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末液压成形设备框架机身的有限元分析与结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宏克  周照耀  邵明 《机床与液压》2007,35(3):179-180,219
针对2 000kN数控精密金属粉末液压成形设备的框架机身进行了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对框架机身的简化模型进行静、动态有限元计算.在静态分析中对其进行强度校核和刚度校核,通过模态分析给出了机身振动的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在此基础上,采取结构改进措施,降低了设备机身的制造成本,保证了设备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异种金属管材的连接需要,基于塑性流动原理,提出一种固相连接方法--复合塑性流动连接.结合流函数理论,对连接过程中金属塑性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掌握了金属塑性流动的规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材料为铝合金LY12和紫铜T2的管材进行连接过程的仿真实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金属的塑性流动情况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采用ANSYS商用有限元软件,对无油泵交流伺服电机直驱式新型液压机机身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机身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对改进后的机身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机身机械结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均得到了改善,满足液压机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很多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等在现代汽车板材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有铆钉塑性连接在轻质材料的连接上具有巨大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汽车板材有铆钉塑性连接方式及其机制,并对有铆钉塑性连接和点焊等连接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现代汽车板材有铆钉塑性连接的关键技术。有铆钉塑性连接的关键技术包括铆钉形状、塑性变形程度、板材表面状况、塑性变形速率和加热处理。  相似文献   

5.
机翼-机身连接接头是飞机的重要部分,在飞机设计时,必须对其进行强度校核。文章针对某型机翼-机身接头,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接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螺栓所受最大等效应力为1610MPa,耳片所受最大应力产生在耳片内侧孔壁,最大等效应力为2140MPa,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材料进入塑性区。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误差在30%以内,为工程的认可范围,而且接头各部件的应力分布与理论分析相符。文中采用的方法可为机翼-机身连接接头结构及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设计的改进提供关键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车身的轻量化,很多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等得到了广泛应用.无铆塑性连接在轻质材料的连接上具有巨大优势.无铆塑性连接利用板材的塑性变形产生机械锁而实现连接,可以应用于连接表面有镀层和不可焊接的板材.首先介绍了板材无铆连接方式及其机制,将其成形过程分为3个阶段.介绍了无铆连接的优点,并对无铆连接、锁铆连接和点焊等连接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轻质合金板材无铆连接的关键技术.无铆连接的关键技术包括模具几何形状参数、机械锁结构参数、被连接材料板材表面状况、塑性变形程度的大小及对失效模式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数控转塔冲床机身进行有限元模拟,并与实验相结合,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优化设计,得到机身的最优结构模型.由分析可知,改进后的机身动态性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赵旭哲 《锻压技术》2022,47(4):21-36
简述了现代工业对轻量化板材需求的迫切性,分析了多层轻量化板材连接的传统工艺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多层板材塑性变形连接方式中有铆钉和无铆钉两种工艺的原理和工艺过程、优缺点.主要论述了有铆钉的冲铆塑性连接工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塑性连接机理和材料塑性流动行为.重点研究了铆钉形状为杯型、软与硬圆柱型、腰鼓型、尖头螺钉刺穿型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JD31-160闭式压力机机身进行模态分析,首先在Solidworks中建模,然后导入Ansys,得出了压力机机身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找出了机身上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20MN大型框架式液压机机身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江  陈党  夏链  翟华  李贵闪 《锻压技术》2011,36(3):67-70
针对20 MN大型数控框架式液压机机身CAD分析及优化,应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建立了20 MN大型数控框架式液压机机身的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模拟软件ANSYS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进行静态刚强度分析.计算分析了机身的应力及应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主体结构的优化计算模型,将机身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与初始设计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