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硫化碱市场与生产技术浅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2003年l~7月中国硫化碱主要生产企业产量和1998~2002年中国硫化碱产需量统计,对中国硫化碱市场进行了产需预测。综述了中国硫化碱生产技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中国硫化碱主要专利技术状况。指出了中国硫化碱生产技术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硫化碱产业格局及发展方向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硫化碱产业的大量实际调研,介绍了中国硫化碱产业资源、生产、市场概况和产业分布格局,指出中国芒硝矿约占世界总储量的90%以上,居世界首位;中国是世界硫化碱的主要生产国,但产品档次欠佳,应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近期中国现有和潜在的可供开发的国际、国内硫化碱市场容量可达94万t/a,与中国即将形成的硫化碱产能基本相当,但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对中国硫化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思路,即调整产品结构,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政府应加强对行业的宏观监控力度。  相似文献   

3.
沉淀硫酸钡废水与立德粉废渣综合利用的有效方法国内生产沉淀硫酸钡的传统方法是芒硝法,该工艺有大量的副产品硫化碱产生。多数厂家是将浓度较高的硫化碱蒸发结晶回收,但相当一部分浓度较低的硫化碱废水因回收成本较高,作为废水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鄂西县第二化工研...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中国硫化碱产业自1925年诞生以来在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产品质量、产业规模、市场及价格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根据时代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中国现有的硫化碱主流生产工艺--高温法煤粉还原无水芒硝终将会被淘汰的观点,芒硝溶液电解生产硫化碱工艺将成为硫化碱主流生产工艺。并对硫化碱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会议消息     
连续转炉生产硫化碱新技术鉴定会在运城召开为扩大硫化碱生产能力,增加产量,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改间断转炉为连续转炉,以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减轻体力劳动,研制连续转炉生产硫化碱。运城盐化局经历了探索性试验和工业化应用等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最近由山西省化工厅主持召开的连续转炉生产硫化碱新技术鉴定会一致认为一、连续转炉生产硫化碱新技术属国内首创,为我国硫化碱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以“四效蒸发余热利用”工艺生产的九○硝做原料生产硫化碱的优势,指出以九○硝代替八五硝生产硫化碱,工艺参数大都提高,经济效益也较可观,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浅谈提高硫化碱锅质量的途径高明磊(伊盟化工装备工程公司)硫化碱锅是生产硫化碱的专用设备。一般情况下,通过它,经过煤炭火焰加热,使碱液蒸发浓缩,达到要求的浓度。它在使用中,质量优劣或寿命长短,直接影响生产工艺的正常与否和产品成本的高低,也会给生产工人增...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碳还原法生产硫化碱的现状,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较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从硫化碱生产现状入手,结合其他行业的先进设备、设施和工艺技术,从硫化碱生产的原料、粉料制备、原料配料、焙烧设备选择、窑尾废气的利用、熟料浸取过程、固液分离及碱液的浓缩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工艺技术方案,试图以此来提升和改进硫化碱生产的整体工艺技术水平,提高自动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并改善硫化碱生产环境。这对硫化碱行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煤粉还原芒硝法生产硫化碱的碱回收锅炉技术,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硫化碱转化率及二氧化硫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 200 ℃、煤粉粒径为550~830 μm、停留时间为8~10 min为较优参数,在此条件下硫化碱转化率可达93.67%,继续提高反应温度或增加停留时间对提升硫化碱转化率效果有限;芒硝与煤粉质量比应控制在1∶(1.05~1.15),可达到较高的硫化碱转化率和较低煤耗;在有氧气氛下,二氧化硫主要由硫化碱氧化生成,由硫化碱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硫量远大于煤的热解和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硫量,因此可通过控制反应区的氧浓度来降低二氧化硫生成量;随着反应温度升高,二氧化硫释放时间提前,但过高的反应温度会加剧硫化碱氧化,从而增加二氧化硫生成量。  相似文献   

10.
由化工部无机盐信息组织召开全国芒硝硫化碱生产企业会议于1995年5月9日—12日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芒硝硫化碱协作组,山西运城盐化局,四川省眉山芒硝厂、新缰天山化工厂等十七个单位共24名代表参加。 全国芒硝硫化碱协作组向大会作了近几年来行业协作组工作情况汇报和通过了“全国芒硝硫化碱协作组工作条例”修改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外加剂对陶瓷釉面表面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 ,外加剂的加入可改变陶瓷釉面的表面张力 ,即影响液体对陶瓷釉面的润湿性能。在所选择的外加剂中 ,降低陶瓷釉面表面张力最强的为PbO ,其合适的加入量为 1.5 %。  相似文献   

12.
黄明亮  王来 《大氮肥》1996,19(2):123-126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一段炉下集气管鼓胀破裂的导淋管的宏观、微观组织,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导淋管鼓胀破裂非蠕变损伤所致,而是超温运行所致;超温是导淋管阀门泄漏引起的。导淋管是先发生鼓胀而后破裂的,破裂前AISI310导淋管析出大量σ相。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交流阻抗、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药剂GMT-A的缓蚀、阻垢机理。结果表明,GMT-A的缓蚀机理是药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成膜及其补膜作用;阻垢机理是GMT-A螯合了成垢离子及使垢层发生了晶格畸变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归纳了当今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对窑炉产业提出了的新要求 ,分析了某一新型窑炉的特点 ,对发展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加剂对长石—水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外加剂碳酸钠、腐植酸钠和陶瓷减水剂(AST)对长石-水系统ζ-电位和相对粘度的影响,确定了长石-水系统合适的外加剂及其加入量。  相似文献   

16.
刘大成 《陶瓷学报》2001,22(4):251-253
研究了外加剂碳酸钠、腐植酸钠和陶瓷减水剂(AST)对石英-水系统相对粘度的影响,确定了石英-水系统合适的外加剂及其加入量.  相似文献   

17.
塑料工程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塑料工程化研究的新进展及塑料工程化改性的理论和方法,详细探讨纤维增强、化学接枝、共混、添加成核剂、无机纳米颗粒填充等塑料工程化改性方法的意义和效果,展示了塑料工程化改性的丰硕研究成果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而为工业界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于旭凯 《中国陶瓷》2008,44(7):68-70
基于创新意识,利用颜色釉这一色彩浓厚、质感丰富、晶莹剔透的美感和肌理质地亮丽的特性效果,混合运用绘成釉下山水颜色釉窑变作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注重方法,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创作变幻莫测的艺术陶瓷。  相似文献   

19.
采用工业氧化铝、锆英石和氧化铈合成锆刚玉莫来石,着重讨论了两种铝矾土部分取代工业氧化铝对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结论为:铝矾土中的熔剂数量是影响材料抗折强度的主要因素,当铝矾土中杂质少SiO2含量较高时,试样的吸水率与铝矾土的加入量关联性最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吸附等温式的统计力学推导在探讨缓蚀机理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吸附分子间互作用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利用统计力学中的系综理论,推导出Temkin吸附等温式θ=RT/αln(AP)。最后从吸附热与复盖分数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推导得到的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