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用膨胀法同时结合显微组织观察及硬度测试确定了一种矿山机械用贝氏体耐磨铸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该矿山机械用贝氏体耐磨铸钢的Ac1、Ac3、Ms分别约为790、845和303 ℃;当冷却速度低于0.05 ℃/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介于0.05 ~0.1 ℃/s之间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在0.25~15 ℃/s之间,为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30 ℃/s时,奥氏体几乎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马氏体临界转变速度在15~30 ℃/s之间。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显微硬度先快速增加后趋于585 HV0.01。  相似文献   

2.
在Gleeble-38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含微量Mo元素CL60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并采用金相-硬度法,测定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其显微组织演变以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1℃/s时,实验钢的转变产物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当冷却速度增加到2℃/s时,开始发生贝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增加到5℃/s时,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冷却速度在5~10℃/s的范围内时,转变产物为少量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所组成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为15℃/s时,先共析铁素体消失;当冷却速度为20~40℃/s时,转变产物为珠光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50℃/s时,转变产物全部为马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实验钢的硬度逐渐增大。尽管Mo元素的加入能细化珠光体片间距,但加Mo元素CL60钢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理想组织的条件更加苛刻。为避免贝氏体、马氏体等非理想组织出现,不同部位的冷却速度须严格控制在2℃/s以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膨胀仪、光学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研究新型槽帮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获得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CCT曲线存在高温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区、中温贝氏体转变区和低温马氏体转变区。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室温硬度不断提高,微观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向贝氏体和马氏体过渡,最终形成单一马氏体组织。在实测冷却曲线中,当冷却速度小于0.14℃/s时,组织主要为高温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区;当冷却速度为0.14~0.81℃/s时主要为高温、中温复合转变区,室温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0.81~1.62℃/s时为高温、中温和低温复合转变区,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为4.05℃/s时为中温、低温两相转变区,高温转变区消失,室温组织为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高于8.10℃/s时,为马氏体单相转变区。随着冷却速度由0.06℃/s提高到40.5℃/s,微观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过渡为贝氏体-马氏体,直至单相马氏体组织,其室温显微硬度由195 HV5(冷速为0.06℃/s)增大到515 HV5(冷速为40.5℃/s)。  相似文献   

4.
采用膨胀测量法并结合金相-硬度法测定了42CrMo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及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在较低冷却速度下显微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组成,冷却速度范围为0.2~1℃/s时,随着冷速的增加,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当冷速增加到1℃/s时,转变组织主要由贝氏体构成。冷却速度≥3℃/s时,显微组织中开始生成马氏体,并在冷却速度≥10℃/s完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研究还认为马氏体组织的生成是由于大的冷速和大的变形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膨胀法并结合金相-显微硬度法,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定了弹簧钢50CrVA的相变临界点Ac1、Ac3、Ar1、Ar3;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时的膨胀曲线,绘制了该钢的连续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其显微硬度增加;当冷却速度小于5℃/s时,转变产物为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在5~10℃/s之间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大于10℃/s,得到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49Mn VS3钢的变形-连续冷却膨胀测定,结合金相-硬度法得到试验用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49Mn VS3钢的Ac1、Ac3分别为741℃、803℃。当冷却速度为0.5~5℃/s时,得到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度为7℃/s时,主要为细长的针状铁素体+块状铁素体+珠光体+少量贝氏体;10~15℃/s时发生贝氏体转变;15℃/s出现马氏体转变;冷速为20~40℃/s时,则只发生马氏体转变,得到完全的马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硬度呈先缓慢增大后线性上升。  相似文献   

7.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Formast-F全自动相变仪上测定了60mm厚Q690D钢连续冷却转变静态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小于1℃/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速为1~3℃/s,转变产物为铁素体、贝氏体;当冷速为5~40℃/s,转变产物为贝氏体、马氏体;当冷速大于40℃/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当冷速小于20℃/s时,显微硬度逐渐升高;当冷速在20~100℃/s时,显微硬度在390 HV左右。  相似文献   

8.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600 MPa级钢筋的连续冷却转变和相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CCT曲线。在此基础上,采用3种不同轧制工艺制备了准12 mm钢筋。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在5℃/s以下时,钢筋的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5℃/s时,钢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在10~20℃/s时,钢筋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为30℃/s时,钢筋组织为马氏体和贝氏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试验钢筋的显微硬度逐渐增大,钢筋的显微硬度从冷却速度为1℃/s时的222 HV增加至30℃/s时的513 HV;空冷和弱水冷方式钢筋的室温拉伸性能均满足GB/T 1499.2-2013标准对600 MPa级高强钢筋的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欧标R350HT钢轨钢进行不同冷却速度的热模拟试验,观察显微组织并测量硬度,绘制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在冷却速率为0.5~2.5 ℃/s时,组织以珠光体为主,有少量先共析铁素体。当冷却速度为3 ℃/s时,组织中出现马氏体。由于珠光体轨钢中不允许有马氏体组织,因此冷却速度应小于3 ℃/s。同时,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直至10 ℃/s,珠光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这是因为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在高温区停留时间缩短,珠光体转变来不及发生,并且发生珠光体相变需要较大的过冷度。随着冷却速率增加至20 ℃/s,组织基本上为马氏体。当冷速大于20 ℃/s后,组织为单一马氏体。因此,马氏体临界转变冷速为20 ℃/s。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膨胀仪测得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膨胀曲线,采用切线法确定各冷速下的相变温度,结合显微组织和维氏硬度检测绘制出37Mn5钢的CCT曲线。结果显示,当冷却速度<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度在5~40℃/s时,组织中形成贝氏体,冷速在5℃/s时开始发生贝氏体转变,10℃/s时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40℃/s 时,组织全部成为板条马氏体。  相似文献   

11.
在DIL805L型膨胀仪上测定了30MnVS6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分析其相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获得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30MnVS6钢的临界点为:A_(c1)=629℃,A_(c3)=860℃;当冷却速度≤0.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1℃/s,转变产物开始出现少量贝氏体、马氏体;冷却速度在1~10℃/s时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1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珠光体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2.
采用DIL805淬火膨胀仪、金相显微镜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ES355Al钢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及组织转变规律,分析了冷却速率对ES355Al钢相变及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铁素体转变、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在冷速为0.2~1℃/s时,发生铁素体析出和珠光体转变;在冷速为2~7℃/s时,发生铁素体析出、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其中7℃/s为珠光体转变结束的临界冷速;,2℃/s、15℃/s分别为贝氏体、马氏体开始转变的临界冷速。ES355Al钢的显微硬度随着冷速增加而增加,由冷速0.2℃/s时的170 HV5增加到20℃/s时的350 HV5。  相似文献   

13.
通过Gleeble热模拟机测定热轧圆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组织和硬度试验,绘制出一种高耐磨合金钢的CCT曲线,并分析不同冷速对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在0.05~0.1℃/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为0.1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少量的贝氏体组织;当冷速为0.2~0.3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当冷速为0.5~1.5℃/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少量的马氏体;当冷速大于2℃/s时,转变产物全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DIL805L淬火相变膨胀仪研究了一种Cr-Mo系合金结构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膨胀法与金相-硬度法结合,绘制出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当冷速小于0.1℃/s时,主要发生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冷速增大,贝氏体和马氏体相继出现,当冷速在0.5~1.5℃/s时,发生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冷速大于3℃/s时,马氏体开始出现,硬度值随着冷速的升高不断增大,合金元素Cr、Mo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试验钢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膨胀法和金相-硬度法,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测定了42CrMoA钢的临界点Ac1、Ac3和Ms点,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相转变点;分析了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貌;测定了不同冷却速度下相转变后的硬度,获得了该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转变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0.1℃/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当冷却速度0.2~0.6℃/s时转变产物是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为0.7~17℃/s时,转变产物是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20℃/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此次实验并没有获得完全贝氏体.  相似文献   

16.
在DIL805L型膨胀仪上测定了55SiMnMo钎具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分析其相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获得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试验结果表明,55SiMnMo钢的临界点为:Ac1=751 ℃,Ac3=824 ℃;当冷却速度<0.15 ℃/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随着冷速增加到0.15 ℃/s,转变产物开始出现少量贝氏体;当冷速>0.3 ℃/s时,有马氏体转变出现;珠光体、铁素体分别于冷速大于0.5 ℃/s、1 ℃/s时开始消失。  相似文献   

17.
采用膨胀法并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测定QP980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利用Origin软件绘制QP980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转变(CCT)曲线,分析冷却速度对QP980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QP980钢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小于1.5℃/s时,主要发生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的转变;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铁素体软相组织不断减少,贝氏体等硬相组织不断增加,硬度值增加显著;冷却速度在2℃/s~10℃/s范围内主要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的转变,硬度值变化较显著;冷却速度大于10℃/s时只发生马氏体转变,硬度值变化趋于缓慢。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9MnCr低合金磨球用钢,绘制了9MnCr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并对其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2℃/s时,转变产物为片层状珠光体和沿晶界分布的二次碳化物;当冷却速度为2~5℃/s时,转变产物为片层状珠光体、马氏体和少量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大于5℃/s时,转变产物为马氏体组织.硬度随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冷却速度大于5℃/s时,基本保持不变,为61 HRC.220℃等温30 min后,转变产物基本为马氏体组织,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逐渐出现贝氏体,硬度呈下降趋势;在420℃等温过程中,初期贝氏体的转变速率较快,但转变一段时间后,贝氏体的转变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19.
张雲飞  赵燕青  许磊 《热加工工艺》2015,(6):149-151,154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膨胀仪上测定了07MnNiMoDR钢的临界点Ac1和Ac3;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该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1~5℃/s时转变产物是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10~80℃/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大于150℃/s时,转变产物为马氏体。该钢种CCT曲线的测定可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DIL805L型淬火膨胀仪上测定了一种700 MPa级汽车大梁钢(700L)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分析其相变规律、相变组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试验钢的临界点Ac3=898 ℃,Ac1=772 ℃;当冷速小于0.5 ℃/s时,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贝氏体;当冷速大于0.5 ℃/s时,珠光体消失;当冷速为5 ℃/s时,铁素体消失,转变产物全部为贝氏体;当冷速为10 ℃/s时,转变产物中出现少量马氏体组织,随着冷速增大,马氏体逐渐增多,贝氏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随着冷速的提高,试验钢的硬度逐渐增大,当冷速为10 ℃/s时,硬度值有明显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