卸荷条件下变形破坏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603靶板抗EFP侵彻等效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EFP对有限厚45#碳钢靶和有限厚603靶板侵彻的脉冲X光摄影试验及靶后破片回收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EFP对有限厚45#碳钢靶和有限厚603靶板的侵彻规律,进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获得了EFP对有限厚45#碳钢靶和有限厚603靶板的极限穿透速度。利用极限穿透速度相等条件,获得了45#碳钢板与603靶板的等效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条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的最优化条件,于2008年夏季与冬季在北京市进行了关于优化环形溶蚀器涂渍溶液浓度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为保障大气中酸碱性气体的去除效率达到95%以上,环形溶蚀器中柠檬酸涂渍溶液的优化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6%与3%;环形溶蚀器中碳酸钠涂渍溶液的优化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2%与4%。讨论说明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利用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采样前,确定环形溶蚀器涂层溶液优化浓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5年10月20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和邯郸地区进行的一次飞机探测资料,初步分析了石家庄和邯郸上空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粒径、粒子谱垂直分布特征,对石家庄与邯郸之间的水平飞行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石家庄、邯郸的气溶胶粒子谱进行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各高度层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基本上都是石家庄高于邯郸,各高度层粒子平均直径基本上都是石家庄低于邯郸。两地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粒子平均直径随高度的分布有不同特点。石家庄、邯郸气溶胶粒子谱谱型,低层相似,基本都是单调下降,高层粒子谱谱型为多峰型。3100m高度层粒子数浓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城市附近上空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相对较大,郊县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相对较小。随着高度增加,粒子数浓度减小,水平方向的绝对变化越来越小。利用幂函数N(D)=AD-B可以对不同高度气溶胶粒子谱进行较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15.
气溶胶吸湿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近30年来国内外对气溶胶吸湿性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研究结果,并分析影响气溶胶吸湿性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介绍加湿串联差分迁移分析仪(H-TDMA)在过去的25年研究中被广泛用来进行细粒子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湿特性试验。通过试验发现:不同成分气溶胶吸湿生长情况不同;无机水溶性气溶胶一般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而有机组分对气溶胶吸湿性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在大气环境测量中,发现来自生物质燃烧的气溶胶在相对湿度大于80%时出现单峰及双峰,在城市区域观察到多峰现象,这说明由于混合状态不同以及组分不同将导致气溶胶吸湿长大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计算分析了10.6μm波长远红外激光辐射在不同能见度条件下的大气气溶胶中水平传输的衰减系数、有效传输距离以及斜程传输时的透过率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远红外激光辐射在1.0g/m3的高浓度酸雾和油雾气溶胶中的传输能力。根据Mie理论计算了直径为0.5~40μm的水溶性大气气溶胶和尘状气溶胶粒子对10.6μm激光的散射效率因子、吸收效率因子和消光效率因子。结果表明:气溶胶的消光系数越大、大气能见度越低,大气气溶胶对远红外激光辐射的衰减越严重;在1.0g/m3的高浓度酸雾和油雾气溶胶中远红外激光辐射的有效传输距离只有20~50m。水溶性大气气溶胶和尘状气溶胶粒子对10.6μm激光辐射的衰减机理基本相同,其中散射作用居于主导地位并且平均直径大于5μm的气溶胶粒子对10.6μm远红外激光辐射具有显著的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