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正>工信部发布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情况,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动下,有关方面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重大工程带动作用,各项工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加强制造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高科技天堂"——美国《福布斯》杂志、西班牙《世界报》等海外媒体日前这样评价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持续引起海外制造业专家和舆论的普遍关注。专家认为,"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制造业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版图和竞争力的重要核心。没有稳固的制造业基础,服务业和金融业将危机重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能力,也就无法衍生出创新能力。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实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此推动下,各大重点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中国标准动车组取得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二方阵。’"  相似文献   

5.
《机械》2015,(6)
<正>据报道,《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机经网4月20日讯"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一期总结暨二期启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上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的详细内容和成果。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世界第三方阵,力争用30年的时间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智能化数字化是制造业的必然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5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历时两年研究,为中国制造业绘就的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7.
<正>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中国工程院组织100多位院士、专家,深入研究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完成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在此之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目标包括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的全球化进程,使得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不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中国工程院组织100多位院士、专家,深入研究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完成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推出的时代背景,我国以《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意图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洗礼、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促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蜕变。  相似文献   

12.
《衡器》2016,(5)
正工业4.0是工业化未来的发展方向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力争用十年的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2025》指导思想为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行绿色制造、以及推动重点高端装备创新领域突破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核心战略任务,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两化深度融合的  相似文献   

13.
正"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提出,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我国将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作为制造业的"国家代表队",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将迎来又一个全新战略机遇期。《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聚集,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明确了10个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在传统制造谋求转型的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然崛起,成为带  相似文献   

14.
<正>国务院关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受到各方关注。国内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引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更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因此,《中国制造2025》是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全面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行动指南。1基础技术滞后的一课必须补上谈及《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可谓是高瞻远瞩、思路清晰、战略明确、措施有方。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五大工  相似文献   

15.
政策     
<正>《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  相似文献   

16.
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指出,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有分析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将重点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为此,本刊邀请了4名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业内权威人士,就本期《互动话题》发表各自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相似文献   

18.
正质量强国是兴国之道,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详细分析我国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认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指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和"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两个论断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剖析解读。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中国制造业发展动能转换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十三五"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也是制造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行局面的时期。当下,如何在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