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烹饪与中国传统食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香、味、形是世界各国烹饪追求美食的共性所在.中国烹饪的特色与优势是中国传统食养学.加强对中国传统食养学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烹饪的发展,提高国民的饮食生活质量,以及提升中国烹饪在国际上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功利性与审美起源的关系、审美经验中的非功利、艺术客体的物质功用与美的表现及感受等,论证了饮食烹饪美学美感的功利性问题.并以饮食烹饪文化的众多事实阐明审美活动和功利性二者之间客观、辩证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常说中国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博大在哪里?精深在何处?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烹饪界的探索,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和《中国食经》、《中华食苑》等为代表的重要论著,整理、归纳、总结历史悠久的烹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确实让人感受到中国人的饮食思想是先进的,烹饪文化科学与艺术内涵是丰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和”、“齐”的哲学思辨与社会意识,并成为中华民族饮食生活独有的文化内涵。从古文字研究的角度探究“和”、“齐”二字的原初意义,既可揭示中国烹饪文化的民族个性,亦可正确把握民族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西方烹饪历史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烹饪历史呈现出大一统式的发展格局,各主要地区的饮食烹饪在每一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都较为平衡。其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处于统一大国的地位,经济和文化均衡地发展。西方的烹饪历史呈现出板块移动式发展格局,出现了意大利、法国和美国三个高峰。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局面,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不断迁移。  相似文献   

6.
聂凤乔先生仙逝,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他生前曾任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烹饪系主任。在中国烹饪界,很少有像聂凤乔一样身怀数技者,他是美食家,是研究者,是教育家。他写得一手精致的小品文,还对金石有研究。聂凤乔先生一生著述丰硕,他把中国的烹饪文化讲述得生动透彻,妙趣横生。他和他一生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宋两代是中国副食烹饪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烹饪方法上,煮和脍在唐宋两代都比较流行;在副食烹饪技术上,食品雕刻和花样拼盘在唐宋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副食烹饪原料上,唐宋时期的人们都很重视对动物杂碎的充分利用。唐宋两代的副食烹饪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第一,就烹饪方法而言,唐代盛行烤,而宋代盛行炒;第二,宋代时花果开始成为菜肴制作的主料或辅料,使宋代的副食烹饪原料更为广泛;第三,素菜在宋代的兴起,使宋代的整个副食烹饪面貌有别于唐代。  相似文献   

8.
理论研究方法是决定一门学科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烹饪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烹饪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而理论研究要从个人实际和客观条件出发。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是研究中国烹饪必须具备的基本价值立场。中国烹饪是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的科学。必须走全面均衡的发展道路。农村烹饪是中国烹饪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政策倾斜。中国烹饪应该正视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烹饪的概念既已明确,则对烹饪史的研究就必须把握好其范畴与方法.中国烹饪史的研究范畴应以中国烹饪工艺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以中国烹饪工艺在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与表现形态为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应重点考虑文物发掘成果的研究价值.对历史文献的使用应注重以鉴别与价值定位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