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现代景观应具备的美化环境,给人们身心健康带去积极影响等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思想,从"养体劳形""赏心悦目""淡泊清心""澄怀观道"四个方面层层递进,以沧浪亭为例,挖掘古典园林中的康复功能。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的康复养生理念以及对人们身心健康启示,对中国现代康复景观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建造景观方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古代儒、道、释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园林生态观。君子比德、天人合一、神仙思想是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哲学基础。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史,可以发现"崇拜自然""对自然的畏惧""人与自然物我相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生态设计观"早已被古人所运用。同时古人留下了大量的造园理论思想与既成作品,随着造园史的发展,人们不断的探索自然、模仿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加以合适的改造自然,为健康的人居环境营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论从其体现的文化意境,还是设计手法上来说,对现代景观设计都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古典园林的三大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实地调查多例现代景观,分析得出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弊病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得形忘意"景观的立意不明确;虚实无度,景观设计平面化,各元素使用呆滞化;混乱组合,事无巨细,气韵顿失;满填满塞,局促不堪。基于此,提出将古典园林艺术特点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实现开拓创新,自然重构;现代景观继承、发展古典园林意境;提炼和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符号。  相似文献   

4.
董丽  郝培尧  胡晔  曹麟 《景观设计》2020,(1):117-121
引言中国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古典园林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而植物景观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与古典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同于西方园林的规则式植物景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看似随意杂乱,实则独具匠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以自然美、外在美和意趣美使古典园林更加富有魅力。自然美园林是为了弥补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自然景观。中国古人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希望在园林中打造天人和谐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4)
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客表达对自然情趣向往的精神场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下,人的审美情趣赋予了古典园林自然的特征。古典园林意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将传统审美理念和古典园林的设计逻辑运用到如今风景园林设计的意境中,把古典园林的意境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在现代景观与古典园林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该文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探索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理论不谋而合。现今的环艺教学尤其是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针对园林景观的教学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怎样提高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怎样使学生更系统的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是现代高校环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尊重自然又高于自然,与西方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带有独特的东方哲学和人格情感,由此构建的园林景观不仅形态和谐而且被赋予了园林主人的感情。宋代司马光独乐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尝试从造景要素和造景手法这一视角切入,探析独乐园的精神内涵,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赫菲 《规划师》2012,28(Z2)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力求神似、诗情画意、建筑美与自然美结合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对其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针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风格混乱、缺乏意境、施工粗糙等问题,景观设计师应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采用传统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古为今用,通过重新认知中国古典园林的意义、尊重天人合一的自然原则、用现代形式诠释古典设计手法等途径,将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巳节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修禊"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得曲水景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恒久不变的题材。"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园林曲水景观在形式、意境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造园在各个时代不同的造园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园林景观的空间处理是保证景观品质的本质要素。近年来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逐渐趋于细化,追求园林景观的细节和品质。中国传统园林因其追求自然、意境深远,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空间渗透,使游人完全融入自然山水的景致之间。本文从现代主义的简洁中回归传统园林,探索古典园林中深远意境的表达方式,将江南古典园林空间划分为墙垣空间、合围空间及环境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类型,结合园林实例分析江南古典园林中空间渗透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意境表达中的作用,启发思考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空间的处理与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现实意义的挖掘,介绍了古典园林的思想特点和造园手法,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城市公共绿地景观中的应用,解决了当前城市公共绿地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本文介绍了置石在园林中的运用,阐述了置石的科学布局思想以及在园林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能既具有现代特征有保有传统文脉,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置石艺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运用与发扬。古典园林置石应用古典园林"置石"一般选用自然石材,将这些自然石质材料独立  相似文献   

13.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景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景观的营造。本文论述了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手,提出了我国现代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要注重风水文化、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3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研究,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和以及朴素灵巧的造园方法,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融合。在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现代住宅景观应从中汲取有益的造园要素和造园手法,使得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根植与于现代住宅景观设计中。现阶段,我国住宅景观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提倡古典的景观设计风格,创造古典、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更是今后设计理念的一个新趋势。我们在设计中要分析古典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美学思想同样在世界美学思想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宝藏,它们有密切联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文从中国美学的"五行相协调"、"精神""和"等思维浅析中国美学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并寻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景观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任树强  徐雷  曹震宇 《华中建筑》2011,29(4):126-129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独特的理念理法和丰富的文化哲理内涵,它所塑造的水景优美而富有意境。文章分析了古典园林理水对水形、水色、水声、动与静的塑造,对融于物和意境的表达,并结合现代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创作实践,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与发展,以期探索既符合当代城市发展理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水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4)
世界和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发展方向的改变,古典园林的理念可以继续的传承下去,更多却是不符合当代文化的大背景对园林设计的要求,古典园林需要发展和"进化",更好带领中国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本文古典园林的价值分析,实现现代园林在建造方面的发展,研究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之中的传承和发展,园林行业的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人关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的各种论述基础之上,探讨了日本园林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比较成功的特殊条件,以及今天中国借鉴西方现代景观所面临的特殊情况,并进一步探索了日本园林对中国园林的成功借鉴与发展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由绘画、雕刻、山池、园艺以及多种艺术组成,是东方建筑的代表。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及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剖析现代城市景观与古典园林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期予以充分的继承与运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进行了寺庙景观,禅宗景观以及道观景观是如何通过造景以及植物的配置来达到它们独特的环境现象的研究。从寺庙建筑布局,景观主要造景元素以及景观铺装材质等不同角度对中国寺庙园林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古典禅宗寺庙园林空间布局和元素对现代景观园林环境设计的意境塑造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