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震速度是地震处理与地震资料解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参数,是地震勘探工作中的灵魂,贯穿于地震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提取合适的速度,应用合理的成图方法,将大大提高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的质量。从成图方法、地震处理对速度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实例分析研究了处理的成果。重视速度的研究,取准速度,对使解释人员回避因速度不准引起的地震资料解释陷阱。  相似文献   

2.
合成地震记录的人机交互制作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中阐述了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介绍了利用测井曲线、井旁地震道人机交互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工作流程。通过测井、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基准面校正、子波参数调整、AGC窗口调整、声波时差校正等技术提高了合成地震记录的质量。并在塔里木盆地的工作中,应用文中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三高"处理的优劣、频带宽度、速度低频成分的缺失都会影响地震速度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地震速度的多解性,也会造成反演资料解释的误区.本文讨论了这些影响因素的形成及影响的程度,提出了速度反演处理解释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机交互等值线编辑能克服等值线(含断层或不含断层)自动怕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有助于得到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的解释成果图件。本文提出了人机交互等值线查询与编辑的两种快速方式;逐点判断法发区查询法,通过在工作站上的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相干性分析在构造精细解释及裂缝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建玲  杨应学 《勘探家》2000,5(2):37-38
本文论述了相干性分析技术的原理,实现方法,结合实例,通过相干体切片分析对在地震剖面上不易分辨的断层进行解释和对砾岩,石灰岩,火成岩等的裂缝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7.
柴达木盆地逆掩断裂发育,速度上拉现象是地震剖面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内常见的一种速度陷阱,它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断层的作用,将速度较高的地层推到另一地层之上,从而导致该地层旅行时减少,表现为地震同相轴上拱现象,称之为速度上拉现象.速度上拉现象大量存在于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在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内,地震剖面及时间切片上的同相轴产状是不准确的.常规的地震资料解释是根据地震反射等T0图用平均速度时深转换得到深度构造图.它基本上不考虑上覆地层的速度影响,因而,在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内地震构造图是不准确的.速度上拉对逆掩断裂下盘地震构造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可用迭前深度偏移来解决这个问题,迭前深度偏移可通过构建地层速度模型来一层层剥去上覆地层速度的影响,恢复地层真实产状。  相似文献   

8.
在精细地层对比与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干分析、切片解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开展切16、切4区全三维地震解释,落实断裂系统及构造形态,实现对工区内小断层的展布规律再认识,落实工区内各层段准确构造形态和断层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三维地震解释软件的功能,并以济阳坳陷五号桩洼陷斜坡带的勘探实例阐述了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的应用方法和预测储层的效果.指出在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解释技术,是准确预测储层、提高勘探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三参数速度分析及谱的解释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受施工方式和条件的影响,三维地震资料的叠加实际上变成为共中心点(或同面元)、不同视倾角的叠加。这样,用普通速度分析方法获得的速度将会影响三维地震资料叠加结果的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三参数速度分析及其谱的解释方法。对一般介质来说,三参数速度分析就是求取各面元中心点处,消除了倾角影响的叠加速度v和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界面视倾角。此法是先制作两个互相垂直方向上的角度谱,然后根据求出的两个角度谱文件,再来制作无倾角影响的叠加速度谱。文中,对三参数速度分析的理论及角度谱、速度谱的制作和解释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给出的实例表明,此法解决了面元叠加速度的方向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建立偏移速度场;另外,还可以优化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速度场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含油目的层系主要为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埋藏深,构造幅度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从地震叠加速度、平均速度及层速度等方面分析了轮南地区的基本速度场特征,即平面上具有北西部高、南东部低,纵向上具有三段式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岩性、储层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讨论了砂岩储层的速度特征及其与岩性、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建立了三维时深转换速度场,在研究区的勘探开发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速度场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塔里木盆地具有特殊的地震地质特征,建立该区高质量的速度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系统地给出了塔里木盆地速度场建立的基本流程及软件实现的主要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以落实埋深5000m左右,幅度20 ̄30m左右的有利构造圈闭为目标,探讨塔里盆地速度场的建立方法及提高局部精细构造解释应用效果的措施。速度场的建立,为塔里木盆地大范围的速度研究,构造成图及地质,地球物理区域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亚肯北三维地震工区地表起伏大,速度预测难度大。采用新开发的切片堆积法浮动基准面速度建模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基于浮动基准面建模避免迁移误差,利用压实速度规律填充速度谱浅部空白段,利用平均层速度计算层厚度补偿平均速度偏大情况,基于等时速度切片剔野值、平滑避免对解释层位的依赖,新技术解释深度对井误差标准偏差为123 m,相对误差为2.19%。新推导的平均静校正量法浮动基准面计算公式表明,替换速度偏大致浮动基准面高于地表,基准面补偿至地表(长波长静校正)后对井误差标准偏差降为46 m,相对误差降为1.59%。基于新编制的构造图落实了亚肯北1号构造。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亚肯北部地区表层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浅层第三系巨厚高速砾岩以及深层上第三系低速膏盐存在速度和厚度的变化,使得区内构造和圈闭难以落实。为此,提出了密点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逐道求取强波组地震波速度,并应用速度滤波、频率滤波、倾角滤波等手段提高速度参数的精度。将该方法应用于亚肯北库1井区600km。的叠前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速度分析,搞清了浅层高速砾岩区和深部低速膏盐层的速度变化规律,预测了浅层高速砾岩的平面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东岭地区三维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岭地区地震速度场变化复杂,建立合理的速度场是发现和落实钻探目标的关键。采用三维叠加速度构建整个区域速度,利用钻井的时深数据、钻井分层、地震时间层位等条件对地震速度体进行约束标定。通过对约束条件的多次筛选,构建了东岭地区三维平均速度场模型,并将此三维速度场模型应用于时深转换,较准确地落实了东岭地区的构造。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模型迭代法求取平均速度的基本思路,在准噶尔盆地腹地某工区建立了速度场。并进行了构造变速成图。与常速成图结果相比,变速成图更准确,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震低速异常带特征研究轮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岩溶带低速异常特征,结合钻探获取的实际古岩溶及储集层特征信息,研究了该地区奥陶系古岩溶与低速异常的关系,进而研究古岩溶的横向分布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段与致密碳酸盐岩段相比,速度要降低;Ⅰ类低速异常体速度(小于5km/s)降低较明显,主要反映被碎屑岩充填的大规模洞穴体,代表洞穴充填岩溶相带,对储油不利;Ⅱ类低速异常体(速度为5.0~5.3km/s)主要反映中、小型洞穴和裂缝发育段,被充填或部分充填;Ⅲ类低速异常体速度(5.3~5.7km/s)降低相对不明显,主要反映垂直渗流岩溶相带中未充填或半充填中、小规模裂缝发育段,这类裂缝发育段是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图4参1(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的地震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昆北连片二、三维地震资料联合解释,明确了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的地质结构,应用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解释技术落实了构造形态和细节,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获得切16等井区勘探突破,并取得以下认识:①昆北地区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以一级断层为界划分为北部跃进斜坡—切克凹陷—乌南斜坡带、南部山前凹陷带和中央昆北断阶带三个构造单元;②昆北断层上盘断层走向主要为南北向或北东向、北西向,靠近区域大断层地层较破碎,小断层发育;③发现了切16井路乐河组(E1+2)地层超覆圈闭,其中以湖进体系域的砂砾岩为主要储层段,以最大湖泛面附近厚为20~40m的较稳定泥岩为区域盖层,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④利用KL Inversion、Geocyber技术对E1+2的油气检测结果表明,含油主体位置均位于切163井附近,圈定的切16井区有利含油面积为33km2,并在切15井以东发现新目标,有利含油面积为12km2,含油检测结果与钻探结果吻合程度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