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磊 《河南化工》2001,(10):25-25
通过对单盘板焊接变形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控制措施,以有效降低焊接产生的变形,确保单盘板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涛  李娟  范德厚 《化工机械》2015,(1):142-143
对外浮顶罐改造成内浮顶罐的两种方案的技术性和经济性做了对比,并指出改造中应注意储罐本体核算、基础核算、储罐附件修改及施工方案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中,储油罐在油田、炼化厂等的数量是很多的,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作用十分重要。当前,油田的储油罐以拱顶罐为主,其介质成分复杂,其中也含油污水成分,温度在40到70℃左右,这对储罐会造成严重的腐蚀并使其使用寿命缩短,最终影响正常的安全生产。据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单盘式浮顶油罐的结构特点及腐蚀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玉英 《当代化工》2005,34(3):218-220,225
对外浮顶罐的状况及外浮顶罐改为内浮顶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外浮顶罐改造的必要性以及在改造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措施,同时分析了内浮顶罐使用过程中沉盘事故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大型浮顶罐沉盘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设备和操作两方面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沉盘事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的储运罐区油品存储储罐均为拱顶罐,而苏里格第二天然气处理厂储运罐区油品存储储罐均为内浮顶罐。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自凝析油储罐投运以来,运行效果良好,为了更好的认识内浮顶储罐和拱顶罐在存储油品方面的效果的不同,针对两个处理厂的存储油品实际效果的对比分析,提出拱顶罐加氮封保护适合天然气处理厂存储油品。  相似文献   

7.
拱顶罐的内浮顶改造、使用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内浮顶储罐改造的设计、安装及使用注意事项,对内浮顶储罐降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拱项罐改造为浮顶罐,既可降低油品损耗,又降低了腐蚀和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板壳理论和水弹性理论,对板壳采用有限元法、对液体采用解析法分析计算了内浮顶储液罐,即壳-液-板耦联体系的垂直自振特性。着重分析计算了2000m^3内浮顶储液罐的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9.
介绍内浮顶罐密封装置中几种常用类型密封橡胶的性能特点和性能指标,供内浮顶罐密封装置设计参考。密封橡胶的设计应根据介质特性、密封橡胶与介质的适应性及设计温度等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取不同类型的密封橡胶,同时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大型浮顶储罐罐壁垂直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大型储罐罐壁垂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焊接变形、施工方案的选择及环境等因素是影响储罐罐壁垂直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利用反变形法、刚性固定法及改进施工方案等措施保证壁板垂直度。  相似文献   

11.
王敏  邵倩倩  杨晓帆  李敬法 《化工学报》2020,71(5):2035-2048
利用盘管组来加热融化浮顶油罐内含蜡原油是油罐加热融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优化盘管组的布置方式对提高罐内含蜡原油的融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考虑含蜡原油融化过程中形态和流变性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盘管组加热的浮顶油罐内含蜡原油湍流融化物理数学模型。考虑到罐顶空气层、钢板层、保温层的规则性以及罐内含蜡原油区域的非规则性,利用浸入边界法在结构化网格上处理罐内含蜡原油与盘管组之间的耦合问题。利用文献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以实际1000 m3浮顶油罐为例,对罐内含蜡原油的融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倾角对融化过程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黄维秋  方洁  吕成  吕爱华  孙宪航 《化工学报》2019,70(11):4504-4516
内浮顶罐的油气泄漏会给油罐区的安全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基于CFD及其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内浮顶罐的风场和油气浓度场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其可行性。之后,重点讨论单罐、双罐、四罐情况下的流场与浓度场分布。结果显示:紧贴浮盘边圈缝隙泄漏上方的油气浓度最高,容易产生火灾等危险;罐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由于前方罐的阻挡作用,后方的罐内风速较小,容易产生油气叠加,导致油气浓度高于前方罐,更容易达到爆炸极限。无论从安全、环保还是人员健康方面,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监控。  相似文献   

13.
开展外浮顶罐油气泄漏扩散机理及规律的研究对于保障罐区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小外浮顶罐不同浮盘孔隙的油气泄漏扩散及其受风场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①当风吹向外浮顶罐时,会在浮盘上方形成大尺度涡流,并在紧贴浮盘处形成从下风侧到上风侧的对称分布的气流运移。②泄漏位置在浮盘上时,油气均紧贴浮盘从下风侧向上风侧运移;泄漏位置位于浮盘中间及下风侧时,油气较容易扩散出去,而位于浮盘上风侧及两侧时,油气容易发生积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风速增大有利于油气扩散,但会使污染范围扩大。③泄漏位置在浮盘与罐壁之间的边圈缝隙时,油气沿着罐壁向浮盘上方空间扩散,且扩散的程度为:浮盘两侧>上风侧>下风侧。④泄漏位置在浮盘中心、泄漏孔径为20mm时,正庚烷体积分数为0.1%~1.7%,处在对应的爆炸极限范围之内;而孔径为6mm时,正庚烷体积分数在0.02%~0.26%,汽油蒸气的体积分数在0.05%~0.65%,均未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因此,当泄漏孔隙较大时,出现爆炸危险的可能性增大。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浮盘上方气流运移规律及油气扩散传质机理,可为生产实践和油罐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进一步完善外浮顶罐蒸发损耗评价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朱福纯  姚钰 《当代化工》2003,32(3):161-162,165
通过对油罐加热介质蒸汽、热水、电能的比较、在油罐加热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油罐散热量和热水经加热器提供给油品热量的计算、分析,得出了热水加热非常适合于储存低凝点油品的储罐加热,降低油品损耗、保护环境、有利于罐区安全、延长加热器使用寿命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屈长龙  张超  陈团海 《化工进展》2014,33(7):1713-1717
为了研究更合适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储罐隔震减震方法,本文分析了现有大型建构筑的减震隔震措施,结合LNG储罐隔震工程设计的需求,基于物理隔震方法、隔震理论,总结了不同措施下的设计计算方法;分析了LNG储罐结构体系的组成及其特点,提出了用于LNG储罐反应谱分析的标准复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物理隔震方法均可以在LNG储罐中得到应用,设置隔震装置后储罐固有频率的改变情况是影响隔震效果的关键,深入的隔震理论研究是LNG储罐抗震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基于LNG储罐反应谱分析的标准复合模型为储罐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工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堡35-2油田属于高粘重质油油田,油田CEP平台处理B平台热采井采出液的难度大。含油污水进入净化水缓冲罐后,造成顶部浮油聚集、底部沉积污泥。目前净化水缓冲罐内没有底部排污管线,只有固定式单管收油装置,且操作复杂,排油效率低。由于收油及排污不彻底,净化水缓冲罐净化水含油基本上比核桃壳滤器出口含油高4~7ppm。因此,需要对净化水缓冲罐内增加浮动式收油装置和底部排污管线,来达到提高注水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内浮顶储罐的特殊结构以及在清洗过程中如何防止清洗液在清除铁锈的同时,对铝制浮顶的腐蚀及损伤。阐述了筛选清洗剂的正交实验全过程。并在吐哈油田甲醇厂清洗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健  董航  付小明  雷启盟 《化工学报》2017,68(12):4882-4891
将失流点以下的含蜡原油看作是多孔介质体系,以附加比热容法描述蜡的结晶潜热,动量源项方法表征蜡晶网络结构对液态原油的流动阻力,基于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含蜡原油的冷却胶凝过程。结果表明:传热机制和边界条件主导了凝油结构的演变进程。在自然对流作用下,凝油最先在罐底和罐壁所包围的区域内产生,且其始终是罐内胶凝最严重区域。罐顶最先形成完整的凝油层,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慢速增长和快速增长两个阶段,且其凝油层厚度逐渐趋于均匀分布;其次是罐底,其发展过程与罐顶相反;最后是罐壁,其凝油层的演变具有从罐底沿罐壁向罐顶推进的特点。罐内对流越强,罐顶凝油层的增长速率越缓慢,罐底凝油层的增长速率越快。基于温度场及凝油结构的演变规律,可以将含蜡原油的冷却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自然对流占主导的第1阶段,导热逐步取代自然对流的第2阶段,及以导热为主导机制、边界条件调控下的第3阶段,同时给出了不同阶段原油温度分布和散热损失规律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石油储备需求的增加,油罐规模正向大型化以及能适应极限工况的方向发展。准确掌握罐内油品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对于保障油库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等储罐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条件,运用传热学相关理论,建立了大型双盘浮顶储罐非稳态传热过程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区域进行离散化得到边界节点的向前差分方程,在确定罐内原油物性参数、储罐传热系数以及边界热通量的基础上,研究得出储罐原油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大庆某10×104 m3浮顶储罐的应用分析表明,罐顶温降速率随着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大气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罐壁温降速率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小,随大气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罐底近似于绝热,温降速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大型浮顶罐的储存工艺设计及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PIV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baffles at different shaft positions and different impeller off‐bottom clearances on the flow field in a stirred tank with floating particles.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 cylindrical tank with a flat base, and five different baffle configurations: standard baffles, narrow baffles with a width of 15 mm, narrow baffles with a width of 10 mm, down triangular baffles and up triangular baffles. The measurements show that down triangular baffles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standard baffles at C = T/3: high axial and radial velocities, relatively Low critical agitation speed and power consumption for just drawdown of 1.0 vol.% floating particles. While at C = T/2 this superiority disappears and the fluid flow field is similar to that for standard baffles. The other baffles are similar in performance except for a small difference in the critical agitation speed. An off‐centred shaft helps reduce the critical just drawdown spe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wer consumption for baffle configurations considered. With down triangular baffles, the critical power consumption to draw down the floating particles for the most eccentric shaft is about 42% of that for a centred shaft. © 2012 Canadian Society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