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自平衡法静载抗拔试验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的实施方法以及在广东地下轨道工程中的应用,相比于传统抗拔静载试验,该试验方法具有试验时间短、场地适应性强等优点,特别值得在地下轨道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桩基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的方法有多种,根据工程特点、现场实际情况,本着科学、合理、经济、准确、规范、操作简便等原则选择合适的桩基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方法非常重要。在一定条件下,自平衡试桩法在本工程桩基的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方面有其优越性,可以较方便、准确地取得试验数据为设计及后续验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成都地区不同的地质条件为背景,针对两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分别采用桩传统静载法和桩承载力自平衡法进行对比试验,基于对自平衡法与静载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桩基自平衡法在成都地区应用的准确性及其适用条件,对今后桩承载力自平衡法在四川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超长钻孔桩自平衡法荷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晔  王陶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3):275-278
利用自平衡法进行了超长桩基的静载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向传统静载试桩结果进行转化和对比,并对桩的承载性能与荷载传递特点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法在超长桩静载试验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起步较晚,其准确性、可靠性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为了了解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受力变形机制,丰富黄土地区自平衡法试验数据,依托实际工程项目,通过现场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得到结论为:泥浆护壁灌注桩中"泥皮"效应对自平衡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自平衡试验检测中,荷载箱体位置的估算需要考虑桩长、成孔时间以及泥浆对于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实测值与数值模拟的结果比较吻合,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自平衡测试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自平衡法在钢管桩中的应用尚鲜有研究,文中结合现场桩基原位试验,就钢管桩的自平衡试验方法进行阐述并将其试验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自平衡试验进一步在钢管桩中的应用积累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介绍两个工程实例均采用自平衡法和传统抗拔法对同类型桩进行基桩抗拔试验,受检桩均发生了极限破坏,结果表明自平衡法在基桩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中的有效性,并反映出该法对场地要求低、节省工期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自平衡法的测试原理、加载设备、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和测试数据分析等关键点.结合工程特点,通过与传统桩基础载荷试验的对比,选择了自平衡法试桩静载试验检测技术,从而得出自平衡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在钻孔灌注桩桩基工程中,为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性,需要进行桩基静载试验。传统的方法有锚桩法和自平衡法,本文以顾乡堤大桥为依托背景,对现场同一地区的两根工程桩分别采用锚桩法与自平衡法分别进行试验,对桩侧摩阻力,桩的承载力性能以及桩端阻力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两种方法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实际工程为例,通过制定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方案及搭建自平衡静载试验装置,对自平衡静载试验承载特性展开研究,得到自平衡静载试验现场检测结果,然后绘制出相应的Q-s曲线、等效Q-s曲线和lgt-s曲线。根据自平衡静载试验现场检测到的数据得出结论,该工程桩上、下段桩在最大荷载作用下均未达到极限荷载状态。  相似文献   

11.
将传统的极限平衡条分法与最优性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临界滑动场法(CSF法),并系统地阐述了临界滑动场的基本概念、数值模拟步骤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算法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有限元法、无单元法及自然单元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无单元法与有限元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形函数的构造方法不同,因而得到的形函数形式也不同,但可统一于单位分解。另外,采用Galerkin法对偏微分方程求解时需要对弱形式在求解域内积分,研究表明有限元法和无单元法中对弱形式的积分可统一于单位分解积分方法。无单元法解决了有限元法中前处理复杂以及难以有效处理的诸如裂纹扩展和大变形等问题;然而自身也存在着计算量大、边界条件和不连续的场变量及其导数处理上的困难。自然单元法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求解PDE的数值方法,它兼有无单元的特性和有限元的优点,可以认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原理,采用抗拉试验,对30组混凝土标准试件和4面试验墙,共720个测点进行研究,选取合理胶粘剂,保证混凝土被拉断,得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混凝土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线性模型,与回弹法进行比较,其相关系数、平均相对误差以及相对标准差都优于回弹法。同时,这种检测方法具有创伤面浅、面积可控的优点。实验数据可为工程应用和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抗拉法既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用于实际,也可以代替钻芯法作为一种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平衡推力法与Sarma法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不平衡推力法是我国独创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在滑坡的分析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对其精度的分析却廖廖无几。目前在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其误差非常大,如果不加限制地使用该方法,可能会给工程带来巨大的隐患。针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算例比较,认为折线形滑面的计算精度与滑面控制点处滑面倾角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控制该变化角度可以控制其精度,工程中建议将滑面控制点处的倾角变化小于10°作为该方法的使用条件,超过该限制应对滑面进行处理使它满足使用条件或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针对Sarma法所给条间剪力方程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新的条间剪力方程。新的条间剪力方程不但符合边坡稳定性问题的合理性要求,且能正确表示任意条块的条间剪力。基于新的条间剪力方程对Sarma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Sarma法认为条块界面和滑动面上的剪切强度具有不同折减系数。算例分析表明,改进后的Sarma法优于Sarma法,应用它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安全系数值,即使条块形状是变化的,也能够给出一致的安全系数值,而且能够保证迭代过程稳定收敛。  相似文献   

15.
 因目前国内外研究涌浪大多采用确定性的计算方法,忽视参数的随机性。故构建蒙特卡罗法求解崩塌涌浪的基本思想,并引入涌浪计算状态函数。以三峡库区箭穿洞危岩体为例,分析水深、崩塌体入水速度和崩塌体入水体积等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利用蒙特卡罗法分析随机变量的敏感性及涌浪值的概率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箭穿洞危岩体形成涌浪的计算变量敏感性强弱排序为入水速度、入水体积和水深;产生的涌浪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均值为7.02 m。产生涌浪红色预警区的概率为90.8%,建议对其进行治理,以降低涌浪风险。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崩塌涌浪分析方法是今后涌浪研究的重要方向,可以更好地理解涌浪风险,并可用于水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航道风险管理中。  相似文献   

16.
真空与堆载预压法地基处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场实测数据为依据,对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两种地基处理方式进行比较。简述了两种地基处理法的发展史及作用机理;通过现场实测沉降曲线对比了两种预压法下土体沉降速率;通过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曲线对两种方法的加固效果进行比较;通过Asaoka拟合法及理论计算对两种方法的沉降进行预测及对比。  相似文献   

17.
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单位分解法、无网格法、数值流形方法的形函数的形成作了分析,据此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裂缝测量可获取数字化的裂缝信息,具有操作灵活、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可以克服传统建筑裂缝测量技术的费时费力、精度不高等不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生长法建筑裂缝识别方法,通过在实地拍摄的建筑裂缝图片中选择若干种子点,利用区域生长法提取出图像中的建筑裂缝部分,获得能够表征建筑裂缝特点的性质参数。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相当高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可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首先用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一幢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进行了抗震设计,然后将建筑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保证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三个水平,给出了相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别计算了三个性能水平对应的结构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以及"使用良好"和"防止倒塌"两种性能水平时的构件截面配筋。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性分析。最后对两种设计方法及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使用良好"性能水平设计的构件截面配筋量与基于力的方法所得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0.
陈福全  曹琪君 《工业建筑》2012,42(6):117-121
高频振动致密是一种地基处理的新技术。该法应用高频振动锤在振动探杆顶施加竖向激振力,在振动杆轴周围产生剪切波(S波)及压缩波(P波),在高频振动力的作用下,土体中的振动探杆由此上下反复振动,在S波和P波的作用下,最终逐步地提高其周围土体密实度。在详细介绍该法的加固机理、施工原理以及与振冲法区别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该法处理的土质条件并采用颗粒离散元分析结果进行分析说明以及相应的设计和检测方法。最后指出了该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