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Planning》2019,(30):290-291
北朝关中承载了中国历史从动荡走向统一的历史变化,具有控扼丝路腹地枢纽,连接贯通凉州、云冈、龙门三大佛教艺术模式,以及延续六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独特地位。造像碑是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在形式上追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是宗教艺术在除石窟寺以外出现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佛教艺术不断发展中与中国本土艺术相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北朝关中造像碑艺术中的狮形图像,来探讨造像碑图像艺术元素中所呈现出的丝路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5)
安岳石窟摩崖石刻造像题材内容丰富,规模恢弘,技艺精湛,雕刻水平卓越,匠心独运,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安岳石窟造像始于南朝梁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唐、宋两代近400年的时间是其造像的鼎盛时期。毗卢洞的紫竹观音像是安岳石窟北宋时期之精品雕像,被誉为"东方美神"。文章通过对紫竹观音像的造像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其和其他石窟造像特征的差异,对比学习紫竹观音像艺术特征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6)
石鹅咀摩崖造像为高浮雕单体造像,凿刻年代不详,除了色彩外,整个造像保存较为完好。该造像对于研究贵州、四川两地造像艺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中荟 《城市住宅》2021,28(6):20-23
瑞岩弥勒造像整体保护的目标是保护遗产的多元价值、延续保护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留住遗产地历史"印象".在宋元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研究背景下,从遗产价值认知、遗产构成要素之间的环境格局关系、社会关系、空间景观关系、功能关系维护等方面入手,探索与实践整体保护理论,以延续要素关系为保护工作的核心,制定保护区划及长期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尊,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其中宝顶山、北山摩崖石刻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转轮藏经洞"是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其中有6尊佛像,个个性格鲜明,精美绝伦。宝顶山圆觉洞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和巨型组雕,宛如世俗生活画卷,是不同于中国其他石窟的显著特点。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媲美,是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际崛起的大型摩崖造像群。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的道教造像对我国现阶段道教造像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是针对道教造像的理论研究、归纳了关中地区道教造像的历史发展情况、、关中地区道教造像在我国道教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三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最后,对道教造像艺术特点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了目前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安岳石窟作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是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宝库晚期的代表之作,有其独特之处。文章选择了安岳石窟造像中的典型造像加以分析、论述,探索其艺术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
绵阳处于川陕交通要道,是川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缓冲的一个重镇,所以在历史上特别是文化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绵阳雕塑造像在川内虽然算不上蔚为壮观,但其零散而又丰富的造像正可以说明其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地位。碧水寺造像是佛教造像,西山观造像是道教造像,两者造像时间虽然稍有差距,但都是以唐代为中心。对这两处造像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了解隋唐时期绵阳地区宗教艺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造像最初修建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时代,于1162年完成,历时250余年,被誉东方艺术的明珠。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突出,并且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为特色,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个高峰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
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其造型特征,审美情趣,社会风俗都随着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发生着改变,龙门石窟的造像兴于北魏,盛于隋唐。本文对龙门石窟造像的基本情况及龙门石窟与佛教文化等进行简要的概述,通过对当时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北魏与唐代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旨在探讨龙门石窟北魏与唐代佛像造像特征及其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造像是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它的主要手法有雕刻、雕塑、还有绘画为主,造像体系的形成受到了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影响。这篇文章依据宋元造像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宋元礼制造像,主要的线索是宋元的人像,对宋元造像的基本状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宋元时期造像的艺术风格。中国造像通过祖先祭祀的方式渗透到生活或生产的各个领域是受到了"慎终追远"的文化观念的指导。宋代时候造像的重心放在了道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2,(5):58-63
《云冈石窟11窟五十四人造像题记》铭刻于太和七年(483年),是云冈石窟最早的造像题记和开凿年代较早的民间工程,也是云冈石窟铭文字数最多、载录内容最为翔,实且保存状况相对良好的铭记。该造像题记具有突出的文学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在北魏平城佛教寺塔铭刻书迹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0)
该文主要研究大足宋代观音造像的数字化修复途径,落脚点在于对修复过程的探索,修复途径主要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希望通过该研究实现石窟建模的标准性和真实性,为石刻造像的数字化修复提供参考。此外,通过大足观音造像软件开发与应用,实现数字化修复的有效宣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和石窟艺术考古工作的深度开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0)
文章试图从造型审美研究的角度分析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构图布局和造型手法等艺术风格问题,探讨孔望山摩崖造像古代艺术的现代传承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寺庙中的宗教造像彩塑是中国泥塑的一个极其重品,原18尊,现尚存9尊,罗汉比例适度,衣褶线条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流畅,富有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细节刻划极精,是中国块瑰宝。罗汉塑像中的精品。1、彩塑宗教造像的兴起3、宋辽时期的彩塑艺术中国的宗教造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8)
佛教造像如佛教壁画一样,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宣传品,是广大信徒膜拜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教义的简单载体。在我国众多的石窟佛教造像遗存中,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宗教文化艺术成就的佛像造型佳作个案甚多,但笔者认为尤以中国化的观音菩萨造像最为典型且深入人心。再次途经大足石刻,笔者又一次被其独特的艺术造型魅力感染,所以文章单从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型切入,略谈自己在观摩赏析过程中的视觉认知感受。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2)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一个繁华的文化大舞台。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均有造像。文章以陕西存留至今的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彬县大佛寺石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19)
军事历史题材是全(半)景画常见的题材,近百年的全(半)景画中有很大的比例是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不但军事历史题材本身具有永恒意义,而且全(半)景画给艺术家提供了表现宏大场面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广受艺术界和广大公众的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具有很多独特的审美特征,这将注定它在今后的社会中发挥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司里山摩崖造像是珍贵的文物,因自然及人为因素遭受严重破坏,为解决这种不可逆的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恰当的保护措施。同时,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司里山的历史文化,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司里山适度开发也需提上日程。该文通过实地调研及优秀案例分析,从摩崖造像、破损山体、遗留建筑、植被、水系五个方面探讨司里山保护性开发对策,提出"保护、整治、文化性为主,开发、改造、景观性为辅"的设计理念,并提出明确的设计研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4,(6)
时下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学科发展迅猛,建筑设计与服装同作为视觉艺术表达形式的一种相互影响。在佛教文化传播过程中,建筑造像艺术深深影响着魏晋服饰的设计风格和走势,可见这两门设计艺术共同积淀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本文主要从石窟建筑艺术、造像设计、衣着装扮等内容探析魏晋时期佛教建筑风靡对服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