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10)
该文通过解读黄宾虹太极笔法图,探寻其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整合过程及对笔墨语言表现之见解。黄宾虹借书法之笔法,打破笔墨传统程式,并顺应笔墨对中国画技法的发展规律,将"一波三折"书法的语汇导入中国画的具体画法,为笔墨表现提供了新的改革动力,完成了从传统中国文化内部破解中国画现代发展与创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8)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它具有精神意义和文化符号性,同时也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手段而不断发展。中国画的一切审美评价与审美思维都是围绕笔墨而展开的,笔墨就是中国画的语言。抛开笔墨说中国画,就好比抛开刀刃说锋利一样,是不可能的。笔墨是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首要特征。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所以评画必然涉及笔墨。文章从笔墨的发展过程、笔与墨的关系、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和笔墨应随当代四个方面谈谈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2)
关于中国画底线的论战从20世纪就已经拉开帷幕,主要是以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张仃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为焦点而掀起的一场激烈的辩论。主要争论内容围绕笔墨是否是中国画的底线展开,这等于给中国画下了一个假定——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但如果是这样,未免显得过于狭隘了。对于中国画而言,向前发展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有无底线,中国画始终处在探索中,不可能因为有无底线的问题而停止实践和创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文章分两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假设中国画没有底线,第二部分假设中国画有底线,最后指出并非一定要说明底线究竟是什么,在中国画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什么样的作品属于中国画,只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自然会有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4)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身份的重要标志。笔墨作为概念是由五代时期的荆浩首先提出的,经过不断发展,一直到明清时期,成为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形式,它的理论已相对成熟。受晚明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笔墨实践的共同作用下,笔墨理论得以提出并已上升到艺术创造的层面。继而前有徐渭等人的笔墨实践,后有董其昌对笔墨理论进行总结,这些共同推动了明清时期乃至中国绘画的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4)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代表,我国的传统绘画大都在宣纸上创作。由于人们对于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在艺术、技法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为了传承与发展中国画,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画的绘画技能,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文章探究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分析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7)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观念不断更新,新的笔墨语言形式也不断出现。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具有时代的笔墨语言,一切符合形神兼备和画面艺术追求的新技法,都赋予笔墨新的内涵,凝结着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田亮 《现代装饰》2014,(11):185
在这个西学东渐的时代里,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画进一步发展的焦点,故而对它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怎样认知了解传统的笔墨之道,怎样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在目前这个中国画的发展之中的关键作用,又该怎样去丰富并拓展它,确保他能够更好地发展,因此进行有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1)
石粉画从日本画中脱胎而来,以传统中国画的"立骨""立线"及写意精神为创作理念,以"六法"中的"骨法用笔"为绘制法则,并且实现了从使用工具、材料到操作感觉、表现技法、创作理念的转型,表现出其笔墨效果。石粉画的一系列转型是日本画创新实践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也是国内基于传统中国画笔墨表现的创新。文章就石粉画笔墨表现的转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1)
以往的中国画教育注重"术"的修炼,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美术中的人文精神日益缺失,这对于新形势下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势态如果不断延续下去,会削弱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文化,导致审美品位的苍白与空洞。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1)
在这个西学东渐的时代里,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画进一步发展的焦点,故而对它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怎样认知了解传统的笔墨之道,怎样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在目前这个中国画的发展之中的关键作用,又该怎样去丰富并拓展它,确保他能够更好地发展,因此进行有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将中华文化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中国画就是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国画的核心是笔墨的运用,充分解析笔墨语言,才能理解中国画。  相似文献   

12.
李元成 《现代装饰》2015,(1):162-163
中国画讲究以"线"为造型的表现形式,素描的介入在造型上给中国画人物画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也带动了中国画画法上的变化,现代的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有了更加的进步和新的特点。从画面整体需要和形象本身最适合运用表达的笔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主题更加生动、宏伟壮观。中国画是在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各种形象,它主要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当笔落在宣纸上必有笔触和痕迹,画家最初是用毛笔去塑造各种形象。这种笔触与痕迹就慢慢形成了笔法笔墨。宋代很多画家画的人物画是以大写意的用笔用墨描绘人物,他们的水墨人物画是在追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4)
中国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瑰宝。而在中国画创作中,笔墨无疑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艺术家,都喜欢通过笔墨抒发情感。该文针对传统笔墨文化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希望展现笔墨文化独有的内涵,帮助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传统笔墨文化元素以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
<正>中国画讲究以"线"为造型的表现形式,素描的介入在造型上给中国画人物画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也带动了中国画画法上的变化,现代的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有了更加的进步和新的特点。从画面整体需要和形象本身最适合运用表达的笔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主题更加生动、宏伟壮观。中国画是在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各种形象,它主要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当笔落在宣纸上必有笔触和痕迹,画家最初是用毛笔去塑造各种形象。这种笔触与痕迹就慢慢形成了笔法笔墨。宋代很多画家画的人物画是以大写意的用笔用墨描绘人物,他们的水墨人物画是在追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画讲究笔墨,这是古今不争的事实。在书画创作中如何用好笔墨,首先应该对笔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前我们依据黄宾虹"五笔七墨"浅谈了用笔,下面就以"七墨"作为依据,浅谈一下绘画中之用墨。中国画多以线造型,以墨晕染,笔墨相互依存。虽然墨法受制于笔法,即"墨法之妙全从笔出",但是不善用墨也是不行的。黄宾虹道出了笔与墨的相依关系:"论用墨者,固非兼言用笔无以明之,而言墨法者,不能详用墨之要,亦不足明斯旨也。"王维《山水诀》开篇即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9)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的精髓,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特征及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文章对中国画的笔墨内涵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画展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9)
文章以"四王"和"四僧"的绘画笔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探讨其不同的笔墨趣味,认为"四僧"讲究"笔在意先",运笔以神;"四王"刻意追求笔墨的老到,也值得我们肯定。究其根源,这是"四王"与"四僧"在绘画表现方式上的不同,两者都是中国画艺术的优秀表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1)
传统中国画自魏晋萌芽以来,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至元代已经成熟,笔墨的表现和画面的处理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明清时期,山水画的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笔墨更加肆意,但依然处在传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框架里面。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画家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倾向。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和笔墨积淀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保持本民族文化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传统山水画的当代改造,既保持中国画特有的写意性、诗意性等特点,又使画面富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将是当代中国画的一条表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7)
笔墨是中国文化的艺术语言体系。在一幅中国画中,笔墨是否用得精彩是评价这幅画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黄宾虹先生是历代山水画家中把笔墨语言发挥到极致的杰出者,他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的意境,创造了浑厚华滋的艺术新境界。他经过不断努力研究与探索,最终将中国画推向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使得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为后人学习中国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16)
很多人喜欢中国画作品,想学、爱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该文结合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部分观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中国画欣赏的角度、方法,观其构图、赏其笔墨、体其气韵,也就能体会中国画中的意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