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技术条件下测度街道绿化品质,实现人眼视角绿化可见度与街道可达性的整合分析。抓取上海的大规模街景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绿化可见度,将其与基于空间网络分析的街道可达性开展叠合分析,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化率比较,发现绿化率难以准确展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绿化接触度。运用新技术和新数据推动精细化规划导控,实践上能实现大规模分析并保证高精度结果,理论上能为规划政策的人本视角转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6,(5)
街道空间品质对城市形象和公共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试图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估—品质变化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框架,利用北京市2005—2013年已有建设用地上的居住类土地出让信息,获取其周边多年份的街景图片,用于评价街道品质和空间变化判读。研究发现,样本街道的总体品质偏低,改善比例在10%左右,且多为表面化的整治。微观环境的优化措施尚未体现精细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4.
新时期城市设计的人本化转型,催生了对于城市尺度下建筑色彩的一系列导控实践。研究针对以往建筑色彩分析难以在大尺度下高效开展的问题,结合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提出了人本视角下的大规模、精细化分析方法。解决了以往建筑色彩分析拘泥于手工小样本采集,难以大范围运用的问题,可快速实现建筑色彩分析与主导色提取,为相关实践提供科学化建议。该分析方法运用开源易得的街景数据,实现了建筑色彩这一难以测度要素的精细化度量,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易用性。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我国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东四历史街区”)入选其中~1。相比于此次未能入选而同属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南锣鼓巷街区,东四历史街区属于典型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区域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四合院一胡同风貌(于文彦和戴俭,2014)。  相似文献   

6.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提质优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经济 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出现失序。以合肥市二环内区域为案例,以街景图像等多源数据为载体,采用非现场建成环境 审计等技术方法,探索合肥市空间失序现象以及不同类型的街道与空间失序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二环内:(1) 整体空间破败程度为35.11%;(2)空间失序要素中以沿街商业要素的失序程度最为严重;(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 地街道(B 类)空间品质最差,物流仓储用地(W 类)街道空间品质优质。基于空间失序理论,大规模测度街道空间 品质的优劣,在实践上能为未来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在理论研究上尝试弥补以往国内城市地理对空间失 序研究的空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重心从增量规划转为存量规划,收缩城市的研究显得愈加重要,街道作为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空间品质的变化应是衡量收缩城市变化的重要参考。本文以腾讯街景图片为载体,评判了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在2013~2015年的街道空间品质变化。研究发现,齐齐哈尔的街道空间品质总体呈变好趋势,但其迅速变化的底商却显示出经济式微的迹象,基于此,文章提出中国收缩城市的"人口—经济—空间下行滞后"现象,来描述收缩城市在收缩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空间品质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通过梳理国内街道空间品质相关研究,采用街景图像数据与图像分割技术,对济南市泉城路、山师东路进行空间品质测度及对比分析研究,从而发现两条商业街道空间品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升空间品质和街道活力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利用街景图片、百度热力图等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分析技术,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空间品质测度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大规模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街道空间品质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品质呈“中心高—外围低”圈层式分布特征,且高品质街道和低品质街道集聚特征显著;(2)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综合品质与街道空间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且街道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街道空间活力受多个街道空间品质指标的综合影响,步行可达性、设施密度、设施混合度、天空开阔度、界面围合度、可步行指数和社交界面指数越大,交通标识占比越低的街道活力越高。除直接效应外,街道空间品质各维度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对街道活力还具有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2)
街道空间品质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公共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为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升特大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文章引入街道空间品质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街道微观尺度的图像数据,通过要素客观构成分析和使用者主观评价,对北京和上海的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测度,发现两地的街道空间品质整体一般,尚需改善。  相似文献   

11.
街道作为连续、大规模、多属性网络系统,通过对其网络测度体系的精细刻画,有助于精准把控存量更新中规划干预方向,同时,网络类型划分模式也可指导街道精细化设计策略。将居民移动、交往与生态行为作为内核,以完整街道理念为介质,多属性街道网络要素为保障,建立涵盖交通、社会与自然的多属性街道网络测度体系。选取大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案例对比与聚类分析,评价不同属性街道网络特征。研究发现,交通便捷型网络在密度、形态与公交站点邻近度等方面水平相对较高,可保障移动行为的安全需求,与安全街道目标相契合;社会服务型网络在区位优势、功能复合与界面质量等方面水平较高,可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交往行为的丰富诉求,与活力街道目标达成共识;自然主导型网络的蓝绿水平与可达性相对较高,可引导生态行为发生,与绿色街道目标更加匹配;而欠缺型网络在交通安全、社会活力与环境品质等方面严重不足,亟待通过提升站点邻近度、功能配套与绿化品质等措施来改善街道网络质量。最后,为城市更新背景下街道精细化设计与盘活存量中街道网络合理性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街道空间与居民的日常行为紧密相关,其品质提升是城市微更新研究的重点.随着机器学习与可视化表达技术的成熟,街景图像成为研究街道空间品质新的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徐州市城区内故黄河两侧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街景图像为基础数据,分析滨河街道空间品质和影响因素,期望研究结论能够为城市街道微更新提供参考意见.另外,研究还通过街景...  相似文献   

13.
14.
论文首先对影响近人空间"围合性"的街道尺度展开研究,根据两类人群"流动人群"和"静止人群"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的比例、沿街建筑面宽等几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推导出适宜的街道尺度指标,并提出一些设计实施建议。本文还对近人空间的"连续性"形态展开研究。通过中西城市的取样,发现街区肌理对空间连续性有很大影响,近人空间的"连续性"不只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到街区"建筑密度"的影响,也受到街区"贴线率"的影响。由此对影响街道连续性的"通透率"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得到了当前规划控制管理下的地块建筑密度偏低,并藉此提出街区应保证"适宜的建筑密度"的控制理念,提高地块建筑密度指标到50%的建议。随后对贴线率展开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分析,发现中、西方城市传统街区贴线率较好,而中国新城区街区界面。将"街道尺度"与街区"贴线率与通透率"相结合的量化指标运用于城市设计导则中,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保证近人空间尺度适宜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滨江路是滨江城市中极具特征性的线性空间,但针 对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在特征性指标体系建构及量化评价 等方面还有待拓展。结合滨江路环境要素分析构建特征性指标 体系,运用基于语义分割的街景分析技术,对重庆市不同时期 的3代滨江路展开特征总结与问题剖析。结果表明:1)在指标 体系研究方面,应依据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有针对性地 选取指标;2)在个案层面,由于道路功能的综合提升及城市地 形限制的减弱,使新一代滨江路空间品质显著提高;3)跨江立 体交通节点对滨江路空间品质影响较大。利用街景技术建立滨 江路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所得结论可为其品质提升提供科 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城市研究的重点逐步从关注城市建设的速度,向关注城市发展的质量转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手机数据、传感器数据和社交媒体等新数据及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本文基于人本尺度,从出行行为、主观感受、主观认知度等方面系统性地梳理了近十余年来新数据、新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新数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对城市空间品质精细且深入的刻画,也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优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对市民的身心健康与出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影响街道空间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基于街景、POI等多源数据,从安居、乐业、畅行、趣游四个维度构建街道空间品质指标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厦门火车站片区和杏林湾片区的街道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个片区在不同指标维度上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主客观结合测算得到的街道空间品质得分情况;对比发现街道空间品质影响最显著的为“安居”系列指标,为未来打造高品质街道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基于街道空间的物质要素构建了一套简便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桐庐县老城区为例,对其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街道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别具匠心的街景设计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对城市设计的重视程度。然而现状中 ,街道设计元素的相似重复排列并不一定都能达到城市街道空间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世纪大道单调的街景设计研究 ,剖析原因 ,探讨其解决方式 ,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