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华能集团在CO2捕集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介绍了国内外在燃煤电厂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的技术进展。建设附CO2捕集和封存(CCS)的低碳排放燃煤电厂,是今后燃煤发电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对CO2的资源化利用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3.
美国电力的50%和CO2排放的30%来自燃煤。碳捕集技术是未来能源和煤炭相关工业的发展重点。美国wisconsin公用事业公司于2008年3月初宣布,其燃煤电厂将基于氨溶剂试验CO2捕集技术,以便将CO2于地下封存。如果成功,该技术将会用于所有燃煤和燃烧天然气的电厂,减少燃烧化石燃料的电厂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4.
5.
固体吸收剂因其吸收效果好、再生能耗低、设备腐蚀性小等优势,成为碳减排工业化进程重点研究方向。分别介绍钙基吸收剂、锂基吸收剂和碱金属吸收剂的优缺点、吸收特性、影响因素、改进方向和研究现状,为未来固体吸收剂捕集CO2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SimaPro软件,采用ReCiPe Midpoint (H) V1.13方法对传统燃煤机组(方案一)和集成有机朗肯循环(ORC)与太阳能的燃煤碳捕集发电系统(方案二)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分析了碳捕集系统再生能耗及碳捕集率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功能单元所有选定类别的影响得分中,气候变化潜势(CCP)得分最高,臭氧损耗潜势(ODP)得分最低;除CCP外,对于其他影响类别得分,方案二>方案一;对于人体毒性潜势(HTP)得分,煤炭开采和运输阶段贡献最大,而其他影响类别中系统运行阶段的贡献最突出;随着碳捕集率增大,单位电量CCP得分减小,其他环境指标得分增大;随着再生能耗增加,集成系统所有环境影响类别得分均增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缓解醇胺溶液碳捕集的高能耗问题,加入了纳米级羟基氧化铝作为催化剂以有效降低再生能耗。基于传热学基本理论,将解吸过程分为升温阶段和恒温阶段,建立了分阶段的能耗评估模型,获得了实时热负荷变化曲线。该模型比传统的能耗评估方法更精确,更容易确定能耗最低的操作条件。利用该模型,探究了催化和无催化条件下再生热负荷最低的解吸温度,结果表明:在适中的解吸温度下再生能耗最低。此外,分析了解吸过程的总包反应动力学,发现反应级数模型最适合描述乙醇胺溶液再生反应速率,该模型的动力学参数证明了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方式节省再生能耗。 相似文献
8.
9.
采用Eco-Indicator 99方法作为环境指标评价方法,对传统燃煤机组(方案一)、燃煤碳捕集发电系统(方案二)及太阳能辅助燃煤碳捕集发电系统(方案三)进行了■环境分析及全生命周期评估,并对比了3种方案的■环境指标。结果表明:3种方案中系统■效率大小为方案三>方案一>方案二;因碳捕集与封存(CCS)系统对功率产生了惩罚,而太阳能对机组功率有所补偿,使得电力比环境影响排序为方案二>方案一>方案三;CCS系统的电耗导致系统净功率有所下降,因此3种方案生产1 kW·h电力产生的环境影响为方案二>方案三>方案一;■环境指标分析中,只有锅炉产生污染物且在环境影响中占主导地位,可通过降低污染物产生来减少环境影响,而对于锅炉、小汽轮机等设备,还可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全生命周期CO2排放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生命周期方法,以环境排放数据库为工具,结合Aspenplus流程模拟,对我国正在准备建设的400MW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电站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计算。计算按2个时间序列展开:首先是IGCC的建设期一运行期一退役期的时间序列,除计算此序列各阶段的CO2排放外,还分析和列出了各阶段涉及到的各种产品要素;其次是历史序列,对每个产品要素追溯了其由资源状态转变为最终被IGCC系统利用的产品形式之前,排放CO2的历史。对最主要的产品要素,采取了追溯三代历史的做法,从而尽可能全面和详尽地获得和展现了IGCC全生命过程的CO2排放情况。计算结果表明:IGCC运行过程排放是排放的主体;计算过程中一些次要过程的简化和忽略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图2表3参9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燃煤电站CO2捕集能耗较高的问题,在统筹考虑大规模碳捕集燃煤电站汽水系统、脱碳单元和CO2多级压缩单元的相互影响下,对脱碳单元贫液CO2负载率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脱碳单元再生能耗随贫液CO2负载率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贫液CO2负载率为0.26mol/mol时取得最小值;不同再生压力下,随着贫液CO2负载率的增大,脱碳单元的辅机泵功随之增大;在CO2捕集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CO2压缩功几乎不随贫液CO2负载率的增大而发生变化;大规模碳捕集燃煤电站的供电效率随贫液CO2负载率的增大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贫液CO2负载率为0.26mol/mol、再生压力为250Pa时取得最优值. 相似文献
16.
李子光 《能源技术(上海)》2014,(1):76-79
以上海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2台90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消防工作为例,介绍了消防系统的架构,在不同区域内设置灭火装备的数量、火灾探测器原理、设备安装要求及消防技术的应用经验。分析认为,大型燃煤电厂由于处于复杂的生产和高危的火灾环境运行,在建设初期装备消防设备和采用消防技术时一定要全方位考虑,不仅要涉及厂区的每个角落,还要统筹考虑消防装备在不同场合发挥的应有功效。在电厂投运后,需要通过回顾与总结消防工作,不断交流信息和排查隐患,进一步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确保电厂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中国火力发电厂的脱硫现状和使用方法入手,提出了火力发电厂脱硫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对中国火力发电厂的脱硫技术问题具有可以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过程系统工程的建模和仿真原则,针对某电厂300MW燃煤机组开发了一套稳态热力学仿真系统,并详细阐述了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改变输入参数、负荷和环境条件,仿真电厂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系统仿真所获得的结果与实际电厂的性能测试数据相比误差不超过2%;通过仿真可获得主要物流、能流的热力学参数(包括质量流量、温度、压力、比焓、比熵等)和主要设备的运行参数(包括汽轮机和泵的等熵效率、加热器端差、热传导系数等),为燃煤电厂的实际运行优化、炯分析、热经济学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