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高星忠 《电信科学》1990,6(6):14-18
本文概述了用户电报在电报通信和国际电报通信中所占的地位,介绍了国外与国内用户电报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文中还根据我国在发展用户电报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2Mb/s码流中的通信勤务位传输数据和电报的方法.详述了数据、插入设备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以及主要技术指标,通过该设备在邮电通信中的应用实例,阐述了该设备应用于县乡之间数据通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电报分组服务器均为单机系统的实际情况,本文介绍了一种应急处理席设备。该设备在电报交换系统出现不可恢复性故障的情况下,能保证所交换的重要数据不丢失。文章对其硬件环境和软件模块作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4.
王可 《现代传输》2006,32(3):46-47
电信是指利用电报、电话、传真、无线电设备和互联网络等手段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1844年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为了使电报发挥更大的作用,欧洲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为了顺利实现国际电报通信,1865年3月,上述两组织合并成“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同年5月17日,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并宣告国际电报联盟正式成立。随着电话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国际电报联盟的职权不断扩大。1906年,德、英、法、美、  相似文献   

5.
邓忠礼 《数字通信》2001,(4):100-101
当今,“数字化”已风靡全球。很多产品和技术都以冠上“数字”二字为新潮。在通信领域也不例外。100多年来,人类的通信经历了由数字──模拟──数字这样一个历程。这是哲学上“否定之否定”原理在通信发展史上的印证。不过应该指出,这后一个“数字”,即20世纪后期出现在通信领域的从“模拟”向“数字”的过渡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说它是一场“革命”也并不过分,因为它预示着一个新的通信时代的到来。电报─—早期的数字通信 在上一世纪,人们发明了电报,从而开创了一个用电来传送信息的时…  相似文献   

6.
简要叙述电报音频接口的优点;它在我国的试用概况,以及这种接口的基本原理,信号频率,阻抗,电平,发报畸变和收报改正力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通信》2006,(4):93-93
近日,美国西部联盟公司宣布,停止电报业务。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该公司是在互联网上公布这个消息的。而互联网这一高科技通信手段恰恰就是导致电报“退场”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西部联盟公司透露,最后10份电报的内容包括生日祝福、对死的哀悼和一次紧急事件通知。其中,不少发电报的人并非忠实的电报拥趸,是冲着“发出美国历史上最后一封电报”而来的。美国西部联盟公司创建于1855年,当时电报是先进、流行的通讯手段,该公司也是美国最后一个提供电报服务的公司。  相似文献   

8.
武力 《通信工程》1994,(3):15-16
微波接力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质最高、投资省、建设速度快、上下话路方便等优点,可以高质晕的传送多路电话、电视、传真、电报等多种业务。近几年来,微波接力通信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全国的各大、中、小城市,目前,:是我国长途通信的主要传输子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学博 《通信世界》2008,(48):47-47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电报由于自身优势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期,电报的出现解决了远距离、及时信息传递的问题。电报可以说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网络拓扑结构和业务实施两方面论述了用Internet承载公众电报通信业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我国民航通信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芳  王建国 《通信世界》2002,(25):39-39
我国民航电报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随着民航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国际民航有关部门正在研发新的航行系统。我国民航电报系统经历了无线(当时近距离采用的是有线)、有线以及无线和有线混合使用三个阶段。从电报信息的传递方式来看,前两个阶段的代表分别是莫尔斯电码和自动转报。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民航电报系统将不断采用新的技术,逐渐形成包含多种传输媒介如卫星、DDN等为基础在功能上具备多网合一的共享信息资源网。  相似文献   

12.
闲话书信     
韩笑 《通信世界》2008,(48):46-46
电报、初装费、寻呼、大哥大……它们曾经辉煌灿烂,曾经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新力量的不断涌现,它们或者日渐黯淡,或者完美谢幕,成为尘封的符号,记录着通信历史长河中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13.
《通信电源技术》2006,23(3):4-4
1 ITU和世界电信日 为了顺利实现国际电报通信,1865年5月17日,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国际电报公约》,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ITU)也宣告成立。随着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应用与发展,人类从此进入了电信时代,因此国际电报联盟于193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正式更名为“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为了纪念国际电信联盟的成立,强调电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国际电信联盟在1969年第二十四届行政理事会上,决定把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  相似文献   

14.
国内资讯     
《通信世界》2004,(25):76-77
中兴通讯承建孟加拉全国交换网日前,中兴通讯与孟加拉国国有电信运营商——孟加拉电报电话公司签订固网交换机合同,将为其固网通信项目提供ZXJ10固定交换机等设备。该项目基本覆盖了孟加拉国全部市场,建成后将为该国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服务。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兴通讯已成为孟加拉国国家电信固网建设的主要合作伙伴。凭借丰富的通信网络建设经验,专业化、客户化的服务,中兴通讯已成为全球固网通信建设的主力军。中兴ZXJ10数字程控交换设备作为其最先进的主力机型之一,以组网灵活、业务丰富、可靠性强、集成度高、容量超大等优势获得各国…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国际电信联盟于1865年5月17日成立而每年举办的世界电信日,已引起人们对国际电联的工作和对全球通信的各种重大挑战的关注。从电报流行的岁月到空间时代的通信,直至跨入如今的网络时代,国际电联一直在为连通世界发挥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智能用户电报(Teletex)是70年代后期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性非话通信业务,它是在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 Terminal)的设备存储器之间,经公用通信网(公用电话网、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以2400 b/s 以上的较高传输速率,自动传输和交换文件。智能用户电报终端安装在用户办公室中。通信时,由主叫用户终端发出呼叫,经过公用通信网自动接通被叫用户终端,然后由两个用户直接在终端上进行通信,发送和接收文件。在智能用户电报终端上接收文电不需要用户干预,是自动接收的。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已为智能用户电报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因此,这种业务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自动的国际通信。  相似文献   

17.
1950年12月12日 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 1958年9月27日 我国最早的综合通信枢纽大楼——北京电报大楼建成,这是中国的第一座综合通信枢纽大楼,也是建国初期的原邮电部办公所在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电报交换平台软件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介绍,以及对其逻辑框图,用户数据的生成和系统异常处理等的说明,全面介绍了电报交换平台软件系统。另外,还对电报交换平台所采用的操作系统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交换方式和网络拓扑结构两个方面,对电报交换和分组交换进行比较,从理论上说明利用公用分组网传输公众电报的可行性;由于取业务规程的特殊性,最后还从电报业务的角度对其可行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电报/传真分集器LS-CT/8的系统结构、功能特性及部分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原理。LS-CT/8整个系统由电报分集、终端操作和传处理3大部分组成。以研华工控机为基础的硬件开发设计,加之功能完善、实时行强的电报/传真处理软件,突出敢LS-CT/8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易于推广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